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增提外匯準備金的搜尋結果,共15筆
上市金控7月獲利陸續出爐,目前已有十家金控繳出成績單,表現多優於預期,累計今年前七月獲利達1,749.96億元,較去年同期下滑10.28%。接下來還有三家金控獲利待公布,都擁有大型壽險公司,包含國泰金、富邦金,及合併後的台新新光金,將牽動整體獲利情形。
4月、5月新台幣狂升10.87%,壽險面臨鉅額匯損,金管會緊急祭出暫行措施讓壽險業可釋出責任準備金來救半年報、或充實外匯準備金的「第二桶金」。保險局副局長陳清源23日指出,在截止日期7月21日前申請的有十家壽險,其中有九家壽險已獲准,可釋出2,686.93億元的責準金,均可列入今年6月的財報,還有一家壽險尚需補件。
4、5月新台幣狂升10.87%,壽險面臨鉅額匯損,金管會緊急祭出暫行措施讓壽險業可釋出責任準備金來救半年報、或充實外匯準備金的「第二桶金」。保險局副局長陳清源23日指出,在截止日期7月21日前申請的有十家壽險,其中有9家壽險已獲准,可釋出2686.93億元的責準金,均可列入今年6月的財報,還有1家壽險尚需補件。
三商美邦人壽公布上半年財報自結數,因美國關稅議題影響,及新台幣上半年強勢升值2.879元,產生匯兌損失衝擊獲利,但配合主管機關近期發布暫行措施,申請適用責任準備金計提基礎調整,並已核准於6月適用額外增提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約176.4億元,使得上半年累積稅後虧損2.3億元,每股稅後淨損0.04元。
為強化壽險業財務彈性與因應匯率波動能力,金管會於6月底發布函令,明定壽險業可針對過往特定保單的責任準備金計提基準進行調整,最高可釋出40%,並得轉列為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或稅前盈餘。金管會保險局10日表示,截至目前已有10家壽險公司提出申請備查,備查審核通過後可適用於6月營收。
新台幣暴升恐對壽險帳面上資產評價造成衝擊;國泰金控10日指出,國壽已向金管會申請適用責任準備金計提基礎調整措施,增提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約508億元,經核准後6月底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餘額逾560億元。
新台幣狂升使持有大量美元部位的壽險業避險壓力大增,富邦人壽獲金管會核准增提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100億元,加上重磅級ETF換股納入助攻,富邦金(2881)、國泰金(2882)成為市場關注焦點,前者為漲勢最猛金融股、後者榮登台股4日成交量冠軍。
上市金控已有13家公布2024年12月獲利,合計228.23億元,全年5,259.51億元,加計中信金控前11月稅後純益683.27億元,總計已達5,942.78億元、刷新歷史最高紀錄,若中信金12月獲利超過57.22億元,整體金控全年將一舉超過6,000億元大關。
股匯市助攻,國泰金獲利大爆發。國泰金8日公告7月稅後純益214.9億元,創同期新高,僅次於2021年1月賺的217.4億元,累計前七月稅後純益931億元、EPS達6.07元,兩數字次於2021年,都是同期次高,已公布獲利的11家金控中,國泰金暫居單月、累計及每股獲利王。
壽險重大利多將出爐。金管會已與壽險公會達成共識,將助壽險業快速累積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並拉高沖抵比率,以逐步降低避險比重,同時將准許用「差額準備金」,借作第一桶金,現就等壽險公會將方案送進金管會,力爭4月底、5月初拍板上路。
六大壽險3月稅後獲利近315億元,創八個月來新高,其中,在台股站上2萬點、高息ETF問世接盤下,六大壽險3月實現近500億元的資本利得,除103億元左右是處份私募基金,其他幾乎都是靠台股獲利。
新台幣今年首季可望連貶三個月,助攻壽險獲利,若海外投資完全不避險,初估第一季壽險兌換利益將逾新台幣5,000億元,加上台股首季從1萬7,000點一路漲到2萬點,光是壽險公司投資的台積電評價利益就逾千億元,讓壽險業第一季獲利可期。
壽險2026年接軌IFRS 17與ICS,面臨巨大增資缺口,據悉新光人壽上周出爐的財顧報告,初估到2025年底接軌前現增需1,000多億元,其他老牌壽險面臨同樣增資壓力,初估全體壽險將有8,000億~9,000億元增資缺口危機,多家壽險積極爭取如厚實外匯準備金取代避險成本、相關準備金或增值利益計入RBC資本等自救方案。
新台幣貶值、台股維持高檔,兩因素助攻六大壽險元月有五家獲利,合計稅後獲利逾220億元,較去年1月稅後虧損78億元截然不同,重見每年的獲利「開門紅」。
史上最煎熬。新台幣11月急升近1.16元,六大壽險11月匯兌成本近650億元,造成單月合計稅後虧損368億元,是近12個月最大損失金額,但同時間股債市反彈,六大壽險身價飆漲,11月綜合損益近2,3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