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健保資料庫的搜尋結果,共81筆
輔仁大學今(6)日舉辦「從諾貝爾獎到AI-人工智慧如何影響科學與醫學領域」國際論壇,邀請2013年諾貝爾生醫學獎得主耶魯大學教授James E. Rothman演講,以時下最受關注的「AI對生物醫學研究、臨床診療與人文倫理的影響」,包括梵蒂岡樞機主教涂克森、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司徒惠康等人,對於AI運用進行多方討論與未來可能,現場精彩對話也獲得滿座觀眾掌聲。
健喬(4114)宣布,由日本Kissei Pharmaceutical Co.開發的創新口服新藥Yselty(雅絲媞)膜衣錠100毫克,已於2025年10月在台灣取得衛福部食藥署(TFDA)核准上市,預計2026年第一季正式在台推出。
39歲林小姐上月喜迎兒子報到,和多數媽媽不同的是,她25歲時曾接受腎臟移植,面對懷孕存在高風險、懷孕機率僅萬分之一,她克服萬難自然懷孕,也在奇美醫療團隊守護下順利產下健康男嬰,9日她感性謝謝當年器捐者「你的決定不只助我重生,還把愛延續到下一代!」
林小姐17歲因腎臟衰竭展開近8年洗腎生活,25歲幸運移植腎臟,盼能生兒育女的她去年在奇美醫院醫療團隊嚴謹評估下,在免疫抑制劑(抗排斥藥)調整後半年就自然懷孕,上月10日剖腹生下健康男寶寶,實現「當媽媽的夢」,也是奇美醫院首位腎臟移植後自然懷孕成功的女性病人。
現代人壓力大,很多人有失眠困擾,甚至得吃安眠藥來幫助入睡。耳鼻喉科醫師柯仁弘指出,約25%國人有睡眠困擾,每年安眠藥用量超過4.7億顆,相當驚人;神經內科醫師方識欽則提醒,吃安眠藥會讓人睡不沉,一項統計顯示,60歲以上的人,吃1顆安眠藥罹患失智症風險是沒吃者的1.5到2倍。
一名88歲、原本頭腦清晰的林姓退休教師,今年初出現間歇性發燒與劇烈咳嗽,在短短3周內病情急轉直下,從生活自理退化至臥床不起,伴隨認知功能變差、失禁、反應遲鈍等症狀,家人一度以為是失智症急速惡化。經送往台中榮民總醫院詳細檢查後,驚覺元凶並非失智或中風,而是由隱球菌引起的「隱球菌腦膜炎」。
夫妻身心健康密不可分!一項涵蓋台灣500萬對配偶健保資料的跨國研究顯示,配偶之間同時罹患精神疾病的機率,比任意兩人高。專家指出,兩者不一定是因果關係,可能受到社會環境等共同原因影響;該研究結果可作為提醒,給予精神疾病患者的配偶更多心理支持。
藥華藥(6446)宣布已向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提出旗下新藥Ropeginterferon alfa-2b(P1101)新增適應症申請,新增適應症為原發性血小板過多症(ET)。依據TFDA處理時程,審查期約180天(不含補件時間)。
「聲音」是溝通的媒介,許多職業都得使用聲音傳遞訊息及情感。獨立創作歌手吳鎮安去年底聲帶受傷,嚴重影響演出表現與生活品質。今年4月前往部立雙和醫院耳鼻喉科就診,賴盈達醫師以「全方位聲帶精準微創治療」,透過聲帶顯微瓣手術、新型光纖雷射治療與聲帶再生醫學,術後吳鎮安嗓音恢復往昔的清亮感,至今穩定恢復與進步。
思覺失調是慢性且造成失能的精神疾病,三軍總醫院中醫部透過健保資料庫分析,思覺失調患者若合併服用中藥,再住院率比僅服用西藥患者下降4成。中醫師表示,由於服用西藥可能出現如帕金森氏症的手抖症狀,導致病患用藥服從性低,透過中藥能減少副作用,進而提升治療效果。
