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的搜尋結果,共33

  • 道安經費蒸發 交部、教部踢皮球

    道安經費蒸發 交部、教部踢皮球

     115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出現疑點,在交通部大幅縮減道安教育經費,並稱改由教育部負責,但翻開教育部115年度預算書卻蒸發,找不到交安教育項目。教育部政務次長張廖萬堅回應,主管單位國教署本無設置這類科目,且因《財劃法》款項分散在地方縣市政府的一般補助款或課程已融入課綱,經費在2000多萬元左右。

  • 行人地獄未解 道安預算連3年下滑

    行人地獄未解 道安預算連3年下滑

     台灣交通地獄未解,交通部道安預算卻大砍。交通部2026年道安預算編列3.8億元,較今年大減1.1億元,地方補助隨之下滑。交通部解釋,校園交安教育改由教育部負責,內政部與交通部共同編列4年400億元提升人行安全計畫支應,交通部道安預算才會相對減少。民團認為,應長期穩定投資,不該「先衝高再下修」波動式編列。

  • 上班遲到都怪它!基隆公車「繞駛」惹民怨 市府替代方案曝

    上班遲到都怪它!基隆公車「繞駛」惹民怨 市府替代方案曝

    近日基隆市公車繞駛進國立基隆高中一事惹議,市府6日上午召開公聽會,有通勤民眾表示繞駛直接導致上班遲到或趕不上接駁的台鐵直達車,要求市府檢討。基隆市長謝國樑表示,R82路線自8日起恢復原動線,並以安樂八堵線免費接駁車延駛基中做為替代方案。

  • 基隆公車開進高中遭批影響通勤 市府9/6開公聽會聽取民意

    基隆公車開進高中遭批影響通勤 市府9/6開公聽會聽取民意

    近日基隆市公車繞駛進國立基隆高中一事惹議,基隆市政府4日表示,民眾反映影響通勤市民權益,市長謝國樑非常關心,特別排定6日上午11時在市府四樓召開公聽會,並由市長親自主持,廣邀民眾一同前來溝通,共同面對市民及學生之通勤需求。

  • 交通安全教學輔助軟體入校園 學童體驗17種道路情境

    交通安全教學輔助軟體入校園 學童體驗17種道路情境

    交通部深化校園交通安全教育,運輸研究所推出新興科技導入學校交通安全教育研發示範計畫,設計模擬17種道路實境的交通安全教學輔助軟體,讓國小、國中及高中學子可透過平板,體驗道路情境。交通部長陳世凱表示,國人常詬病交通教育習慣不佳,這款軟體可結合平板與數位教學,讓學童及早建立正確交安觀念。

  • 無人機成「道路醫生」 空拍結合AI助9縣市診斷交通衝突

    無人機成「道路醫生」 空拍結合AI助9縣市診斷交通衝突

    無人機應用發達,交通部運輸研究所2021年起與民間合作,透過無人機空拍影像,分析路口交通衝突,已協助9個縣市共12處易肇事地點的分析。去年起擴大應用至路段觀測,今年再增列路側範圍,探討公車進出站衝突、路外設施進出車流衝突等,評估交通安全,並協助道路管養機關診斷道路問題,研擬對策提升人車安全。

  • 陳世凱推「道安3箭」 行人團體:勿雷聲大雨點小、不了了之

    陳世凱推「道安3箭」 行人團體:勿雷聲大雨點小、不了了之

    交通部長陳世凱昨推出「道安新3箭」,包括首度訂定汽車隔熱紙透光率安全指引、增長路口停止線與行穿線距離及改善省道路口照明等。對此,行人路權團體發聲,籲請交通部針對這3項政策更細膩處理,才能真正提升行人安全,且勿雷聲大雨點小,最後不了了之。

  • 高雄交通滿意度 六都第一

    高雄交通滿意度 六都第一

    為建立以人為本的道路交通安全環境,行政院制定《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並自113年1月1日施行,確立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政策方針原則,朝長期交通事故「零死亡」(Vision Zero)為目標。

  • 交通部首版標誌標線號誌指引出爐 收錄18種道路情景參考

    交通部首版標誌標線號誌指引出爐 收錄18種道路情景參考

    現行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皆針對單一設施規定,造成實際組合設置時,出現行車資訊不清楚或不一致問題。交通部今推出首版「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參考指引」,首度羅列出18種最理想道路情境,顯示最妥善的組合配置,讓全台各縣市道路主管機關都有一致標準可參考。

  • 2024六都交通運輸論壇桃園登場 3大議題分享經驗

    2024六都交通運輸論壇桃園登場 3大議題分享經驗

    2024六都交通運輸論壇今天在桃園市舉行,交通部及六都交通首長針對「道安防制作為」、「客運駕駛荒」與「交通行動服務」3大議題討論並分享經驗。交通部參事沈慧虹則說,道安需引入職安觀念,中央與地方政府合作,建構台灣交通安全版圖;桃園市長張善政說,期盼透過論壇,讓六都成功的交通經驗可以擴散。

  • 2050交通零死亡目標「轉型戰開打」 學者籲3面向推動

    2050交通零死亡目標「轉型戰開打」 學者籲3面向推動

    政府訂2050年道路交通事故零死亡目標,交通部以工程、教育、監理及執法等面向,多管齊下欲擺脫行人地獄惡名。距離零死亡願景尚有25年,學者指出,每年道路死傷逾40萬已非道安問題,成了國安問題,目前正在打一場從「車本城市」轉型為「人本城市」的仗,建議從3大面向推動。

