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出口下滑的搜尋結果,共102筆
根據越南官方6日彙整的資料,當地10月進口額月減1%,出口也較9月要少,其中,對美國的出口下滑,主因是川普開始實施新關稅政策。
美國總統川普4日簽署行政命令,正式下調對大陸進口商品的部分關稅,確定了與大陸領導人習近平達成的一項全面貿易協議的關鍵內容,旨在穩定世界兩大經濟體之間的貿易關係。然而,儘管面臨美國的高額關稅,《紐約時報》仍報導今年大陸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出口量大幅激增有望再創紀錄,正以驚人的速度抵消了對美出口下滑的影響。
據統計,臺灣9月機械出口26.47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9.4%,以新台幣計價804.64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3.9%;累計今年前三季機械出口值為232.59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6.6%,以新台幣計價約7,251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3.8%。
美國總統川普廣徵關稅,加上美國需求減弱,亞洲製造業大受影響,標普全球中國10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降至50.6,不僅遜於市場預期的50.9,亦較上月六個月高點的51.2大幅下滑。韓國10月製造業景氣陷入緊縮,不過印度一枝獨秀,PMI創下五年最高紀錄。
受美國關稅政策影響,導致全球經濟前景不明,不過受惠於半導體與船舶業都進入「超級循環」,讓韓國10月出口意外增長,並創史上同期新高。
德國外長瓦德富爾臨時取消訪華行程後,執政夥伴有些急了。據觀察者網引述路透10月25日報導,德國執政聯盟中的社會民主黨外交事務發言人阿迪斯·阿赫梅托維奇直言這並非「好兆頭」,他呼籲德國應重新思考對華戰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一種積極的、戰略性的外交政策。
據觀察者網報導,德國官方初步統計,今年1月至8月,中國取代美國重新成為德國最大貿易夥伴。其中,德中貿易額達到1634億歐元,略高於德美之間的1628億歐元。變化的主要原因在於美國重啓關稅政策導致德國對美出口下滑,而德國從中國的進口則大幅增長。
嘉威生活(3557)9月合併營收2.06億元,年減40.4%。營收下滑除了處於第三季淡季效應中,今年更因美國通膨與關稅壓力,導致消費者購物趨於謹慎,日常與節慶商品銷售皆不理想。不過,聖誕節相關商品銷售逆勢成長,美國萬聖節消費也展現韌性,顯示市場需求有望自10月中旬起逐漸明朗。累計前三季合併營收33.52億元,年減25.26%。
南韓9月貿易數據意外強勁,重量級晶片股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走強,周三南韓KOSPI指數盤中暫漲0.68%,為3447.81點。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於24日表示,在不確定性減少以及貨幣寬鬆政策加持之下,韓國經濟成長預計在2026年將反彈。不過,IMF強調,韓國民眾要用力消費,振興內需市場,同時也要加速進行結構性的改革。
今年美中貿易戰雖一開始激烈互徵高關稅,但隨後雙方避免全面停貿,卻未能化解分歧。第四輪會談後,美方表示一個月內將再談。期間其他國家爭相與美簽署降稅協議,但北京堅持自身步調,雖付出對美出口驟減的代價,仍力圖撐住僵局、不率先讓步。北京如何試圖承受這場對峙,同時盡可能避免率先退讓的?
台灣機械工業公會10日公布,8月機械設備出口以美元計價,連續7個月成長,但因新台幣匯率相對去年同期升值,折合新台幣計價出現年減;前八月機械設備不論美元或新台幣計價均年成長。
中國海關總署8日公布8月份外貿成績單,其中以美元計出口年增4.4%,遜市場預期,且創6個月來新低。分析指出,儘管中美關稅暫緩期延長至11月,但8月份中國對美國出口暴跌逾三成,顯示關稅休戰的暫時性提振效應消退,是出口放緩的主因之一。
受到美國關稅政策打擊,韓國8月出口成長大幅放緩,且對美國出口較一年前同期銳減12%,創下疫情以來最大減幅。
台股27日收史上新高,公股銀行指出,短線因美國對台灣晶片關稅內容尚不明朗,台股仍面臨震盪走跌的壓力;不過,下半年為傳統消費性電子旺季,外銷數據顯示全球AI需求強勁,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國際上具有供應鏈優勢,中長線持續看好台股表現。
根據日本財務省2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整體出口年減2.6%,寫下2021年2月以來最大跌幅。其中,對美國汽車出口暴跌28.4%,跌幅甚至比6月的26.7%更嚴重,成為拖累日本對外貿易的最大主因。
美國「對等關稅」看來龐雜,實則是以「分而治之」的手法,利用差異化稅率、產業針對性條款及對中國的「隔離帶」策略,意圖一舉改變世界、特別是亞洲主要經濟體的貿易格局和未來發展。其中,對日、韓的關稅均為15%,相對較為優惠,是因另有承諾對美投資。東協國家中,越南以美國產品零進口稅為交換條件,適用20%關稅;印尼、泰國、馬來西亞均為19%。至於台灣,在短期內台幣升值10%左右、台積電先期赴美投資1650億美元及其他尚未對外公開的條件下,關稅為原稅率疊加20%。縱觀美國此一橫空出世的關稅政策,除取得各國擴大對美投資的承諾外,也成功製造區域競爭迫使各國開放市場,現狀來看可謂大獲全勝。
據法國廣播電台引述路透報導,德國聯邦統計局初步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與美國在德國最大貿易夥伴地位的差距大幅縮小。由於關稅上調,德國對美出口下滑,中國有望在年內重新奪回第一的位置。今年1月至6月,德國與美國的進出口總額約為1250億歐元,與中國的貿易額則達1228億歐元。
美國總統川普當地時間6日透露,美國的半導體關稅稅率將近100%,豁免條件之一是在美國設廠,但該條件對中國晶圓廠難如登天。權威機構分析,若美國最終對中國晶片課徵高關稅,中國將面臨出口市場收縮、話語權被削弱、企業被邊緣化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