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龍鑾潭的搜尋結果,共18筆
墾丁國家公園復育梅花鹿有成,但根據墾管處委託台灣野生動物學會最新調查,梅花鹿族群不斷成長,從最早1994年野放223頭梅花鹿,到現在墾丁國家公園與周邊地區梅花鹿族群的總數已逾3600隻,30年來成長16倍,對森林生態環境、農作物、交通都帶來負面影響,在人、鹿交通事故的分析中,近5年以台26線船帆石路段的14次最多。
「三台山」因外型得名,或尖、或圓、或盾,立在恆春東北,是地標,遠近皆知。
核安會今(9)日起一連3天在恆春半島進行核安演習,演練模擬地震、海嘯等天然災害併同核能三廠用過燃料池受損的複合式核子事故。今天首日在核三廠內進行,借鏡福島核災與烏俄戰爭無人機,強化核電廠在複合災害條件下的應變韌性與整備作為。
立法委員徐富癸今(3)日漁業署長王茂城到枋寮、恆春實地會勘,針對海水供應站、港口設施、龍鑾潭清淤等實地勘查。對於今年颱風季以來,恆春數度淹水,徐富癸表示,龍鑾潭每逢暴雨,即易造成水位暴漲,要求農田水利署針對龍鑾潭能夠積極清淤。
每年來台度冬的黑面琵鷺,大多棲息在七股曾文溪口濕地,屏東縣佳冬鄉公所機要祕書張孟偉15日上午在佳冬火車站後方拍到一隻黑面琵鷺,非常興奮。屏東縣野鳥協會理事長吳正文表示,七股棲地近年來受到光電影響,黑面琵鷺有往外擴散移動現象,佳冬發現的黑面琵鷺,推測不算是迷鳥。
墾丁國家公園龍鑾潭是南台灣最重要的雁鴨科鳥類度冬棲地,墾管處在2025年度新年鳥類調查中發現,龍鑾潭鳥種數達93種,是7個調查區中最高,9日將舉辦無障礙生態體驗日。台東縣政府則會勘研擬改善台東卑南溪出海口環境,迎接每年5至8月遷徙至台灣繁殖棲息的2級保育鳥類小燕鷗。
墾丁國家公園龍鑾潭是國家級重要溼地,墾管處在2025年度新年鳥類調查中發現,龍鑾潭鳥種數達93種,是7個調查區中最高,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9日為身障者打造一個無障礙生態體驗日,鼓勵身障者親近大自然,感受賞鳥、濕地生態的魅力。
嘉義大埔21日凌晨0時17分發生規模6.4地震,第一時間,農業部農田水利署立即啟動農田水利設施安全緊急巡檢作業,經各項農田水利設施及功能檢查,目前農業水庫及埤塘均無受損且正常運作,請農民及水庫週邊的居民放心,不用擔心水庫安全及春耕用水。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進行2025年度新年鳥類調查,合計記錄鳥種數45科135種,鳥種數僅次於2016年的141種,與2019年並列第2高。墾管處指出,全部7個調查區中,依舊以龍鑾潭區的93種最多,可見龍鑾潭棲地對在台灣度冬雁鴨的重要性,而龍鑾潭南岸淺水域陸化問題仍需持續關注。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與屏東縣野鳥學會、屏東科技大學、屏東大學及在地社區志工進行墾丁國家公園2025年度新年鳥類調查,出動歷年來最多調查人數,結果發現園區鳥種數是近年來第2高,合計總共記錄鳥種數45科135種,僅次於2016年的141種,與2019年並列第2高。
龍鑾潭是國家重要溼地,也是南台灣重要的雁鴨水鳥棲地,每年的11月至隔年3月是觀賞雁鴨水鳥的最佳季節。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今日表示,長期關注龍鑾潭生態的鳥類達人劉川,近期在龍鑾潭拍攝到台灣極為罕見的紫水雞,這也是墾丁國家公園內首次記錄到紫水雞的踪影,十分難得。
核三廠1號機今年7月停機,2號機明年5月退場,台電規畫在廠內設置面積高達55公頃的太陽光電案場,由於開發位置不在重要溼地,依法無需環評,但環團指出,該案鄰近國家重要溼地,擔心開發影響周遭環境、生態,呼籲別因為綠能就免環評。
根據經濟部水利署統計,去年(2023)全台水庫遊客人次共929萬,比5年前少7.9%,尚未恢復到疫情前破千萬規模。但是高雄澄清湖、嘉義蘭潭庫表現亮眼,是人潮成長最多的兩水庫景點,且去年都打破160萬人,超越了北部熱門觀光點石門水庫。
南台灣觀光勝地墾丁,近年被外界抨擊物價過高、沙灘被陽傘業者長期佔據等,導致遊客數量大暴跌,掀起熱議。出身屏東的女藝人KIMIKO(林睿君),不禁發文為家鄉打抱不平。
卡關11年的核一廠室外乾貯場解套後,新北市將於下周五前發出水土變更計畫許可,台電拿到後1個月內動工,加上熱測試、竣工查驗,預計明年初,即可把核一反應爐內廢燃料棒移出到乾貯場存放。
台電核三廠將於2025年除役,未來計畫轉型成55公頃的光電廠,對此,地方一直有疑慮,恆春鎮民代表會主席趙記明2日帶隊進入廠內訪查,要求核三廠要做好水土保持,以避免汙染周邊水域,而核三廠強調,廠內各項工作都遵循環保法規,不會影響廠外環境。
恆春城竣工145周年,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推動低碳古城遊,邀請民眾在5月11日一同騎乘YouBike繞恆春城一圈,探索縣城歷史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