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外泌體治療的搜尋結果,共11

  • 再生醫療雙法 助產業鏈升級

    再生醫療雙法 助產業鏈升級

     再生醫療雙法明年元旦上路,未來若適應症屬於危及生命或嚴重失能疾病,只要完成二期臨床並具安全性與初步療效,經審議即可申請五年期「暫時性藥證」,提前進入市場,為再生醫療產業迎來關鍵轉折點,帶動細胞治療產業鏈全面升級。

  • 《興櫃股》授權再添一筆 聖安生醫笑拿2億台幣+5%利益金

    聖安生醫(6926)宣布與新加坡生技醫藥大廠ESCO Aster(EA)簽訂「外泌體小分子藥裝載專利技術」授權合約,期望結合聖安創新領先的外泌體治療藥物開發技術,與新加坡ESCO Aster 外泌體製劑cGMP設施設備及該公司特有3D Adherent Tide Motion生物反應器專利的優勢,加速推展外泌體裝載小分子藥物於授權地區(東南亞(ASEAN)及紐澳)開發應用;透過此項授權聖安將可獲得新台幣2億元授權金,以及5%產品銷售衍生利益金。

  • 聖安 簽約國際大廠ESCO

    聖安 簽約國際大廠ESCO

     聖安生醫(6926)宣布與新加坡生技醫藥大廠ESCO Aster簽訂「外泌體小分子藥裝載專利技術」授權合約,期望結合聖安創新領先的外泌體治療藥物開發技術,與ESCO的外泌體製劑cGMP設施設備及特有3D Adherent Tide Motion生物反應器專利的優勢,加速推展外泌體裝載小分子藥物於授權地區(東南亞及紐澳)開發應用。

  • 中醫大附醫 啟動外泌體國際布局

    中醫大附醫 啟動外泌體國際布局

     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主辦「新世代胞外囊泡治療論壇(NextGen EV Therapeutics Forum)」24日登場,廣邀來自美國與台灣等地的頂尖科學家、臨床專家與生技產業領袖,深入探討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於癌症、神經退化疾病、免疫調控與再生醫學等前沿領域的創新應用與臨床轉譯潛力。

  • 《興櫃股》聖安生醫抗癌新藥 申請TFDA臨床一/二期a試驗

    聖安生醫(6926)今(30)日宣布公司自主研發的全球創新抗癌新藥,SOA101奈米三特異性T細胞銜接抗體,於今年12月24日正式通過美國FDA臨床試驗(IND)審查,同意執行臨床一/二期a試驗(phase I/IIa)後,今天向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申請在台灣新藥臨床一/二期a試驗。

  • 新冠重症併發症有救了 幹細胞外泌體有助治療急性肺損傷

    新冠重症併發症有救了 幹細胞外泌體有助治療急性肺損傷

    急性肺損傷是許多重大病症的常見併發症狀,且新冠疫情爆發後,更加凸顯急性肺損傷缺乏有效治療藥物的問題,為此李光申醫師帶領研究團隊成員陳瑜帆與林威廷,以「間質幹細胞外泌體應用於急性肺損傷治療」研究項目報名角逐第21屆國家新創獎,成功贏得「學研新創獎」殊榮。

  • 訊聯打造最大外泌體主題館 國際參訪團駐足交流

    訊聯打造最大外泌體主題館 國際參訪團駐足交流

    台灣醫療科技展最大外泌體主題館5日登場,集結訊聯生技(1784)、訊聯基因(4160)、訊聯細胞智藥(7808)、Lumenis、博而美國際、微邦等大廠及翰醫堂,以外泌體x AI、光電護膚、微針電波、妝品開發、醫美器材、中醫美容、婦產科,Exosome Foundry(全球外泌體研發中心委託製造工廠)商模的最新成果,也吸引馬來西亞、泰國、印尼、日本等參訪團駐足交流。

  • 中醫大×京都大 成立全球研發中心

    中醫大×京都大 成立全球研發中心

     中國醫藥大學19日與日本京都大學簽署雙方合作協議,並舉行京都大學全球研發中心的揭幕典禮。這是京都大學在全球設立的第13個On-site Lab(OSL)實驗室,旨在加強兩校在癌症研究、轉譯醫學、幹細胞再生醫學,及先進藥物研發等領域的合作。

  • 《興櫃股》泰宗亞洲生技展首亮相 秀營運升級三大主軸

    泰宗(4169)首次參加2024 BIO Asia-Taiwan亞洲生技大展」,總經理王雅俊指出,本次展出不僅將呈現公司營運轉型的階段性成果,更擴大揭示在既有基礎下,持續升級發展的三大領域,包括「新藥開發」、「精準醫療」與「再生醫療」,致力成為結合創新醫療與商業模式的領航者。

  • 泰宗亞洲生技展首亮相 秀營運升級三大主軸

    泰宗(4169)今年首次參與生技產業盛會「2024 BIO Asia-Taiwan亞洲生技大展」參展。總經理王雅俊表示,本次展出除呈現營運轉型的階段性成果,更將擴大揭示升級發展的「新藥開發」、「精準醫療」與「再生醫療」三大領域。

  • 結合幹細胞治療 對抗退化性關節炎

    結合幹細胞治療 對抗退化性關節炎

     台灣再生醫學會榮譽理事暨台灣骨科研究學會理事長張至宏說明,各國治療退化性關節炎醫療支出即占2.5%的GDP,占比不低,據統計,人工關節約10~20年就會耗損。投入軟骨再生研究20年,統計2010~2019年人類細胞治療產品臨床試驗案件,共80件,當時是用藥品管理治療方式;2018~2023年6月,特管細胞治療申請案件477件,通過276件,法規通過產業才可加速,讓更多病人受惠,若台灣要由自體細胞治療邁向異體細胞治療或外泌體治療,則急需法規指引。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