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天下文化的搜尋結果,共72

  • 世界先進的挑戰

    世界先進的挑戰

     世界先進公司在成立第一年即獲利二百億元,政府所擁有世界先進的股票市值也一度高達二、三百億元。未久,卻因國際DRAM產量過剩,大廠紛紛削價求生,緊接著連續三年虧損,世界先進公司因而逐步轉型為特殊積體電路之晶圓代工廠(二○○四年正式結束DRAM巿場,成為百分之百的晶圓代工製造服務公司)。

  • 三星勸阻台灣發展記憶體

    三星勸阻台灣發展記憶體

     全球DRAM缺貨,為了電腦產業發展,再次挑戰!全球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 DRAM)在一九八六年之後,連續幾十個月缺貨!當時台灣的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 PC)產業產值幾乎每年倍增;DRAM是個人電腦必備的元件,台灣業者卻只能任憑市場價格飛漲。當時,許多業者想進入這個高市場需求的產品,但是,進入DRAM的投資門檻卻相當高。

  • 聯手產業界一起攻堅

    聯手產業界一起攻堅

     要做記憶體,就要發展次微米技術,當時台灣的半導體公司已有許多家:台積電、聯電、華邦,及施振榮投資的德碁;剛開始大家希望用參與的方式,也有聲音反對工研院再衍生新公司。史欽泰說:我們就建議仿美國的SEMATECH(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半導體製造技術聯盟),做聯合研究中心。SEMATECH是在美國雷根政府時期,因為看到日本的競爭力很厲害,一九八四年由國家支持的民間聯合研究機構,五○%經費由政府支持,IBM、英特爾、ATT幾個大企業都參與。SEMATECH第一任董事長即是英特爾的創辦人之一,也有一任是比爾.斯賓塞(Bill Spencer),他後來做了我國行政院的科技顧問。所以我們想仿傚這個模式,由企業合資、政府各出一半。

  • 意外的告別式

    意外的告別式

     車過了辛亥隧道,已經天黑了。

  • 見樹不見林 以雙率偏低指責彭淮南

    見樹不見林 以雙率偏低指責彭淮南

     中央銀行前後三位理事著書,且由現任央行副總裁陳南光為其書寫推薦序。該書重點以過去20年央行採行「雙率(匯率與利率)偏低」政策,批評央行前總裁彭淮南。我認為「知識分子」論衡,不能僅憑表面個別指標,片面指責,必須對全面真實情況了解後,再對整體經濟檢討其得失,才能做出比較合理、公正的論斷。因此,我具名撰寫〈指責彭淮南,是見樹不見林〉短文。

  • 1988年建議百億美元低利融資大陸

    1988年建議百億美元低利融資大陸

     1987年7月我政府宣布解除戒嚴、同年11月開放台灣民眾前往大陸探親,是時台灣外匯存底已超過七百億美元,正是台灣錢淹腳目年代。而大陸正推動改革開放,進行經濟建設,改善人民生活,資金極為缺乏。我深感此時我政府如能助其一臂之力,透過世界銀行或亞洲開發銀行給予大陸一百億美元的低利融資,應可化解兩岸長期以來的敵對態勢。雖然當時台灣法律規定,以資金支援對岸是「資匪」,要判刑坐牢的。經與經研處同仁研究後,認為政策上如決定對大陸給予援助,可先修法,解除該項規定後,再採取援助行動。遂向當時(1988)經建會趙耀東主任委員報告,獲得他的激賞。不過在當時情況下,他說提出這樣大膽的建議,他的身分與聲望還不夠。於是趙耀東主委遊說了國民黨元老陳立夫等34位中國國民黨評議委員,在國民黨召開評議會時共同提案,建議政府給大陸低利融資(香港《明報》曾為該提案來訪問我,並將專訪登在1988年8月18日該報)。可惜的是蔣經國黨主席剛去世不久,李登輝主席未能做出明確決定,交祕書處研究,致使胎死腹中。當時該案如能通過,給予大陸鉅額融資,幫助大陸加強經濟建設,改善人民生活,則日後兩岸關係將完全不同。

