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台北慈濟醫院的搜尋結果,共191筆
胃食道逆流好發於秋冬季,若胸口灼熱、喉嚨卡頓,都可能是此病表現之一。台北慈濟醫院婦產部兼任主治醫師邱筱宸指出,大份量油膩或刺激性的食物及菸酒習慣,往往會讓病情惡化。除了飲食控制,生活習慣也有助於緩解不適,但若症狀持續超過一周仍應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衛福部民國112年醫學中心評鑑結果跌破眾人眼鏡,台北區醫學中心打破家數上限,由8家增加為10家,遭批評違反分級醫療原則,事後也遭監察院糾正。衛福部長石崇良4日接受《中國時報》專訪坦言「台北區醫學中心太多了」,不符合區域平衡概念,「該下來就下來」,116年台北區評鑑將回歸8家名額,換言之,將有2家醫學中心被降級,勢必掀起一場名額爭奪戰。
新北市勞工局今(4)日舉辦「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友善職場認證表揚活動」,共50家企業獲表揚。今年首次採用「金銀銅」制度,評價企業在人事制度、員工健康、經驗傳承、續航職場各面向的友善措施,6家企業獲得最高榮譽金質認證。
75歲李先生多年來飽受排尿困擾,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持續偏高,兩度接受傳統隨機切片,皆未發現癌細胞。然而,PSA指數逐步上升,醫師建議進一步檢查,發現病灶位於傳統切片難取樣的攝護腺前區,確診為第三期攝護腺癌。
75歲旅居國外的李先生多年來飽受排尿困擾,長期追蹤期間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持續偏高。雖於國內外兩度接受傳統隨機切片皆未發現癌細胞,仍依醫囑持續追蹤抽血監測。然而,隨著PSA指數逐步上升,台北慈濟醫院泌尿科醫師鐘伯恩建議進一步進行核磁共振檢查。
不少年輕男性為了挑戰意志力,自發性在11月響應「NNN挑戰(No Nut November)」,因此11月又被稱為「禁尻11月」。但泌尿科醫師陳忠佐今(1)日表示,男性的生殖系統就像車子一樣需要定期保養。以身體健康的30歲男性為例,每周維持約2至3次「清槍」頻率較為適當,過度禁慾反而可能影響精子活動力。
秋冬季天氣轉涼,冬粉是麻油雞或薑母鴨的常見配料,且因熱量比白飯低,能減輕許多人食用時的心理負擔。營養師老辜表示,冬粉易讓人有「低熱量」的印象,但若用炒、涼拌、麻辣等方式烹調,往往會吃進過量的鈉,增加高血壓風險。
83歲黃女士因身體不適就醫,意外發現肝功能異常、患有B型肝炎,進一步檢查發現一顆約1.5公分的肝臟腫瘤,確診第零期肝癌。所幸發現及時,執行電燒治療後,術後3天就順利出院,目前僅需定期追蹤避免復發。
台灣60歲以上國人,約有半數受退化性關節炎所苦,女性罹病機率高於男性。醫師觀察,近年退化性關節炎有年輕化趨勢,有民眾才50出頭,就出現膝關節骨刺、關節磨損。初期的退化性關節炎,多以關節出現「喀拉喀拉」聲、站立或行走後痠軟為主,等到膝關節軟骨完全磨損,就只能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提醒民眾發現異常時,儘早就醫。
「栓來速取,即時通,全台一起救中風!」為響應世界中風日,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與台灣腦中風學會今(12)日於新北市新莊體育園區林蔭大道舉辦「2025世界中風日園遊會」,號召全民提升中風防治意識。衛福部長石崇良與健保署署長陳亮妤均親臨現場,呼籲民眾掌握中風治療黃金時間,把握「快快快」3原則:快認識症狀、快撥打119、快送醫院,讓更多生命得以挽回。