  • 每年3000人喪命!公車追撞釀1死 游毓蘭曝台灣交通慘況

    每年3000人喪命!公車追撞釀1死 游毓蘭曝台灣交通慘況

    聯合國2005年將11月17日訂為「世界道路交通事故受害者紀念日」,多個路權團體晚間將在立法院前舉辦守夜活動,哀悼過去1年的罹難者。不料,今(17)日上午又發生公車追撞輾斃行人的悲劇。對此,前立委游毓蘭今日不但到場哀悼,同時也在臉書上表示,「我們常常感嘆明天或意外,不知那個會先到,對台灣的交通亂象只能扼腕無言」,引發討論。

  • 客運未停讓行人 交通部喊扣補助、提高稽查家數

    客運未停讓行人 交通部喊扣補助、提高稽查家數

    交通部今在立法院交通委員會報告「行人交通安全改善成效暨道路見警率對於道安事故防範效益與警力配置」,交通部表示,今年底前將完成道路交通標誌標線參考指引,改善各地不一致情況,另針對客運業者,若未停讓行人或致人死傷者,將持續實施處罰扣減營運虧損補助款,公路客運安全考核部分,將與勞動部協商提高稽查家數。

  • 綠黨團曝宣傳費用在「打詐、行人安全」嗆在野黨:別報復

    綠黨團曝宣傳費用在「打詐、行人安全」嗆在野黨:別報復

    立法院新會期將審查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明年宣傳費用大幅增加,引發爭議,民眾黨批評「綠檢媒」一體已經很嚴重,將提案刪除所有新增宣傳預算;國民黨則打算以主決議方式,要求不能集中在特定媒體。對此,立法院民進黨團解釋,內政部增加預算集中在打詐、交通部增加預算則用於宣導行人道路交通安全,呼籲監督預算要把道理講出來,而不是拿砍預算來報復,或為砍而砍。

  • 交通安全月開跑!周周有活動 強化全民停讓文化

    交通安全月開跑!周周有活動 強化全民停讓文化

    交通部訂每年9月為「交通安全月」,今年主題為「人本交通、停讓文化」,宣導車輛慢看停、行人安全行,盼建立全台一同重視交通安全手法觀念與停讓文化。今年交通部推出「道安全台走 活動周周有」,也結合各縣市吉祥物特別創作LINE貼圖,還有「全民嘴交通」社群濾鏡活動等,多管齊下在9月宣傳交通安全觀念。

  • 違規記點加嚴 1年逾2萬人記滿

    違規記點加嚴 1年逾2萬人記滿

     去年6月《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違規記點加嚴新制上路,引發職業駕駛反彈,今年轉彎修法。新制上路逾1年,全台2.2萬人記滿12點,昔每年逾3萬人達吊扣標準,與舊制相比驟減近萬人,且職業駕駛記滿人數減少約500人。道安團體直言,過去指出檢舉記點造成大量吊扣是假議題,擔憂未來釀成反效果。審計部更點名,取消民眾檢舉項目後的交通教育宣導、工程及執法面仍未周全,應加強執法。

  • 民眾提案維護道路安全獲5千人附議 交通部列4點回應

    民眾提案維護道路安全獲5千人附議 交通部列4點回應

    有民眾今年5月17日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訴求「恢復法治!請共同營造不易讓大家違規的交通5E環境!提供合乎科學的臨停空間!保護生命優先!」,1周就獲得超過5000人附議,官方必須做出回應,交通部今發出4點說明。

  • 結束8年任務!王國材評「這政策零負評」卸任要做3事

    結束8年任務!王國材評「這政策零負評」卸任要做3事

    交通部長王國材將於5月20日卸任,交棒給行政院祕書長李孟諺。交通部今為王國材與政務次長胡湘麟舉行歡送會,王坦言,他是交通部任期最長政務官,雖臉上笑嘻嘻,但壓力大得要命,如今完成「8年抗戰」階段性任務,自評零負評政績是TPASS月票,但也留下許多課題給新任部長,將退出江湖的他要去運動恢復體力及陪伴家人,期許交通部同仁未來面對不同的立法院生態,有信心可以好好表現。

  • 盤點蔡政府8年施政成果 行政院:台美關係史上最好

    盤點蔡政府8年施政成果 行政院:台美關係史上最好

    行政院長陳建仁今(16日)主持任內最後一次行政院院會,會中盤點蔡英文總統8年任內重要施政成果,盤點強韌經濟、幸福家園及民主台灣三大面向。行政院強調,政府8年來充分發揮「台灣軟實力」,深化與世界互動及合作,深獲國際稱讚與肯定,台美關係史上最好,全球各地挺台力道史上最大,大幅提升台灣國際能見度和地位,讓世界看見台灣。

  • 準交通部長李孟諺:兩岸觀光對等、不排除提早開放

    準總統賴清德將於5月20日就職,交通部長將由現任行政院秘書長李孟諺轉任。有關兩岸觀光政策規劃的想法,他12日受訪表示,兩岸觀光依對等開放原則,循序推動兩岸團體旅遊,陸方若有善意回應,兩岸氣氛朝向良性發展,不排除提早進行適當調整。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