  • 質疑張忠謀 政府不甘投資台積電

    質疑張忠謀 政府不甘投資台積電

     台積電董事長亦是該公司創辦人的張忠謀,在一次對談會中說,政府投資台積電是「心不甘、情不願」。我看到這項報導後,非常震驚,與我所了解的完全不同。於是我寫了一篇〈政府不甘投資台積電?我質疑〉短文。

  • 金援科索沃 失去李總統信任

    金援科索沃 失去李總統信任

     我在外交部任職期間,有幾件事,基於職務考量,當時並沒有機會釐清,如今或許是說明的時機。

  • 救援專機差點不能降落馬其頓

    救援專機差點不能降落馬其頓

     一九九八年,我國的中美洲友邦受颶風米契肆虐,災情慘重,外交部在國內發起對邦交國的賑災活動。南部一位市民響應號召,捐贈五千美元到外交部。他打電話到外交部,但是電話卻轉來轉去,最後接電話的人以「外交部沒有收受此種捐款的帳戶」為由婉拒了。我在了解設立帳戶並非不可能時,立刻指示同仁在一日內辦妥捐款帳戶。

  • 閱‧聽-機器之芯 亦是人之心

    閱‧聽-機器之芯 亦是人之心

     我仍記得,去年收到老朋友麻省理工學院電腦科學暨人工智慧實驗室(MIT CSAIL)主任丹妮拉· 羅斯(Daniela Rus)教授從波士頓寄來她的新書,還未翻開內頁,就被書名吸引:《The Heart and the Chip: Our Bright Future with Robots》,這本書原來不止是一本關於晶片的科技書,它更精準道出這個時代一個最深刻的命題:如何結合「芯(Chip)與心(Heart)」,讓冷冽的機器理性與溫暖的人性智慧,攜手走向和諧平衡的未來?

  • 民調頒獎五星市長 陳其邁:努力撕去標籤 自信勇敢前進

    民調頒獎五星市長 陳其邁:努力撕去標籤 自信勇敢前進

    2025《遠見》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高雄市長陳其邁再度榮獲五星市長肯定,施政滿意度及八大面向平均滿意度雙雙高居六都第一,創下9年來新高。陳其邁今(5)日率市府團隊北上出席贈獎典禮,他感謝高雄市民與議會支持、市府同仁努力及《遠見雜誌》肯定,也有感而發表示獲獎縣市長都花很多時間、想盡方法解決問題,把城市的刻板標籤撕掉,自信勇敢地前進。

  • 中美對抗 瑞士兩難抉擇

    中美對抗 瑞士兩難抉擇

     瑞士的中立原則自一九九三年開始轉向,並在十年後的卡爾米-雷伊任內進一步加速,到了二○二二年這個轉變尤為明顯,當時瑞士在面對俄烏戰爭時,選擇跟隨歐盟對俄羅斯實施制裁。瑞士總統伊尼亞齊奧.卡西斯在伯恩的新聞發表會上表示:「我們正處於一個非同尋常的局面,因此可能決定採取非同尋常的措施。」瑞士並沒有完全放棄中立,但它對中立的概念一直在調整,以跟上不斷變化的地緣政治情勢。中立有很多優勢,對世界而言,衝突各方可以在中立地區召開會議,這個重要性無論如何強調都不為過。然而,瑞士認為中立可以保證其安全的信念正在逐漸消退。其中一個跡象是,美國和中國之間日益激烈的戰略競爭對瑞士造成的影響,在國內引發了激烈的討論。

  • 愛爾蘭視僑民為國家最大資產

    愛爾蘭視僑民為國家最大資產

     在世界上認為自己是愛爾蘭人的人口中,居住在愛爾蘭本土的僅占不到十分之一。長達一個多世紀以來,愛爾蘭的向外移民潮始終被視為這個國家失敗的象徵。然而,聰明的國家會將弱點轉化為優勢。愛爾蘭早在建國之前就意識到其僑民的價值。愛爾蘭的創建者之一埃蒙.德瓦萊拉於一九一九年訪問美國,為愛爾蘭的獨立事業尋求支持。由於當時的美國與英國關係密切,不可能支持這項被英國政治當局所斥責的運動,因此德瓦萊拉未能完成任務,但他為國內的同志與後繼者上了一課,讓他們明白愛爾蘭僑民的潛力、不可或缺性和重要性。他認為愛爾蘭僑民是國家最大的資產,這一觀點無疑是正確的。

