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ACEA的搜尋結果,共58筆
由於荷蘭公司安世半導體(Nexperia)的晶片供應危機不斷加深,威脅到整個產業的汽車生產,目前全球汽車製造商正忙於尋找晶片,並查核供應商是否擁有充足的庫存。
美國拉攏盟友共同圍堵中國半導體,荷蘭日前接管控制中國半導體生產商聞泰科技旗下荷蘭子公司安世半導體(Nexperia),並凍結公司資產與智財權調整許可權。最新傳出,安世半導體全體中國區於17日遭停薪,且系統權限全面中斷,引發市場關注。
一個代表汽車製造商的組織在周四晚間提出警告,稱中國和荷蘭政府之間的爭端,導致晶片供應中斷,可能很快地會影響到在美國的汽車生產。
歐盟為了保護本土鋼鐵市場,有意將鋼鐵關稅調高一倍,並大砍進口鋼鐵配額,不過此舉將衝擊當地的汽車製造商,拖累歐洲汽車類股8日重挫。
儘管中國電動車大廠比亞迪在9月份出現18個月來首次年比銷量下滑,但近日多項市場數據預示,比亞迪銷售量,有望在今年首度超過美國對手特斯拉。
美國總統川普掀起的貿易戰及其地緣政治效應,正衝擊美國汽車品牌在歐洲的形象。研究機構 Escalent 最新調查顯示,歐洲消費者對中國汽車的接受度首度超越美國。
根據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公布的數據顯示,比亞迪(BYD)8月在歐盟的新車銷售量,為前一年同期的3倍,並且連續第二個月銷量超越特斯拉(Tesla)。
中國電動車產業大打價格戰,削價競爭使「內捲」情況日益嚴峻,衝擊投資人信心,指標業者比亞迪在香港上市的股票價格,累計已較4個月前創下的歷史高點,下挫逾30%,市值蒸發450億美元。
歐洲車商正陷入「多重危機」時代,從生產成本走高、美國關稅、競爭激烈、供應鏈中斷和政府監管壓力,加上電動車轉型不順利,讓多個重大汽車品牌正身處一場完美風暴之中,因獲利衰退而必須裁員和大幅削減成本。
中國電動車強勢出海,業內龍頭比亞迪7月在歐洲市場銷量激增225%至1.35萬輛,首度納入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的單月銷售統計;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則在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的政治行為和言論發酵下,銷量滑鐵盧大減40%,遭比亞迪一舉超越。
歐洲車市銷售掀巨變,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在歐洲市場銷售持續低迷,7月新車註冊量大幅下滑40%,反觀大陸車廠比亞迪逆勢成長,銷量創下新高。
歐洲汽車製造協會(ACEA)28日公布歐洲7月新車註冊,其中特斯拉僅8,837輛,較去年同期大跌40%,並連續七個月出現衰退。相反地,中國對手比亞迪創13,503輛新高,年增225%。
大陸汽車產業近年迅速崛起,但隨著大陸市場逐漸趨於飽和,車企已將目光轉向國際舞台,掀起新一波全球競爭。根據CNBC報導,大陸電動車在海外的影響力正快速擴張,預估到2030年,大陸汽車年出口量將增加至900萬輛,這對於泰國、南非、西班牙等汽車製造規模較小的國家,已經形成不容忽視的壓力。
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周四公布的數據,歐洲7月新車銷售恢復成長,增加5.9%,其中德國銷售的成長,抵銷了英國、法國和義大利減少的影響。
近年來,各國政府與車廠都在積極推動電動車發展,德國汽車大廠賓士(Mercedes-Benz)也不例外。然而面對歐盟2035年起禁售燃油車的禁令,賓士執行長康林松(Ola Källenius)卻警告,如果政策不調整方向,歐洲汽車產業不但將「全速撞牆」,甚至可能崩潰,「我們必須面對現實」!
路透社七日報導,美國總統川普說得沒錯,日本與歐洲很少會買美國製造的汽車,不過,這跟貿易障礙的關係不大,不管是在東京還是在倫敦,不少車主都認為,美國的汽車不僅車體太大而且很耗油。
特斯拉宣布今年5月歐洲新車銷量較去年同期下滑27.9%,儘管該地區純電動車總銷量年增27.2%,可見特斯拉經過改款的Model Y尚未顯示能夠扭轉品牌頹勢的跡象。
特斯拉(Tesla)5月在歐洲的新車銷售為年減27.9%,顯示出特斯拉改款的Model Y並沒有提振品牌的銷售。同時之間,歐洲5月純電動車銷售大增27.2%。
中國4月4日以來加強稀土出口審查,如今歐美車廠傳出零組件庫存快速耗盡,多家歐洲廠區甚至陸續傳出停產危機,儘管中國近日向歐美汽車巨頭遞出橄欖枝,表示將開啟綠色通道加快審批,但對汽車產能已造成衝擊,全球汽車業恐難逃第三波重大供應鏈危機。
北京當局實施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導致全球汽車等產業供應鏈備受衝擊。中國近日向歐美汽車巨頭伸出橄欖枝,以加快審批與發放臨時出口許可等方式,協助其緩解稀土短缺帶來產能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