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合成孔徑雷達的搜尋結果,共61筆
南韓《前鋒日報》(The Korea Herald)報導,南韓第5枚軍事偵察衛星於當地時間2日下午2時9分(臺灣時間同日下午1時9分),從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太空基地升空,象徵其「425計畫」衛星已全數升空,可望強化監控北韓能量。
美國通用原子(GA-ASI)公司與南韓韓華航太集團(Hanwha),在今年美國陸軍協會(AUSA)年會暨博覽會正式簽約,將合作開發與生產具備短場起降能力的「灰鷹」(GE STOL)無人機,可望大幅提升美、韓及盟邦部隊無人機作戰彈性,也展現美韓持續加深防務合作。
「114年國防科技論壇」昨日於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舉辦,由國防部軍備局與北科大聯合主辦,廣邀各界專家學者齊聚一堂,針對國防科技議題進行專題座談及研討,並聚焦人工智慧、自主定位、電子戰及水下通訊等科技領域,透過產、學、研能量交流,擴大國防先進科技研究規模,奠定武器自研自製的厚實基礎。
安捷航空攜手歐洲AI無人機大廠TEKEVER,雙方今(18)日在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覽會上簽署合作協議,將引進在烏克蘭戰爭立下戰功的AR3型無人機,共同發展有人機與無人機的協同作業(Manned-Unmanned Teaming, MUM-T)能力,打造更完備的情監偵解決方案,滿足安全與打造韌性的需求。
全訊科技(5222)於「2025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展出軍用/商用無人機(Drone/UAV)通訊系統及無人機寬頻高功率反制干擾系統(C-UAS/Jammer)用的功率放大器模組(SSPA),以及專為低軌道衛星孔徑雷達及通訊系統設計的高功率放大器(HPA)及PA MMIC,展現公司在高功率放大器技術上的深厚自主研發實力與關鍵地位。
安捷航空歷經兩年努力,2025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上正式展示「蒼鷹計畫」階段性成果。這項計畫以Tecnam P2012 SMP定翼機為特殊任務平台,裝載美方軍規級合成孔徑雷達(SAR)與軍用光電/紅外線(EO/IR)系統,能有效從空中制高點在海上執行大面積、高效率的情監偵任務。
今年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安捷航空「MUM-T協同作業」震撼登場。正式宣布與歐洲人工智慧(AI)無人機大廠 Tekever 結盟,雙方將於展覽現場簽署合作協議,引進實戰經驗豐富的AR3無人機,並共同發展「有人機與無人機協同」(Manned-Unmanned Teaming,MUM-T)的全新作業型態。
兩年一度的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覽會將於本周登場,民間安捷航空公布蒼鷹計畫的清晰畫面,展示成功鎖定海上大型艦艇與小型船隻的能力,凸顯民間已具備投入偵巡的即戰力。
從奈及利亞突襲伊斯蘭激進組織博科聖地(Boko Haram)藏身處,到沙烏地阿拉伯在紅海沿岸打擊葉門「青年運動」叛軍陣地;從巴基斯坦飛越伊朗邊境,到利比里亞內戰中的導彈攻擊,陸製「翼龍-2」,展現了中方無人機技術觸及多個衝突區。
強降雨頻繁,軌道邊坡維管及異常預警成重要工作,台鐵公司董事長鄭光遠也喊話要將安全文化「轉被動為主動」。審計部針對台鐵邊坡風險管理揪出6項缺失,如預警系統常發生異常,1年逾4萬次、預警AI學習期間落石侵軌未告警、部分工務段未落實定期巡查等,行車安全存潛在風險。台鐵表示,將秉持安全至上、務實精進原則,推動各災防作業及強化預告警系統及機制。
美國北方司令部日前在「極地邊緣」(Arctic Edge 25)聯演期間,從阿拉斯加愛爾門道夫與李查遜聯合基地,發射1枚美國「Aerostar」航太公司的高空平臺系統(HAPS);該高空偵察氣球搭載先進雷達與情監偵裝備,用於加強美與盟邦在北極區域的戰備能力與防禦態勢。
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核潛艦基地疑似遭週三(30日)強烈地震引發的海嘯波及受損,根據《每日電訊報》(Telegraph )取得的衛星影像顯示,駐紮於堪察加半島的俄羅斯太平洋艦隊核潛艦基地里巴奇(Rybachiy)潛艦基地設施出現損壞跡象。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與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在臺灣時間7月30日晚間成功發射1枚搭載「合成孔徑雷達」(NISAR)衛星的運載火箭,將用以強化監測全球氣候變遷與天然災害。
美國空軍本週確認將對F-22「猛禽」戰機(F-22 Raptor)進行新一輪升級,以延壽現有機隊能夠服役至2030年代。F-22 是全球首款服役的第五代戰機,但由於使用1990年代的航電系統,F-22已日漸落後於現代的F-35與中國殲-20 這類新型第5代戰機,後兩者透過持續不斷的快速升級,與F-22拉大差距,加上高昂的維護與營運成本,已被批評為過時、負擔沉重,空軍甚至曾多次試圖提前退役。
據《環球時報》報導,根據大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近日發佈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紀念活動安排,9月3日將舉行備受矚目的盛大閱兵式。此次閱兵既有傳統主戰力量展示,又有新域新質力量參閱,令人期待。正如閱兵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作戰局少將副局長吳澤棵介紹,「這次參閱的所有裝備均為國產現役主戰裝備,我們在展示新一代傳統武器裝備的基礎上,也安排部分無人智慧、水下作戰、網電攻防、高超音速等新型作戰力量參閱,體現我軍適應科技發展和戰爭形態演變、打贏未來戰爭的強大能力」。今天聚焦共軍這四種新型作戰力量的發展情況以及國際上的相關動態。
福衛八號星系首顆衛星預計10月發射升空,國科會副主委林法正18日在立法院教文委員會表示,目前相關測試、驗證工作進展非常順利;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也指出,目前開始進行最後校正如望遠鏡等設備,預期8月起運至美國。
在科技發展下太空產業成各國重點建設之一,而我國已具備完整的衛星任務操作與整測能力,惟欠缺相關研製經驗與驗測能量,對此國科會提出3項階段性目標包含,建立完整遙測衛星星系、推動本土衛星產業發展、強化自主發射技術能量,並透過立方衛星計畫協助具發展潛力之國內業者成長,預期可培育3家系統商,進而開拓太空市場新藍海、競逐太空。
英國軍工航太巨擘貝宜系統(BAE)10日宣布,已與南韓韓華系統公司(Hanwha System)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共同開發一套先進的多感測衛星系統,結合射頻(RF)與合成孔徑雷達(SAR)技術,提升太空情報、監視與偵察(ISR)能力。這項合作象徵英韓深化太空產業夥伴關係,也將加速雙方在國際衛星市場的布局。
台灣首個自製「衛星星系」福衛八號衛星的第一顆衛星(FS-8A)預計今年8月起運至美國、10月發射升空,賴清德總統15日與國科會主委吳誠文至國家太空中心(TASA)視導整備近況。吳誠文表示,該星系預計2031年布建完成。
台灣第一個自製「衛星星系」福爾摩沙衛星八號,其中第一顆衛星(FS-8A)預計今年8月起運至美國、10月發射升空,賴清德總統今(15)日與國科會主委吳誠文親至國家太空中心(TASA)視導整備近況,賴清德表示,福衛八號能提高台灣遙測地表影像的能力與效率,藉由打造自製、自主衛星的過程,帶動台灣太空科技及產業的發展,期勉在6月底前完成所有衛星環境測試與測試後驗證,為起運及發射做好萬全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