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大腸鏡檢查的搜尋結果,共191筆
大腸癌是國人常見癌症,早期治療存活率高達9成。為降低弱勢民眾就醫障礙,大千綜合醫院推出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無痛麻醉大腸鏡優免方案」,並與苗栗縣衛生局合作,幫助低收入林姓男子完成檢查,順利確認腸道健康。
台灣每年新增1萬多名大腸癌患者,且有年輕化趨勢。無毒教母譚敦慈表示,她的表妹婿在20多歲時,就確診大腸癌,他很愛吃豆腐乳等醃漬食物,更稱豆腐乳上方的辣油是「人間美味」,未意識到這樣的飲食習慣,長期下來,可能導致腸道慢性發炎,增加罹癌的風險像,她自己是絕對不碰豆腐乳等醃漬食物。
英國一名現年23歲的女子米莉(Milli Tanner)2021年6月時受腹痛、背痛、血便等問題所苦,就醫至少20次,都被告知可能是腸躁症或月經有問題,醫護人員還稱她太過年輕,不太可能罹癌,最後她自己購買能發現早期大腸癌的「糞便免疫化學檢測工具」(FIT),結果呈現陽性反應,但想在醫院接受檢查仍需排隊60周,等「確診」大腸癌時病情已進入第3期,近日經報導後引起討論。
大腸癌長年高居台灣癌症排行榜首位,根據國健署統計,每年新增病例高達1萬7千人,且罹患年齡層有逐漸下降的趨勢,「無毒教母」譚敦慈表示,表妹婿才20多歲就罹患大腸癌,推測和飲食息息相關,包括烹調喜歡添加辣油、特別愛吃豆腐乳等醃漬發酵品,她提出飲食4少原則預防,如少吃燒烤食物、少高溫烹調、少吃醃製食品、少碰不新鮮食材,強調自己不會碰。
上完廁所看一下再沖水。最新研究發現,有接受大腸鏡檢查的50歲以下成年人中,出現直腸出血症狀的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沒有此症狀的人高出8.5倍。醫師提醒,上完大號後,若擦拭的衛生紙有鮮紅色血液、解黑便,或是肛門流出血液,都可能是直腸出血,甚至是大腸癌的警訊,應及早就醫。
我國40至49歲大腸癌發生率、死亡率逐年上升,今年公費大腸癌篩檢年齡擴大到45至74歲,台大公衛學院研究指出,若從40歲開始篩檢,可降低發生率最高25%、死亡率最多39%,呼籲將大腸癌篩檢年齡提前至40歲,並依風險分級進行精準篩檢。
我國40至49歲大腸癌發生率、死亡率逐年上升,目前公費大腸癌篩檢年齡為45~74歲,台大公衛學院研究指出,若從40歲開始篩檢,可讓發生率下降21至25%、死亡率下降34至39%,呼籲將大腸癌篩檢年齡提前至40歲,並建議依風險分級採精準篩檢,避免偽陰、偽陽性問題和浪費醫療量能。
面對健喬(4114)開出每股24元的代價,欲公開收購15%~30%健亞(4130)股權的挑戰,健亞董事長陳正30日發出「以24元,買不走30年的堅持」公開信,呼籲股東「不要把股票賣給健喬」,強調健亞的價值遠超過股價數字,直言這不僅是價格問題,而是攸關台灣製藥產業韌性與本土新藥自主的關鍵時刻。
國內藥廠健喬(4114)日前宣布公開收購另一家藥廠健亞(4130),昨(25)日晚間健亞董事長陳正寫給股東一封信,直指健喬收購價過低,希望股東審慎思考是否要將持股賣給健喬。
63歲的程女士陪同抽菸大半輩子的先生,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大里仁愛醫院)做低劑量電腦斷層肺部檢查時,順手在癌篩櫃台領了1份糞便篩檢管帶回家。沒想到檢驗結果竟呈「陽性」。回診後,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賴以立建議她安排大腸鏡檢查,果然在乙狀結腸發現1處疑似早期癌症病灶,切片證實為腺癌。經與家人討論,程女士接受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切除腫瘤,並透過自然孔順利取出檢體,術後恢復良好,出院後不需穿束腹帶,已重拾健康生活。
