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壞菌的搜尋結果,共109

  • 76歲「硬朗長者」突倒下!醫:忽略5警訊 身體早透支

    76歲「硬朗長者」突倒下!醫:忽略5警訊 身體早透支

    一名76歲長者原先身體硬朗,手術後竟肺部感染,且肝、腎功能退化,從此一病不起。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廖繼鼎指出,此情況是身體長期透支的結果,常見於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日常就要注意5個警訊。

  • 改善便祕益生元是關鍵 配合洋蔥、蒜頭3周就順

    改善便祕益生元是關鍵 配合洋蔥、蒜頭3周就順

    有些人即使是多喝水、補充益生菌、多吃菜,還是苦於便祕。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研究發現,便祕關鍵與腸道菌相失衡有關,當腸道內壞菌多、好菌少,腸道蠕動差,自然容易便祕,想要改善便祕,應讓好菌在腸道活下來,而洋蔥、蒜頭食物,都是能讓好菌存活的益生元食物,天天吃「3周就有感。」

  • 22歲女血便不止丟工作 長庚分析腸道菌叢基因揪元凶

    22歲女血便不止丟工作 長庚分析腸道菌叢基因揪元凶

    一名22歲女性罹潰瘍性結腸炎,飽受劇烈腹痛、腹瀉、血便困擾,使用多種藥物皆無效,被迫留職停薪,困在家中,生活陷入低谷。長庚醫院團隊起初懷疑合併「困難梭菌」感染,但檢驗均呈陰性,透過先進質譜儀技術,比對超過9000筆蛋白質圖譜,發現真正致病元凶是「無毒梭菌」,經抗生素治療,腸黏膜完全癒合、症狀不再復發,患者也順利重返職場。

  • 亂吃瀉藥失智風險大增6成4 改善便祕 中醫師推3穴位

    亂吃瀉藥失智風險大增6成4 改善便祕 中醫師推3穴位

    便祕可能影響大腦認知功能,且國際研究指出,民眾便秘後若長期不當使用瀉藥,失智症風險比一般人高6成4。中醫師朱益智建議,民眾可適量攝取全穀類、進行瑜珈或核心運動,並避免高油脂食物,都有助於緩解腸胃不適。

  • 舌苔5狀況恐癌前變化 醫:肝、胰、腸胃小心了

    舌苔5狀況恐癌前變化 醫:肝、胰、腸胃小心了

    舌苔上的狀況能反映身體健康狀態。基因醫師張家銘指出,生活習慣失調或身體慢性發炎,會導致舌頭菌群失衡,在胃癌、肝癌、大腸癌、胰臟癌的患者身上,舌苔上的菌種結構健康者大不相同。研究發現,癌症或癌前病變者的舌苔通常會變厚、變黃、有黏膩感,有些人會出現特殊的口氣與味覺改變,日常應多觀察舌苔變化。

  • 腸道好人不老 研究揭補1物養好菌:對抗記憶力衰退

    腸道好人不老 研究揭補1物養好菌:對抗記憶力衰退

    腸道有人的第二大腦之稱。腎臟科醫師江守山表示,一項針對中老年人的研究發現,連續3個月補充鼠李糖乳桿菌(又稱LGG菌),可以改善其記憶力等認知能力,建議民眾若害怕老了會失智,不如從增加腸道好菌做起,平日多吃點帕瑪森起司、優格等富含益生菌的發酵食品,可以幫助對抗記憶力衰退。

  • 牙沒顧好恐遇癌王糾纏 壞菌走遍全身 引爆5大危機

    牙沒顧好恐遇癌王糾纏 壞菌走遍全身 引爆5大危機

    做好口腔清潔不只防牙周病、蛀牙,還能預防部分癌症發生。醫師黃軒表示,口腔壞菌若過多,就可能會一路南下,增加頭頸癌、食道癌、胃癌、大腸癌、胰臟癌風險。口腔保健不只是防蛀牙,還是全身防癌的第一道關卡,平時應透過刷牙與牙線使用、定期看牙醫、飲食調整、戒菸限酒,幫助關掉癌症開關。

  • 117歲人瑞腸道菌超年輕 醫列10點要求 想長壽先做到

    117歲人瑞腸道菌超年輕 醫列10點要求 想長壽先做到

    西班牙人瑞布拉尼亞斯(Maria Branyas Morera)以117歲高齡逝世,生前曾對醫師表示希望自己的身體能被研究,幫助更多人延長健康壽命。在最新公布的研究中,科學家深入分析她的腸道菌群,布拉尼亞斯的腸道菌群不輸年輕人,顯示良好的腸道菌群與長壽的關係密不可分。醫師王姿允建議,若想長壽可以先把腸道菌變年輕,日常有10件事可以執行,包括定期吃發酵食品、補充益生菌、優先選擇植物來源的食物、保持腸道通暢等。

  • 漱口水用錯沒效又傷牙 NG行為別踩 小心黴菌感染

    漱口水用錯沒效又傷牙 NG行為別踩 小心黴菌感染

    不少人習慣用漱口水清潔口腔,但方法用錯,不僅沒效果,還會傷害口腔健康。醫師康智為提醒,漱口水別過度使用,否則可能破壞菌叢、導致黴菌感染,挑選時要注意,含酒精漱口水別長期使用,此外,使用時間應在刷牙後,也千萬別覺得可以取代刷牙。

