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now健康的搜尋結果,共406筆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大自然對人們的心理健康有益,但大部分文獻都集中在樹木、公園和森林等綠色空間或湖泊等藍色空間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但《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一篇研究指出,賞鳥、聆聽鳥叫不但讓人感到心曠神怡,也確實有益心理健康,對於已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也是同樣效果。
健康專家總是告誡大家,要養成健康的好習慣,但有時這些所謂好的健康習慣,卻適得其反。來看看以下8個你以為的健康好習慣,其實可能並不健康。
以黃豆為原料的豆腐屬於優質蛋白質,但並非掛上「豆腐」2字,就一定營養品質保證,學者表示,「百頁豆腐」、「芙蓉豆腐」均非黃豆家族成員,蛋白質含量不高,且前者高油、高脂肪、高熱量,後者則無黃豆成分,民眾應謹慎挑選。
32歲許先生因工作關係,需要長時間用電腦,但卻常常工作到一半,正全神貫注時就突然大量流淚,非常困擾,於是前往台北慈濟醫院就診。在台北慈濟醫院眼科部醫師何旻潔檢查後,發現病人眼球表面淚膜層薄,而且角膜還有些破皮,診斷為「乾眼症」,於是開立人工淚液並衛教正確用眼方式後,許先生流淚情況已明顯改善。
衛福部今(30)日公布最新110年度國人10大死因排行,癌症連續40年蟬聯死因之首,110年5萬1656人死於癌症,占總死亡人數28.0%,平均每日142人死於癌症,癌症時鐘為10分10秒,與109年10分30秒相較,快了20秒,研判與疫情有關,癌友擔心感染,而延誤回診。
1名27歲從事視覺設計的年輕女子,因長時間低頭繪圖,去年開始感覺到肩頸痠痛,甚至偶爾會出現手部麻痺,「筆都拿不穩」,經轉診至醫院安排核磁共振,赫然發現竟是脊髓空洞症,雖然還未嚴重到必須開刀手術治療,但醫師仍建議後續必須定期追蹤,同時務必要減少低頭時間,以及維持正常姿態,以免症狀持續惡化。
知名作家楊渡的女兒、《ELLE》總編輯楊茵絜,於6月21日凌晨因甲狀腺風暴引發心臟衰竭,病逝於台安醫院。什麼是「甲狀腺風暴」?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甲狀腺機能亢進為自體免疫疾病,症狀為手抖、心悸、心跳變快、眼睛凸、疲倦、腹瀉,很多患者不自覺異常,或是症狀不明顯,而並未妥善治療,長期下來,可能引發「甲狀腺風暴」。
Omicron新變異株BA.4與BA.5來勢洶洶,無症狀確診者潛伏,家用快篩試劑已成為居家常備用品。但台中慈濟醫院感染科主任王瑞興提醒,快篩劑測試要以15鐘為準,時間內出現微弱T線有意義;超過15分鐘才出現,就沒參考價值了。
高齡87歲的前副總統連戰日前驚傳頭昏、頭痛,全身大量盜汗及身體癱軟,緊急送至台大急診,住進加護病房,檢查確認為小中風,身體狀況逐漸康復中,腦出血狀況獲得改善,不再出血。
現代人工作繁忙,常常加班,讓身體長期處於過度疲勞的狀態下,有時會感到眼睛不適,甚至開始產生紅腫、畏光等症狀,專業眼科醫師提醒,若診斷為結膜炎卻又治不好,此時就要懷疑是否為「虹彩炎」作祟!
40歲宋小姐,每到夏天就大汗淋漓,時常覺得心悸、胸悶、口渴且淺眠多夢;且她本身就不愛運動,所以常覺得心臟沒力似的疲累感。中醫師吳宛容表示,「夏至」時節過後,開始進入中醫所謂的「三伏天」,指的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日子,此時天氣悶熱流汗多,如果忘記補充足量水分,容易好發心血管疾病。
根據統計,台灣氣喘、過敏的人口不少,現在有項研究發現,氣喘、過敏除了對肺部有傷害之外,居然還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研究刊登在《Nature Cardiovascular Research》(自然心血管研究期刊)。
過去大家熟知,食用蔓越莓可以保護泌尿道的健康,但最近英國有1項研究則發現,連續12周,每天食用1小碗蔓越莓,就能改善記憶力並預防失智症;英國東英吉利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的研究人員表示,從參與者的腦部掃描記錄顯示發現,食用蔓越莓似乎可以促進大腦的血液流動。
本土Omicron疫情燒不停,染疫人數持續增加,不少確診者有咳嗽、流鼻涕、發燒、腹瀉等類似感冒的症狀,但也有部分民眾出現眩暈的狀況。對此,耳鼻喉科權威醫師李宏信表示,由於內耳的前庭神經遭受到病毒破壞,患者因此出現眩暈症狀,只要配合藥物治療即可改善。
最近日本1項研究發現,只要在生活中養成好習慣,即使已經80多歲,也可以延長壽命。日本大阪大學研究人員表示,包括減少飲酒、不抽菸、減肥和增加睡眠等,對於長壽皆有很大的好處,而且即使對有慢性健康問題的人也是如此,研究刊登在《年齡與衰老雜誌》(Age and Ageing)上。
全台新冠感染人數已突破全人口數的10%,其中不少人解除隔離後,仍有咳嗽、呼吸不順等「長新冠」症狀,奇美醫學中心建議,這類民眾可以多喝「養肺茶飲」,改善喉乾、咳嗽、疲倦等後遺症。
不少電影或動畫,都會討論到青春期的青少年,而有關情緒的困擾,也有部分影集提到。大家都知道,青春期的孩子在身心上會面臨極大挑戰,過去的父母僅要求孩子讀書,刻意忽略而造成部分長遠的不良狀況。
許多女生都有過陰道發炎、搔癢等難言之隱,除了口服藥物,還會使用陰道栓劑,但月經期間可以使用陰道栓劑嗎?婦科權威教授李茂盛表示,月經期間不建議使用陰道栓劑,改用口服藥物。
隨著國內疫情升溫,許多民眾在家防疫,長時間緊盯3C螢幕,面對工作壓力外,還須照顧孩子,容易處在焦慮緊繃的狀態,偏頭痛發作頻率增加。也有部分民眾在施打疫苗後,出現偏頭痛症狀加劇的後遺症,這些原先就有長期偏頭痛困擾的民眾,由於症狀惡化,一般止痛藥已無法有效緩解症狀,紛紛前往醫療院所求治更強的特效藥或是手術治療。
近日正逢芒種時節,台灣也進入「黃梅天」 ,暑濕恐引起腸胃病。中醫師賴睿昕指出,夏季氣溫升高,空氣中的濕度增加,體內的汗液無法通暢地發散出來,即熱蒸濕動,濕熱彌漫空氣,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離濕熱之氣。所以暑令濕勝必多兼感,使人感到四肢困倦,萎靡不振,消化不良,脾胃運化失調。因此在芒種節氣裡大家要注意暑濕引起的腸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