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crispr的搜尋結果,共28筆
全球醫療指數本益比自20倍下降至16.3倍,來到近八年的相對低檔,在獲利展望方面,分析師估計明年EPS成長率可達9.3%,優於大部分的產業,其中,透過醫療保健產業結合預防保健所形成的「醫療保健新趨勢策略」EPS成長率更可達12.6%,投資價值浮現。
全球醫療保健支出在2017至2021年間,每年持續以4.1%的速率成長,攀升的醫療支出,意味大眾對藥物、醫療服務、醫療器材的需求增加。投信法人指出,醫療支出無論景氣好壞都屬於必要支出,不太因此受影響,這正是醫療保健產業的特殊優勢,深具防禦性,在目前大幅震盪的市場中,最適合納入資產配置,降低波動度。
美國喬治亞州大學(Georgia State University)一群科學家原本打算改造倉鼠習性,透過移除特定受體(Avpr1a)以增加動物間的情感聯繫,並且降低攻擊性。然而,這項基因實驗反倒製造出「野蠻倉鼠」,牠們在籠子內互鬥、互咬的頻率增加,科學家也不得而解。
免疫療法被認為是癌症治療的未來,只是雖然已有許多成功案例,免疫療法仍存在治療成效因個體而異的問題。但最近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態 T 細胞,有著更適合作為靶點的多項潛力,未來或許將成為免疫療法抗癌的得力助手。
肺癌位列我國十大癌症之一,且死亡率最高,尤其肺腺癌更是台灣民眾罹患的主要肺癌。為能有效診斷,台北榮總攜手陽明交大,領先全球在活體利用基因剪輯技術,找到調控肺癌細胞生長與轉移的關鍵環狀RNA,並以此剔除致癌RNA,進而阻斷癌細胞生長,可望研發癌末新藥。研究成果獲刊於今年2月的國際期刊《Cancer Research》。
2021 年新冠疫情帶來前所未有的全球挑戰,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疫情也推進醫學研究快速進步,不論是篩檢技術或者疫苗研發,都在過去一年間大幅進展。其中,基因組學在防疫措施上發揮關鍵影響力,也連帶廣泛應用於疾病診斷、治療、與預防,2021 年全球基因檢測市場規模已達 10 億美金。
在醫學界30年來不懈的努力下,令人聞之色變的愛滋病毒如今是一種可控的疾病,只要患者每天服用抗逆轉錄病毒治療 (ART) 藥物,就能過上相當正常的生活。然而離根治還有一段距離,始終感到遺憾。如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病毒學家計畫以「踢再殺」(kick-kill)的方法,揪出潛藏在細胞內部的愛滋病毒,在小鼠實驗中已取得不錯的成效。
Moderna(莫德納)公司高層在Q2的財報會議中透露,已經準備好使用外部技術或產品「擴大公司版圖」。計畫將COVID-19疫苗所帶進的獲利投入到基因編輯領域。
包括心臟病在內的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十大死因排名第二,僅次於癌症。根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的報告,每36秒就有一個美國人死於心血管疾病。而心血管疾病又與血液膽固醇過高有關。現在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一次性的基因療法,透過基因編輯技術,可以在短短一周內,把壞膽固醇降低。目前在食蟹猴的實驗當中,可以降低60%的壞膽固醇。
有女股神之稱的方舟投資管理(Ark Invest)執行長伍德(Cathie Wood)表示,數位錢包和基因體學是繼特斯拉和電動車之後的下兩個最大的顛覆性趨勢。
1980年代出現的愛滋病,曾經造成世界級的大恐慌,不過在經過近40年的研究之後,現在的抗病毒藥物已經壓制HIV病毒的擴張,但不幸的是,仍無法將病毒無法完全殺滅。不過現在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觸發細胞警報」的藥物,可以呼叫人體的免疫系統揪出HIV病毒,說不定就是根治愛滋病的療法。
瑞典皇家科學院7日揭曉化學獎得主,由法國學者夏彭提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學者道納(Jennifer A. Doudna)兩位女性科學家獲得,表彰兩人在「開發基因編輯新方法」的貢獻,兩人將可均分1000萬克朗的獎金(約台幣3370萬)。值得一提的是,兩位女性也是2016年台灣第二屆唐獎生技醫藥獎的得獎人。兩人接到獲獎電話都非常激動。
印度新冠疫情急速增加。確證人數已經突破668萬人,即將突破700萬人大關。死亡人數截至昨日也已經突破10萬人。不過,為應對疫情,印度科學家也傳出發明了新冠檢測試紙「費魯達」,一小時內就可以驗出結果,而且費用不到7美元(台幣200元)。
在科技部支持下,清大、中國醫藥大學及長庚醫院的教授及醫師組成跨校、跨領域合作團隊,領先世界開發出了新型雙向基因調控系統,並用於調節間葉幹細胞的分化路徑,進而可促進骨組織再生。此成果對再生醫學研究及病人的組織再生將有重大幫助。
新冠病毒疫發難收拾,加速研發篩檢技術、藥物與疫苗,成為全球希望所託。唐獎表示,唐獎得主研究不斷創新,第二屆生技醫藥獎得主、CRISPR基因編輯領域的指標性人物張鋒及所屬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運用CRISPR-Cas13技術的試紙型快速檢測法,檢測人體是否感染病毒僅需1小時,倘若通過臨床實證,將有助於提升防疫量能。
基因突變引發白血病等遺傳疾病,藥物無法根治,得終身吃藥,但未來透過基因編輯技術,可從源頭下手,找到錯誤的DNA片段,用一把好用的分子「剪刀」切開,剔除錯誤基因,將有機會根治基因突變引發的疾病。
11月26日,來自中國大陸深圳的生物科學家賀建奎在香港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夕宣布,一對基因經過編輯修改的雙胞胎嬰兒已於11月在大陸健康誕生,基因編輯讓她們將來可能對愛滋病毒(HIV)有天生的免疫力。這是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毒的基因編輯嬰兒,也意味大陸在基因編輯技術用於疾病預防領域有了突破性發展。
藥廠巨擘默克(Merck KGaA)周一表示,已在大陸取得基因編輯技術CRISPR的專利。CRISPR技術可在存活細胞進行染色體的精確修改,應用範圍包括確認與癌症相關的基因、罕見疾病到扭轉導致眼盲的突變。
基因病,顧名思義,是由基因異常引起的疾病,而癌症的本質就是基因病。對於這類疾病的研究,很多科學家從它的源頭──基因著手。人體的基因組(或基因體)有23對染色體,染色體由雙鏈結構的DNA構成,一段帶有蛋白質編碼的DNA片段叫基因,含有特定遺傳訊息。DNA這個雙鏈結構由4個鹼基(縮寫A、T、C、G)按照一定順序排列。人體有30億組DNA鹼基對,稍有一個鹼基出錯,可能就會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