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國際病人的搜尋結果,共09

  • 林口長庚參與2025美國台灣形象展 AI智慧與國際醫療實力受矚目

    林口長庚參與2025美國台灣形象展 AI智慧與國際醫療實力受矚目

    2025美國台灣形象展(Taiwan Expo USA 2025)於8月14日至16日,在美國達拉斯 Kay Bailey Hutchison Convention Center盛大舉行,由我國外貿協會主辦,智慧醫療專區特別邀請林口長庚醫院參展,全面展現其在智慧醫療與數位健康領域的深厚實力。

  • 醫療實力被低估 專家促打「台灣牌」、放寬大陸病患旅遊就醫

    醫療實力被低估 專家促打「台灣牌」、放寬大陸病患旅遊就醫

    台灣醫療水準在世界名列前矛,但推動國際醫療時,卻發現許多外國人不清楚台灣醫療的實力。台灣醫療健康產業卓越聯盟基金會(MET)呼籲政府,挹注更多經費行銷國家品牌,讓大家知道台灣不只有TSMC,醫療品質也和TSMC一樣好。在兩岸健康有序、不影響國安,同時政府批准前提下,期待有一天開放大陸居民來台看病、做健康檢查、醫美。

  • 生技+醫藥 海外商機逾百億

    生技+醫藥 海外商機逾百億

     美國總統川普近期透露,關稅政策下階段擬對藥品開刀。專家指出,台灣生技業者較少在海外設有據點,目前看來,美國主要針對的國家是中國,提醒業者應有「世界工廠」概念,台灣客戶由台灣供應,海外則由海外供應,可考慮到馬來西亞、印尼等關稅衝擊相對低的國家前進。

  • 經濟不只靠科技 「以醫帶商」前進東協 有望成為下個生力軍

    經濟不只靠科技 「以醫帶商」前進東協 有望成為下個生力軍

    對等關稅重燃貿易保護主義,引爆全球市場劇烈震盪,外界開始思考除科技產業,台灣是否還有其他產業能撐起經濟成長的新支柱?專家指出,台灣健保制度與醫療品質早已在國際間享有盛名,是名副其實的「醫療優等生」。過去台灣醫療輸出多停留在「個別技術移轉」,缺乏制度性、系統化的長期經營,可透過「以醫帶商」策略,帶動醫材、藥品甚至高端設備廠商共同出海,開拓東南亞百億市場商機。

  • 低價吸國際病患 醫界不認同

    低價吸國際病患 醫界不認同

     質子治療能精準鎖定腫瘤,漸成重要癌症治療利器,國人收費平均75到150萬元,外國病患在台治療收費約1.3倍到2倍。放眼各國質子治療費用,美國約要10至15萬元美金(折合新台幣329至493萬元),鄰近的日本、香港、新加坡,折合新台幣約150到250萬元。台大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表示,台灣醫療品質不輸新加坡,但衛福部都以比星國便宜作國際醫療招攬,「這是不好的方向」。

  • 馬國遊客在台心臟病發 中國醫急救搶命 牽起台馬醫療契機

    馬國遊客在台心臟病發 中國醫急救搶命 牽起台馬醫療契機

    真的是過命的交情!1名馬來西亞民眾去年(2024)耶誕夜來台旅遊時,突然心臟病發猝倒,經民眾CPR並叫救護車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救治,他在兩天內即接受置入心臟去顫器,並於14天後返國,這場緊急救命遭遇意外牽起台灣與馬來西亞砂拉越際醫療契機。

  • 今年破1700台關節手術 謝邦鑫成全台之最

    今年破1700台關節手術 謝邦鑫成全台之最

     罹患先天性魚鱗疾病的馬來西亞女子「張四妹」11月底過世,生前曾多次在長庚醫院接受治療,最後一次為她動手術的,就是現任關節重建醫學會理事長、長庚醫院關節重建科教授謝邦鑫,兩人在2014年張四妹的康復記者會中相擁,良好的醫病關係成為國際醫療中的佳話。事實上,謝邦鑫不只有溫暖形象,豐富的手術經驗也吸引了許多人慕名而來,今年更將創下超過1700台關節手術的紀錄,成為全台之最。

  • 國際醫療撐起 健保不漲沒關係

    國際醫療撐起 健保不漲沒關係

     健保總額制度下,醫院收入受限制,不少醫院都得靠非醫務收入撐起營運成本,而定價自由的國際醫療有望成為解方。專家指出,台灣不論在醫療技術及服務上都具優勢,若能加強發展國際醫療,讓醫務收入能有2成來自國際病人,健保不漲也沒有關係。

  • 兩岸交流不恢復 國際醫療走嘸路

    兩岸交流不恢復 國際醫療走嘸路

     台灣醫療環境健全,每年吸引許多國際病人來台健檢、接受醫美服務等,但受新冠疫情衝擊,台灣國際醫療產值從最高2019年創下189億元後一路下滑,2022年僅剩60億元,產值驟減7成,與大陸來台人數大幅下滑有關。醫界直言,台灣發展國際醫療以來,產值幾乎來自單一國家,「兩岸交流不恢復,形同沒有這條路」。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