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2000年大選的搜尋結果,共64筆
總統大選熱度提升,不少市場人士將選舉視為影響房市買氣的變數之一。從過去六次總統大選經驗顯示,大選年房市交易量有四次較前一年量縮,而房價則是每屆攀高,三位總統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任內,國內房價各有22%、39%、89%的漲幅。
離2024年1月的大選還有4個多月的時間,很多人焦心的問:如果2000年大選結果再現,到底怎麼辦才好?
2020總統大選,蔡政府頻打「芒果乾」(亡國感),最終蔡英文以817萬票順利連任,前台灣民眾黨文宣部主任柯昱安認為,隨著中美關係趨緩,民進黨在2024大選沒有太多素材,即便抹紅對手也引不起民眾迴響。柯昱安認為,這次選舉氛圍與2000大選相似,而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就像當時的陳水扁一樣是新產品,因此民眾會有期待,但結果仍需觀察。
民進黨性騷事件連環爆,國民黨還有「內鬥」擺不平,倒是最近柯文哲聲勢鵲起,民調顯示總統大選三腳督有從「433」朝「442」走勢,不過,民調短期起起伏伏很正常,況且競選是動態平衡,當性騷事件平息、內鬥綏靖、棄保效應催化,重回「433」或再陷入「442」都極有可能,只是誰是領頭的「4」就不好說了。
民進黨性騷事件連環爆,國民黨還有「內鬥」擺不平,倒是最近柯文哲聲勢鵲起,民調顯示總統大選三腳督有從「433」朝「442」走勢,不過,民調短期起起伏伏很正常,況且競選是動態平衡,當性騷事件平息、內鬥綏靖、棄保效應催化,重回「433」或再陷入「442」都極有可能,只是誰是領頭的「4」就不好說了。
台灣歷經殖民與國民黨的戒嚴威權統治,邁入民主政治並已三次政黨輪替。藍綠政黨壁壘分明,選舉議題圍繞在統、獨衝突,以及親中與抗中交互糾葛抗衡下而漸趨分裂。兩岸和、戰的爭議,也在美中大國角力加上「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渲染,使台灣在印太地緣戰略的角色受到全球的矚目。
曾4次參與北京「習連會」的中國國民黨前副祕書長張榮恭,最近接受中評社採訪談到,2000年連戰投入大選時就倡議的兩岸和平協議,成為2005年4月北京「連胡會」開創國共關係,突破兩岸關係的五項願景之一,如今更是應該加強推動。
日本總務大臣寺田稔涉及政治獻金疑雲,20日晚間宣布請辭,首相岸田文雄21日在官邸會晤前外相松本剛明,告知他將接任寺田的遺缺,其後在皇宮完成認證儀式。岸田內閣不到1個月就有3名閣員請辭,日媒分析,這種「異常事態」將重創岸田政府,對其低迷的支持度更是雪上加霜。
在美國,一個州的農村和白人人口愈多,就愈有可能深紅,而都市化程度愈高和族群更多元的州,則愈藍,至於剩下的一些搖擺州則被紅藍積極拉攏,因為對於期中選舉或者是總統大選,這是勝負的關鍵點。
日本眾議院大選將於31日投開票,為打造更方便投票的環境,這次共有17個地方政府在購物中心等人潮聚集地設置48處「共同投票所」,創2016年參議院大選以來新高紀錄。
國民黨前黨管會主委劉泰英19日接受媒體訪問稱,台北市市長柯文哲有來找他,他勸柯跟國民黨合作,否則2024總統大選獨立參選,兩黨都不會贏;2024唯有新北市市長侯友宜與柯搭配才有贏面。但港媒分析指出,這將面臨三大殘酷難關。
拜登即將在美東時間20日中午宣誓就職美國第46任總統,自雷根時代開始,每任總統卸任時,都會在總統辦公室留下親筆手寫字條給繼任者,給予溫馨建議及支持,今年由於川普拒絕承認敗選,更不願出席拜登就職典禮,外界懷疑他會否斷了這個維持了32年的溫馨傳統。
「民主政治運作(良好)」(Democracy works!)。2020年的美國總統大選,開票過程的曠日費時,讓世人見識到獨步全球的美國式總統選舉之特殊性。11月3日的大選,到11月15日為止,川普總統並沒有宣佈敗選,而無論總統大位誰屬,更值得思考的當是,只有具備民主政治的合法性(democratic legitimacy),才能夠擁有統治的正當性。
美國總統川普在此次總統大選中連任失敗,川普不滿通訊投票、質疑開票過程有弊端,揚言提起訴訟打法律戰,拒絕進行政權交接工作。但有美媒近日指出,其實共和黨內已做出敗選心理準備,相信川普最快本月(11月)底感恩節、最慢12月初就會讓步。
美國總統大選由民主黨候選人拜登宣布勝選,現任總統川普則不承認敗選並將展開法律大戰,9日他更突然辭退了國防部長埃斯珀(Mark Esper),讓外界議論紛紛。陸軍退役中將、國民黨立委吳斯懷指出,川普此舉目的有二:一是趁卸任前在台海或南海挑起戰端,逼中共出手演變成局部戰爭,以此啟動緊急授權法延宕總統交接;二是埃斯珀已嗅到川普動用軍事力量的可能性,他不願擔這個政治責任故趕緊跳船。
美國大選結果勢必影響台海情勢,台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蘇起昨指出,對台灣而言,雖然拜登當選是相對好的結果,但目前七大險狀卻也同時出現,民進黨政府必須調整大陸政策。中研院院士吳玉山更提醒,民進黨政府斷絕與大陸和解的道路,但拜登政府勢必調整大陸政策,台灣有必要跟著調整腳步。
美國大選尚未徹底開完票,台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蘇起分析,可能有三種結果,對台灣而言最凶險的情況是美國可能從11月3日起到1月20日最長連續79天中樞無主,第二危險的是川普連任,相對最好的是拜登當選。
美國總統川普在選前選後一直指控通訊投票舞弊,對此參加觀察美國大選的歐洲安全暨合作組織(OSCE)美國大選觀察團專家林克回應,川普對系統性缺陷的指控毫無根據,損害大眾對民主機構的信任」。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觀察團團長烏蘇拉·加塞克也表示:我們認為,這些關於選舉期間存在系統性錯誤行為的指控沒有堅實基礎。
大選戰況激烈,川普與拜登在威斯康辛、密西根等關鍵州差距極小,川普不服輸開始興訟,儘管司法動作不斷,但外界認為,川普難仿效小布希2000年靠聯邦最高法院判決翻盤取勝,且過去大選歷史,還沒有任何人靠重新計票翻盤。《Politico》直指,川普興訟不論在法律或實務上都面臨障礙,最後只會讓他灰頭土臉、無功而返。
美國大選選情膠著,現任總統川普宣稱選舉作弊,計票過程受到操弄,很明顯地表示不會接受敗選結果。他宣稱要對選舉結果提起訴訟,而訴訟的終審法院是美國最高法院,不禁讓人想起川普在選前任命了保守派的巴雷特(Amy Coney Barrett)填補大法官空缺,是否能幫川普在法律訴訟上獲勝而取得連任?如果真的進入訴訟程序,雖然目前最高法院保守派的大法官人數是史上最高,但從過去大法官們在政治訴訟上的傳統,在與理念無關的議題上,川普不見得就會討得到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