以下是含有造船產業的搜尋結果,共68筆
中美同步自10日起暫停互徵港口費,航運業鬆口氣,但也憂心中美貿易與關稅政策不確定性仍高,加上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尤其美歐消費需求疲弱,運能供過於求,景氣與貨量回升面臨的挑戰更大,運價短期顯著回升的難度高。
由美國聯合鋼鐵工會(United Steelworkers)為首,多個工會組織發表聯署信,強烈抨擊美國總統川普暫停向中國船隻收取港口費的決定,認為此舉有礙於美國重振過往世界造船業的主導地位。
台船(2208)高雄廠11月1日舉行嘉義級巡防艦第四艘台北艦成軍暨高緯度遠洋巡護船第一艘「西拉雅」(SIRAYA)號命名下水聯合典禮,海巡署「籌建海巡艦艇發展計畫」自民國107年正式啟動,台船總計承攬100噸巡防救難艇15艘(已全數交付)、1000噸巡防艦6艘建造案(已交付4艘)、4000噸級巡防艦4艘統包採購案(已交付4艘,包含台北艦),以及高緯度遠洋巡護船統包案6艘(包含西拉雅號)。
賴清德總統1日到高雄主持海巡署艦隊分署與台船公司共同舉辦的台北艦成軍暨高緯度遠洋巡護船「西拉雅(SIRAYA)號」,命名下水聯合典禮。賴清德說,高緯度遠洋巡護船首次以原住民族命名,不僅落實憲法保障原住民身分認同權及文化權,承襲原住民守護家園精神,也象徵台灣堅定面向世界勇氣,未來5艘也同樣會以原住民命名。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10月31日抵達慶州參與APEC,宣布與韓政府、三星等韓國集團合作案,總計涉及超26萬顆最新晶片Blackwell,將助力韓國總統李在明,打造僅次於美中之下的AI中心。
本週四(30日)川習會於南韓慶州順利結束,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表示,美國與中國大陸最快可能在下週簽署新的貿易協議,這項協議是在川普總統與陸領導人習近平於亞洲行期間達成的共識,他形容雙方會談氣氛相互尊重,成功討論了整體戰略層面的重大議題。
美國總統川普29日抵達亞洲行最後一站南韓,在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峰會發表演說,並與南韓總統李在明展開2個月內的第2次會談。川普讚揚美韓在造船產業等領域緊密合作,並承諾致力推動朝鮮半島和平;李在明則重申將加強國防能力,並尋求美方提供核動力潛艦燃料。
日媒披露,為迎接明天在東京舉行的日美元首會談,兩國政府正協調,擬簽署關於確保電動車等產業不可或缺的稀土等關鍵礦物及造船領域合作的備忘錄。至於根據日美協議、日本將投入約80兆日圓(約新台幣16兆元)的巨額投資,元首會談後能推進到何種程度,也成為焦點。
海巡署委託中信造船打造的12艘600噸級安平級巡防救難艦,2日在高雄舉行第10艘600噸級巡防艦CG612「蘇澳艦」交船與第11艘CG613「蘭嶼艦」命名下水聯合典禮。海委會主委管碧玲強調總統有交代,一定要讓造船業者有利潤。網友質疑:這算圖利嗎?「所以柯文哲是押身體健康的嗎?」
海巡署委託中信造船打造的12艘600噸級安平級巡防救難艦,2日在高雄舉行第10艘600噸級巡防艦CG612「蘇澳艦」交船與第11艘CG613「蘭嶼艦」命名下水聯合典禮;典禮上,中信造船表示目前所有承造艦艇進度都超前,將提早交付海巡使用,但希望未來標案能考慮物價波動,提高造價;海委會主委管碧玲則再次感謝立院通過特別預算,讓海委會免於賒帳窘境,並強調賴清德總統承諾發展國防與產業經濟並重,一定要讓造船業者有利潤。
今年年上半年,大陸造船產業繼續領跑。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中國船協)副祕書長譚乃芬介紹,上半年大陸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987.6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20.8%;實現利潤總額387.4億元,同比增長72.6%。
中信造船聯手美商Leidos爭取無人船大單,除將在18日登場的2025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展出「中信5號」多功能智慧無人艇,19日也將與美商Leidos簽署MOU(合作備忘錄),開啟美商設計、台廠製造的新商模,聯手開發智慧無人船市場。
美國政府入股英特爾取得10%股權,未來有高機率擴及其他產業,外媒Yahoo Finance分析指出,美國政府下一個持股的產業,可能鎖定國防、造船或人工智慧(AI)資料中心。
韓國總統李在明將於美東時間25日中午在白宮與美國總統川普會面,會談以直播形式公開。會議全程將面向白宮記者團,雙方預計討論國家安全、國防預算以及關稅等議題,會議時間約30分鐘。
南韓總統李在明將於美東時間25日中午在白宮與美國總統川普會面,會談以直播形式公開。會議全程將面向白宮記者團,雙方預計討論國家安全、國防預算及關稅等議題,會議時間約30分鐘。
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美東時間7月22日,美國宣布和日本達成貿易協議,日本銷美商品關稅稅率,從原先的25%降至15%;前述消息,使當時還在和美國磋商,同樣面對25%關稅威脅的韓國壓力倍增,談判團隊必須設法與美方敲定條件不遜於日本的協議。
韓國企劃財政部部長具潤哲7月31日指出,韓美造船合作計畫為達成貿易談判做出「最大貢獻」,認為協議在兼顧務實外交路線的同時,實現了韓美經濟關係的深化和升級。
中國大陸商務部9日上午發布公告,宣布為維護國家安全與利益,並履行防擴散等國際義務,將8家台灣實體列入出口管制「不可靠實體清單」,禁止向其出口「兩用物項」,並即日起正式生效。而台大教授苑舉正9日直言,這項措施釋出相當強烈的政治與戰略訊號,值得高度關注。他指出,從整體時間點與名單內容來看,可從三層面進行分析。
全球首艘零碳排遊艇五月舉行下水典禮,高齡80歲的台灣科技教父施振榮瞄準淨零船舶大趨勢,喊出2026獲利目標,要用他的造船夢,為台灣創造下一個具有價值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