  • 健康療天室》破解消化道疑難雜症 從脂肪肝到腸道益生菌 專科醫師一次說清楚

    現代人生活忙碌、飲食失衡,肝膽腸胃問題逐漸成為全民隱憂。從消化不良、腹脹腹痛,到脂肪肝、膽結石,甚至大腸息肉與幽門桿菌感染,無一不是門診常見的求診主訴。面對這些繁雜症狀,該如何分辨輕重緩急?何時該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健康聊天室》邀請蘆洲上禾聯合診所院長陳品錚院長為民眾解惑。許多民眾對「肝膽腸胃科」與「家醫科」的分工仍感模糊。陳品錚院長強調,肝膽腸胃科屬於內科專科之一,當健檢報告顯示肝指數異常、膽囊息肉、腸胃不適等問題時,就該來到肝膽腸胃科做深入檢查與診斷。

  • 每天坐超過10小時 大腸癌風險翻倍 醫教2分鐘自救法

    每天坐超過10小時 大腸癌風險翻倍 醫教2分鐘自救法

    久坐讓人腰痠背痛,還可能增加罹患大腸癌風險。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表示,久坐會提高胰島素阻抗,致使身體慢性發炎與腸道菌相失平衡,研究發現,每天坐超過10小時的人,罹患大腸癌風險增加達1.64倍,提醒每坐1小時,至少活動2分鐘,哪怕只是去倒水、上個洗手間,都可中斷久坐身體的傷害。

  • 糞便黏不一定是大腸癌 醫教判斷:4狀態是關鍵

    糞便黏不一定是大腸癌 醫教判斷:4狀態是關鍵

    糞便黏馬桶,有時可能只是飲食上的問題,但若伴隨其他情況,就可能是癌症警訊。醫師黃郁純指出,吃太油、水喝太少,都會導致糞便沾黏的情況,並不一定就是大腸癌,但若長期都有白白的黏稠液體,伴隨排不乾淨感、便中帶血絲、形狀變細扁,就可能是癌症警訊。

  • 標榜無糖、低脂更傷!改用人工添加物害腸又害腦

    標榜無糖、低脂更傷!改用人工添加物害腸又害腦

    飲食與健康息息相關。家醫科醫師李思賢表示,過去大家以為少油少糖就是健康,其實很多標榜無糖、低脂的超加工食品,對腸道微生物群傷害更大,裡面的人工甜味劑等添加物,會形成多重菌相破壞力,透過腸腦軸傷害大腦功能,並導致身體發炎,提高糖尿病、肥胖,甚至是神經退化性疾病風險。

  • 便祕增4癌風險 醫喊每天2顆奇異果:吃對時間更有效

    便祕增4癌風險 醫喊每天2顆奇異果:吃對時間更有效

    便祕是很多現代人的困擾。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表示,根據國外大型研究發現,長期便祕恐增加體內毒素,增加大腸癌、肺癌、口咽癌、胰臟癌等4種癌症風險,建議要改善便祕,除規律運動、多喝水外,每天早餐吃2顆綠色奇異果,有助「腸道啟動」,幫助排便順暢與減少脹氣。

  • 無糖低脂恐藏毀腸陷阱 醫最怕它:極少量就殺死一半好菌

    無糖低脂恐藏毀腸陷阱 醫最怕它:極少量就殺死一半好菌

    少油少糖有益健康,但加工食品藏著許多陷阱,卻常被忽略。醫師李思賢指出,許多標榜無糖、低脂的加工食品,其實添加物對腸道微生物群造成的傷害遠比想的還深,其中,最令人擔心的就是人工甜味劑,像是三氯蔗糖和阿斯巴甜,只要極少量就會殺死一半以上的好菌,攝取兩周,還會透過干擾腸道菌相,讓血糖調節變得更差。

  • 女靠益生菌助孕 喜迎健康男寶

    女靠益生菌助孕 喜迎健康男寶

     國人晚婚,不孕成為女性健康最大挑戰。33歲的蔡小姐結婚8年,歷經5次試管嬰兒療程,卻屢屢失敗,讓她身心俱疲。經醫師診斷,才發現是子宮菌叢出了問題,導致著床困難,透過精準檢測,搭配益生菌調理,蔡小姐僅花短短5個月,在一次植入後就成功懷孕,一圓生子夢。

  • 體育老師愛吃燒烤 課上一半「大出血」送醫 竟是大腸癌四期

    體育老師愛吃燒烤 課上一半「大出血」送醫 竟是大腸癌四期

    大腸癌連續21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前3名,且近年來逐漸有年輕化趨勢。雖然資料顯示,缺乏運動、肥胖和食用過多加工肉品等是大腸癌的高危險因子,不過中醫師郭大維近日分享案例指出,一名長期找他針灸的男性體育老師熱愛運動、平常飲食也盡量少油少鹽,但他熱愛吃燒烤,雖然食用時都會小心去除燒焦處,但因為食用頻繁加上忽略家族病史,最終仍患上大腸癌,且確診時已經是第四期。

  • 想吃高脂、高糖是腸道壞菌害的 醫:多吃6食物殺壞菌

    想吃高脂、高糖是腸道壞菌害的 醫:多吃6食物殺壞菌

    想要減肥,但又常感覺好餓。家醫科醫師李思賢表示,這可能是因腸道壞菌太多,壞菌會讓腸道發炎、血糖失衡,還會傳訊息給大腦,讓人特別想吃高脂、高糖的食物,根本解決方法,是改變腸道的菌種,多吃綠花椰菜、地瓜、洋蔥、大蒜、橄欖油、茶,當好菌變多,壞菌自然就少,就不會一直想進食。

  • 大腸癌年輕化 天天喝優酪乳補好菌

    大腸癌年輕化 天天喝優酪乳補好菌

     大腸癌連續21年高居十大癌症死因前3名。研究指出,我國大腸癌發生率為亞洲第一,醫師提醒,現代人不良飲食習慣和生活作息,都會影響腸道菌群失衡,要保持腸道健康,可以從每日補充好菌、天天飲用一瓶優酪乳做起。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