大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腸胃科醫師林相宏分享,一名45歲男子排便出血、糞便不成形達半年,仍堅信只是痔瘡或壓力太大,直到肚子痛到難以忍受就醫,才發現腫瘤幾乎塞住腸道,確診為晚期大腸癌,感嘆「這樣的年輕案例,還有很多。」
32歲的范先生年輕時因工作壓力大、作息不規律,又常以精緻飲食紓壓,某次腳部突然出現嚴重疔瘡,甚至引發高燒住院,伴隨腹脹、黏液便與血便等,以為只是免疫力下降感染。直到某次突發腹痛、反胃與嚴重嘔吐後,緊急送醫,才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
癌症已連續43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首位,其中肺癌、大腸癌及女性乳癌為桃園市癌症死因前3位,桃園市衛生局呼籲符合公費肺癌、大腸癌、乳癌、口腔癌及子宮頸癌等5項癌症篩檢資格市民踴躍參與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有效守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凡在今年1月1日至10月31日期間內完成任一項癌症篩檢,還能獲得抽iPhone手機的機會。
對於繁忙的現代人來說,如廁是難得的「私人時間」,獨自一人在廁所裡滑手機,能讓人感到放鬆。然而,科學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 的研究指出,如廁時使用智慧型手機,會提高罹患痔瘡的機率。
45歲蘇先生長達3天無排便、排氣,因此腹脹無法進食,到急診就醫,竟發現降結腸處有一顆5公分的大腫瘤,導致腸道完全阻塞,醫師懷疑是大腸癌,但因腸阻塞無法施行大腸鏡檢查,與病人討論後,安排手術切除腫瘤、周圍腸段及淋巴節,術後確定為已有淋巴轉移的大腸癌第三期,進一步安排後續化學治療。
大腸癌近些年有年輕化趨勢。腸胃科醫師吳文傑表示,早期大腸癌多半無明顯疼痛感,但如果出現便祕或腹瀉交替、大便變細、體重無故下降、容易疲倦情況,要視為警訊,及早就醫,此外,紅肉、加工肉、高溫油炸、含糖飲料、重鹽食物與酒精,則是6大地雷食物,務必要少吃。
53歲台灣鄉土劇男演員涂晨洋曾拍攝多部電視劇及廣告,注重保養、不菸不酒、平時吃水煮餐並每天健身運動的他,近期在《聚焦2.0》分享他曾罹患大腸癌第0期。
現代人生活忙碌、飲食失衡,肝膽腸胃問題逐漸成為全民隱憂。從消化不良、腹脹腹痛,到脂肪肝、膽結石,甚至大腸息肉與幽門桿菌感染,無一不是門診常見的求診主訴。面對這些繁雜症狀,該如何分辨輕重緩急?何時該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健康聊天室》邀請蘆洲上禾聯合診所院長陳品錚院長為民眾解惑。許多民眾對「肝膽腸胃科」與「家醫科」的分工仍感模糊。陳品錚院長強調,肝膽腸胃科屬於內科專科之一,當健檢報告顯示肝指數異常、膽囊息肉、腸胃不適等問題時,就該來到肝膽腸胃科做深入檢查與診斷。
許多人進行大腸鏡檢查時,如果發現息肉都會直接切除,病患也能透過診斷書請領保險。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治醫師陳昱彰分享,有從事保險業務病患強烈要求,診斷書的「大腸鏡」一定要改成「經直腸大腸鏡」,沒寫的話公司不會賠,讓陳昱彰相當困惑,「到底有啥方法可以不經直腸做大腸鏡…」,貼文曝光後引發熱議。有內行人說明,過去保險條款沒有特別定義「手術」,所以很多人用液態氮冷凍治療、傷口縫合進行理賠,不過近期的醫療險、手術險已經防堵這種漏洞。
大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肝膽腸胃科醫師張振榕分享有一位30歲男子,生活規律、飲食清淡且不菸不酒,因看20多歲的同事被診斷為第4期大腸癌,加上排便不順,就醫做大腸鏡檢查,竟真的在腸內發現一顆近1公分的瘜肉,讓他也非常驚訝,提醒即使是年輕人,若有排便習慣改變等異狀,一定要及早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