  • 閱.聽-黃仁勳傳 從科技創新反思台灣處境

    閱.聽-黃仁勳傳 從科技創新反思台灣處境

     美中對抗下的台灣選擇、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科技創新反思台灣處境。

  • 地緣政治造就台灣半導體產業

    地緣政治造就台灣半導體產業

     台灣產業的發展與地緣政治密切關聯,其中半導體也不例外。在冷戰時期,美國和日本是台灣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和產業技術來源,台灣由日本進口原料和零組件,加工出口後外銷美國。透過加工出口,台灣企業進行技術學習,所習得的技術多數是成熟、但落伍的技術。冷戰在1971年有個大轉彎,當時季辛吉訪問北京,企圖拉攏中國來對抗蘇聯,台灣隨即被迫讓出聯合國席位。

  • 美國制裁 逼大陸走自己的路

    美國制裁 逼大陸走自己的路

     中國大型政府基金的運作引起了美國政府的關注,美國歐巴馬總統於2016年委託一個科學技術顧問小組研究中國潛在的威脅。2017年該小組在歐巴馬總統卸任之前提交了一份報告,指出:「中國的產業政策,企圖透過逾一千億美元由政府主導的基金支持,齊心協力的重塑(半導體)市場,此將威脅到美國產業競爭力以及相關的國家和全球利益。」

  • 可能用上核武的常規衝突

    可能用上核武的常規衝突

     烏克蘭的實戰和台灣可能的衝突都構成極為敏感的挑戰,因為俄羅斯、中國和美國均擁有核武器。顯而易見的問題是:如何避免這些衝突升級到使用核武的地步。在烏克蘭戰爭中,拜登政府的做法是在戰爭初期明確向普丁傳遞信號,表明美軍及其他北約國家的士兵不會直接參與衝突。換句話說,儘管美國和北約將為烏克蘭提供武器、情報,以及其他軍事、財政和人道援助,但美國和北約的軍隊不會與俄羅斯軍隊交戰。這項禁令同樣適用於美國和北約的空軍,這表示不會在烏克蘭上空設立「禁飛區」。拜登的「明確訊號」在某些圈子裡受到了廣泛批評,他們最主要的質疑是:「為什麼我們要提前排除任何軍事選項?如果我們讓俄羅斯保持不確定感,這或許會抑制他們的行為。」

  • 台灣和平收購方案

    台灣和平收購方案

     或許還有另一種方法可以應對中國對台灣構成的威脅。許多台灣人認為,高科技公司是抵禦中國入侵的一種「保護盾」,特別是台積電這顆「掌上明珠」及其7萬名員工。他們的推理是:「中國肯定不會選擇對台灣發動軍事攻擊,因為這樣會損害台積電的設施或傷害其員工。」然而,這種論點十分薄弱,畢竟中國的導彈、無人機和火砲可以透過人工智慧科技變得「精準」,只攻擊軍事目標。

  • 防空與導彈系統 台灣防衛關鍵

    防空與導彈系統 台灣防衛關鍵

     鑑於習近平可能耐心有限,值得我們深入探討中國企圖接管台灣的各種情境如何影響科技。最直接的行動模式可能是一支大規模的中國海軍發動入侵,動用數百艘兩棲登陸艇,載運成千上萬的士兵登陸台灣──可以類比於1944年6月6日諾曼第登陸的D日行動。這樣的行動可能會以大規模的海上和空中轟炸揭開序幕,或者對台灣防禦工事發動密集的導彈襲擊,以「軟化島內防禦」,為中國軍隊的登陸創造條件。或者,有沒有可能由中國空軍幾乎全權負責第一波攻擊?其中可能包括數千架無人機,以爭奪制空權並削弱台灣的防禦力量?這種科技驅動的作戰手段,特別是無人機的大量部署,可能成為未來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