85歲李爺爺一向身體健朗、思緒清楚,不料3個多月前出現記憶明顯退化、走路緩慢,甚至需要坐輪椅,前往骨科檢查,也至神經內科接受巴金森氏症用藥,但因治療效果不彰,輾轉至老人醫學科門診,經核磁共振及血管攝影檢查發現是大腦動靜脈畸形引起的退化。
38歲林小姐平時除了工作,最大的興趣是追星,雖有高血脂、心臟病家族史,但平時身體無恙。去年冬天前往演唱會途中,在捷運站突然喪失意識,站內人員立即協助施行CPR,隨後EMT接手急救與電擊,送急診後確認為急性心肌梗塞。
花蓮光復鄉水災後,吸引不少志工前往清淤救災。到花蓮幫忙的加護病房(ICU)護理師林婷分享,台北慈濟醫院的醫護團隊化身「鏟子超人」,親赴第一線幫忙清淤,連知名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徐展陽也脫下白袍,貼文曝光後引發熱議,許多網友紛紛直呼感動,更有不少人擔心醫師身體健康。
新北市消防局全力支援花蓮縣光復鄉馬太鞍溪水災,今(25)日上午10時再度派遣25名消防與義消人員前往災區,接續第一梯次救援任務,持續投入搜救與安置行動,已成功執行126件人命搜救、協助安置收容173民眾。
災難面前,最見人性光輝。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溪暴漲釀成嚴重水患,新北市特搜隊員第三日挺進災區,在滾滾泥流中以肉身築起人牆,接力背出受困長者,更有一名3歲男童被救出時,隊員立即用毛毯裹住他顫抖的身軀,輕聲安撫:「我們等媽媽!」這一幕讓在場所有人紅了眼眶。面對斷垣殘壁,新北特搜與時間賽跑,截至25日已累計救出126人,但仍有15人不幸罹難、多名民眾失聯。
40歲的魏先生一向體格健壯,從事搬運工作,體能不輸年輕人。然而,近兩年他逐漸感覺力不從心,肺活量明顯下降,時常出現間歇性暈眩,甚至有數次在搬重物時,突然吸不到氣,胸口像被重物壓住般喘不過氣來,近期更出現背部劇烈疼痛,這才引起他的警覺,診所檢查發現肺部有大片白影,隨即轉診至醫院。
45歲蘇先生長達3天無排便、排氣,因此腹脹無法進食,到急診就醫,竟發現降結腸處有一顆5公分的大腫瘤,導致腸道完全阻塞,醫師懷疑是大腸癌,但因腸阻塞無法施行大腸鏡檢查,與病人討論後,安排手術切除腫瘤、周圍腸段及淋巴節,術後確定為已有淋巴轉移的大腸癌第三期,進一步安排後續化學治療。
84歲的李爺爺半個月前突然右眼腫脹,起初不以為意,2周後出現疼痛、影響視野才就診,後來又到醫院掛急診,診斷為急性鼻竇炎併發右眼上皮膿瘍。醫師提醒,近期病毒性感冒流行,若病程拖延就可能導致鼻竇炎,若出現鼻塞、分泌物增加、臉部疼痛、嗅覺減退或喪失等症狀,且持續1周未有好轉,建議盡早至耳鼻喉科求診。
5歲小宏在幼兒園定期接受塗氟和口腔檢查,日前出現牙痛,臉頰腫脹相當不舒服,被父母帶去就醫。原來,他罹患嚴重齲齒,甚至出現蜂窩性組織炎,最後不得不拔除4顆已無法補救的乳牙。專家提醒,學校塗氟雖有幫助,但無法取代完整的牙科檢查與X光診斷,孩子長牙後,就應定期至牙科門診,勿等蛀牙惡化才就醫。
43歲吳先生從事餐飲業,平時需要搬重物,重複炒菜、切菜、洗刷鍋具等手腕動作,近日騎車時常感到雙手麻痛,右手較嚴重,半夜甚至會麻到醒過來。就醫確診為「腕隧道症候群」,接受正中神經解離術,減緩正中神經壓迫,搭配穿戴手腕副木支架讓手腕休息,2周後症狀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