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PPI年增率的搜尋結果,共78筆
本周全球股市偏向區間震盪。成熟市場整體下跌0.3%,升勢面臨阻力。其中,美股近乎持平,歐洲及日本皆下跌0.6%,表現弱於美股。新興市場整體也近乎持平,但略優於成熟市場。新興亞洲上升0.2%表現最好,主要受到印度股市反彈的支持,但早前表現亮眼的上證綜合指數下跌2%;新興歐洲則是新興市場中表現最差者。
市場焦點將轉向輝達財報公布,若數據亮眼,有望再度引爆AI族群行情,加上9月Fed降息機率仍有7成以上,資金環境相對寬鬆,對股市形成強力支撐,本周頭組選入大億金茂(8107)、元翎(4564)、晶彩科(3535),再選入佳世達(2352)、寶一(8222)。
美國通膨恐再起,美國勞工部14日公布,7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月增0.9%,高於市場預期的0.2%增幅,為2022年6月以來最大漲幅。PPI年增率從6月的2.4%升至3.3%,高於市場預期的2.5%。數據公布後,交易員減少了對聯準會(Fed)將在9月降息的押注。
美國公布7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增3.3%,增速高於市場預期,削弱市場投資人對聯準會對今年年底前降息幅度預期,美股四大指數14日同步開低,自歷史高檔回落,台指期夜盤也走疲,盤中小跌8點,暫報24,244點。
美國勞工部14日公布,7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月增0.9%,高於6月的持平零成長與市場預期的0.2%增幅。
如果說,美國經濟過去3年的韌性是個經濟學家摸不透的謎,那太平洋另外一邊,中國經濟的低迷不振同樣讓人難以看懂。唱衰美國的人一個個慘遭打臉,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就是沒有發生;看好中國的人,則被房地產低迷和需求不振,搞得越來越擔心中國邁入日本後塵,迎來通貨緊縮的泥沼。
如果說,美國經濟過去3年的韌性是個經濟學家摸不透的謎,那太平洋另外一邊,中國經濟的低迷不振同樣讓人難以看懂。唱衰美國的人一個個慘遭打臉,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就是沒有發生;看好中國的人,則被房地產低迷和需求不振,搞得越來越擔心中國邁入日本後塵,迎來通貨緊縮的泥沼。情況到底如何?中國經濟為什麼會這樣的一蹶不振?痛點何在?北京還可以端出什麼政策拉抬經濟?
據大陸國家統計局官網8日發布統計數據,7月分,由於擴內需政策發力,大陸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環比3個月來首次上漲0.4%,同比持平,6月為上漲0.1%;7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較去年同期下滑3.6%,連續34個月負成長。專家預期,美國關稅政策影響出口,PPI年增率由負轉正難度高。
中國統計局15日發布第二季GDP數據,相較去年同期成長5.2%,雖優於市場預期,但比第一季的5.4%略為下降。不動產仍是拖累整體經濟復甦的主因,根據該報告,2025年上半年房地產開發數據相較去年同期仍呈現衰退,其中房屋新開工面積仍萎縮兩成。
美國自4月3日起,對所有非美國生產汽車課徵高達25%進口關稅,此舉對日本汽車製造商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為了應對這項高關稅政策,日本車廠紛紛採取降價策略,在6月銷往美國的日本汽車價格崩跌近20%,創下9年來最驚人跌幅,由此可見,即使犧牲利潤空間,日本車廠仍希望保持其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優勢。
FOMC會議落幕,美國聯準會(Fed)重申對數據依賴與觀望立場,市場聚焦關稅政策變數與未來降息節奏。匯銀普遍認為,美元中長線仍偏弱整理,投資人可調整美元曝險部位,增加歐元、澳幣與黃金等資產配置,以分散風險。
主計總處7日發布消費者物價(CPI)指出,美國關稅政策導致全球需求降低,原物料行情走跌,4月通膨率降至2.03%,展望原油等農工原料行情持續走疲,5月通膨率可望降至2%以下,至於近日新台幣匯率升值雖有助於降低通膨率,但仍需經過一段傳遞時間,效果才會慢慢出現。
不同於預測機構對關稅衍生高通膨看法,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長蔡鈺泰18日表示,川普加徵關稅、並與各國開始談判至今,國際原物料價格走跌,新台幣兌美元匯率明顯走升,有助進口物價壓力減緩,國內服務類漲幅亦放緩,電價調漲延後,「目前看今年CPI可控在1.9%」,川普關稅對台灣沒有外溢通膨問題。
美國總統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引發近期股債匯市場劇烈波動。統一ESG投等債15+ETF(00966B)基金經理人張美媛表示,雖然川普給予多數國家90天的政策豁免期,並進入與各國的談判階段,使短期市場情緒得到些許舒緩。但關稅不確定性將持續影響股債市場,投資人需持續關注關稅對通膨與經濟的影響,以及聯準會是否因此改變貨幣政策的節奏。
儘管美國總統川普對等關稅政策明顯針對大陸,使其股市也出現明顯波動,但法人表示,考慮到估值、潛力與政策彈性,相較其他市場,目前陸港股具備投資吸引力,尤其在大陸不採大撒幣政策,卻是有選擇性的扶持策略,更能突顯優質企業的競爭力。
大陸通縮壓力未減。大陸統計局10日公布3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為年減0.1%,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減2.5%且降幅擴大,雙雙遜於預期。專家表示,隨著中美關稅戰持續升溫,勢必加劇大陸通縮壓力,接下來端視官方再端出何種擴大內需與刺激政策的藥方。
美國聯準會將於本周宣布利率政策,公股銀行指出,美國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下滑,顯示通膨上行風險暫時緩解,但美國總統川普一系列關稅政策,加劇了消費者財務壓力與經濟穩定的挑戰,目前市場普遍預估本周美國將維持利率不變,同時亦增強對聯準會今年至少降息兩次的預期,持續聚焦政策影響。
美國2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增率3.2%,增幅為三個月以來最小,且低於預期的3.3%,美股四大指數13日開盤漲跌互見,英特爾(intel)在市場傳聞帶動下早盤大漲超過15%,台指期夜盤則是小幅走揚37點,暫報21,960點。
大陸時隔13個月再現通縮!大陸統計局9日公布,2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減0.7%,遜於市場預期的年減0.4%;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減2.2%,略遜於預期的下跌2.1%。
4月電價面臨調漲壓力,身為央行理事之一的台經院院長張建一25日表示,這勢必衝擊到民生服務業,尤其與民眾息息相關的外食費調漲最有感,加上川普加徵關稅、美國貨幣政策以及國內景氣等動態,推估今年央行不但沒有降息空間,反而有升息壓力,不過也有專家持相反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