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5月份的搜尋結果,共396筆
中國10月份從俄羅斯進口的石油年增16%,僅次於從第一大供應國沙烏地阿拉伯的進口,主因是中國國營企業在歐洲對俄羅斯實施禁運前加緊增加石油儲備。
大陸國家統計局15日公布10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增長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年減0.5%,1至10月份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年增長5.8%,均差於市場預期。房地產領域數據仍表現欠佳,前10月商品房銷售面積、金額各跌逾2成,投資現自2020年2月後最大跌幅。
我國證券交易法第6條對有價證券之規範模式,採「有限列舉、概括授權」之方式,授權主管機關專屬核定權,得依實務需要核定新型金融商品為證券交易法上之有價證券。
美國經濟學家指出,韓國基準利率過低,也就是利率若比通膨率還要低的話,金融市場就很難穩定下來。
考量目前貿易逆差擴大以及匯價走貶下,印度央行5日決定再度調高利率,同時這也是4個月內第3次升息。
通膨現蹤全球各國,國內也深受其害,中央銀行為穩定國內物價,今年已連續2季分別升息1碼及半碼,惟為兼顧民眾利息負擔,青安貸款現行利率按基準利率減少調升半碼,加上今年上半年房屋交屋潮,剛性自住需求進場,帶動5月份5大銀行新增房貸金額衝高,青安貸款亦隨之倍增,5月撥貸金額102.7億元,創下近4年半來最高。
台灣綜合研究院21日表示,預測6月份經濟成長率為3.0%,下修5月份經濟成長率為2.9%,較5月份預估值(3.0%)調降0.1個百分點。同時,預測第2季經濟成長率為3.1%,低於主計處5月份公布的預測第2季經濟成長3.31%。
中國經濟表現持續疲弱,官方今天公布,中國第2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年增僅0.4%,今年上半年GDP年增只有2.5%。國家統計局指出,實現全年經濟成長率5.5%預期目標有挑戰。
大陸海關總署13日公布,以人民幣計價,今年上半年貿易進出口總值人民幣(下同)19.8兆元,年增長9.4%。其中,出口11.14兆元,增長13.2%;進口8.66兆元,增長4.8%。
中國社科院發表報告指出,今年下半年就業壓力可能仍比較大,居民收入可能面臨進一步下降、儲蓄傾向增加,大陸國內消費性需求大規模增長的可能性不高。
東研信超(6840)6月合併營收為0.84億元,月增17.02%,年增18.97%,創下歷史新高;上半年累計合併營收近4.4億元,年增13.45%。東研信超大陸與台灣實驗室新增檢測產能擴大後挹注營收,加上高單價的5G NR、Wi-Fi 6/6E檢測占比持續拉高,公司認為下半年單月合併營收可望站穩在0.8億元以上,全年維持雙位數成長。
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外界關注,8月本土個案是否又望跌破萬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要考慮疫情降到一定程度後,會不會有BA.4、BA.5的上升,「當然希望降到萬例以下」。
俄烏戰爭導致能源進口成本大增,加上對中國貿易逆差攀升,德國5月出現30多年來首次貿易逆差,俄烏戰事也凸顯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過於仰賴出口與製造業的罩門。
國內用電大戶電價7月調漲,可預期將再帶動物價上漲。國民黨今批評,5月份國內痛苦指數已達7.7,續創10年新高。蔡政府未能解決人民不斷增加的生活痛苦,還一意孤行調漲電價,讓國人負擔越來越沈重,施政站在人民對立面。
受到俄烏戰事、通貨膨脹等影響,股票及債券市場大幅下跌,據勞動基金運用局公布截至5月收益已虧損2311.1億元、未年化收益率達-4.52%,而台股6月就下跌2000點,勞動部勞動基金運用局副局長劉麗茹坦言,6月時有逢低布局,「目前持股水位為近年來新高」,而下半年要大幅度回升難度高。
澳洲5月季度的職缺數飆升並創下歷史新高,在勞動力市場持續趨緊的情況下,企業難以找到員工,火熱的就業市場成為澳洲央行可能在下周進一步升息的最新跡象。
受到中國大陸抗疫封鎖,半導體產品還有其它零組件短缺衝擊,加上原物料以及油價又大漲下,日本5月工業生產月減率創兩年最大。外界擔憂,有可能會影響到日本整體經濟成長。
在國務院一攬子救濟經濟舉措推出後,政府官員一直在強調,中國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完全有信心克服經濟運行中的困難挑戰,有能力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超預期變化,確保經濟平穩健康持續發展,因此,今年中國經濟增長基本上可以達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所規劃的目的。但是,無論是世界銀行,還是一些國際投行的分析,認為2022年中國經濟形勢不樂觀是大概率事件,甚至有分析認為2022年中國經濟增長只能在3%左右。
儘管也有通膨壓力,不過在抗疫規範鬆綁後,日本消費陸續回籠,5月當地零售銷售,就年增率來說已連續3個月都是成長的。不過,月增率的增幅卻是愈來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