AI科技發展下,我國進入智慧醫療時代。台大醫學院院長吳明賢指出,我國面臨數據壁壘、法規未與時俱進、產業零散、人力斷層4大困境,尤其我國法律過於防避,不利創新,呼籲從修法做起,並建議成立「數位健康署」,強化醫療創新。
2025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25日登場,今年議題聚焦AI、大數據、基因體與幹細胞,展現政策與科研企圖。不過,在臨床試驗國際接軌、跨域人才培育、資本市場機制及供應鏈韌性等核心議題著墨不足,產業界憂心恐讓台灣陷入「技術有突破、落地仍受限」困境。
憲法法庭2022年8月12日判決《全民健康保險法》部分違憲,要求3年內修法或設立專法保障個人隱私權。《全民健康保險資料管理條例》尚未完成立法,但健保署公告「全民健康保險資料研究利用與停止利用申請作業及管理要點」,明定即起民眾可申請退出,生效日後的資料都不會被目的外利用。
憲法法庭2022年8月12日判決《全民健康保險法》部分違憲,要求3年內修法或設立專法保障個人隱私權。目前《全民健康保險資料管理條例》尚未完成立法,但健保署昨公告「全民健康保險資料研究利用與停止利用申請作業及管理要點」,明定即起民眾可申請退出。對於母法爭議的「霸王條款」,健保署表示,在過渡期都不會實施,民眾只要申請就能退,沒有特別限制。
異位性皮膚炎是濕疹的一種,但卻是濕疹中最難纏的慢性病。皮膚科醫師指出,自己的孩子從2歲到現在26歲,都有異位性皮膚炎問題,只要熬夜趕報告、打掃教室就會發作。許多民眾誤以為這是可短期治癒的疾病,但正確觀念應是追求長期穩定控制。現在皮膚科已有武器可「調體質」,能打破發癢、搔抓的惡性循環。
偏頭痛痛起來要人命,不僅無法思考影響情緒,甚至無法工作,高達200萬名國人,都有偏頭痛疾病。學者進一步指出,偏頭痛已經逐漸成為台灣青壯年族群的主要健康負荷,因頭痛無法工作者,對國家生產力損失占GDP2%,已經超越日、韓,建議列為優先公共議題。
晶片驅動生醫及農業升級邁步!國科會自去年起推動「晶創台灣方案」,運用我國成熟製程晶片產能,成功開發溫室授粉與採摘自主移動機器人、胸腔科自動導航機器人,並邁入商轉落地階段,副主委陳炳宇24日透露,初估相關晶片延伸產值達1億元,促進投資金額約14億元,已有初步成果。
名嘴馬西屏自曝已出現10年的失憶狀況,並勸大家儘量別吃安眠藥。神經內科醫師方識欽表示,吃安眠藥會讓人睡不沉,「只有淺睡,沒有熟睡,當然腦袋就沒有被洗到」,根據官方統計,60歲以上的人,吃1顆安眠藥罹患失智症風險是沒吃者的1.5倍到2倍,若吃到3顆,失智風險提升5倍。
家庭暴力防治法施行滿27年,衛福部統計,家暴通報案逐年攀升,2024年已近18萬件,其中「親密關係暴力」約占5成,達到一年8.5萬件。專家指出,受暴者從暴力發生到通報,平均竟要4.2年,更嚴重者甚至要6.8年,鼓勵被害人「說出來」,接受相關支持性服務。
台灣被稱作洗腎王國,洗腎人口已近10萬人。林口長庚醫院研究指出,比起血液透析,65歲以上長者接受「腹膜透析」,併發心血管疾病住院、死亡風險雙降,累積存活率也較高。健保署自2023年起補助居家腹膜透析,今年5月更加碼補助相關費用,讓腎友在家也能安心洗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