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形成堰塞湖的搜尋結果,共95筆
花蓮太魯閣燕子口堰塞湖從本月23日開始進行壩體降挖減災工程,今天中午出現潰決,水流流量瞬間增加,目前空拍上游已無堰塞湖。公路局東區養護工程分局確認立霧溪水位已降低無安全疑慮後,宣布中橫公路台8線天祥至太魯閣路段預估今天下午5時開放通行,車輛放行完畢後,隨即恢復台8線中橫公路東段原有管制措施夜間道路封閉。
受到燕子口堰塞湖及高山地區天候因素影響,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17日暫時封閉園區,目前評估確認,堰塞湖暫無擴大跡象,太管處23日起將園區封閉範圍縮小,開放部分高山地區,恢復南湖群峰、畢羊縱走、北二段等生態保護區的入園申請。
太魯閣國家公園燕子口地區形成堰塞湖,太管處封閉園區,公路局東區養護工程分局也持續封閉中橫公路臺8線天祥至太魯閣路段,實施交通管制,不過這幾天仍有好奇民眾試圖進入觀看堰塞湖景況,其中有不少國外遊客,警方攔下後說明,對於逗留民眾進行勸導與驅離,新城警分局加強太魯閣閣口管制點巡視。
太魯閣國家公園驚傳安全危機!燕子口地區因天然因素形成堰塞湖,湖水蓄積成隱形炸彈,東區養護工程分局緊急封閉中橫公路台8線天祥至太魯閣路段,嚴禁人車通行。然而竟有大批「玩命遊客」無視封鎖令,執意闖入管制區只為一睹奇景,新城警分局不得不強勢出動,展開硬性驅離行動。
花蓮太魯閣立霧溪邊坡17日發生坍塌,導致燕子口附近形成堰塞湖,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不僅宣布封園,也一併停發南湖大山、合歡山入園許可,一度引發山友不滿,認為下游地區的燕子口有狀況,為何一併管制上游?高山醫學專家王士豪認為,封山不是因為山區有危險,而是「出了事沒人可以救你」。
花蓮太魯閣立霧溪17日因燕子口邊坡崩塌形成堰塞湖,湖水持續穩定從公路溢流、壩體滲流,不過花蓮昨天晚間突然降下大雨,水位一度距壩頂只剩2米高,後來因為雨停又降至近3米。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預計採階段性降挖壩頂10公尺讓水穩定溢流,不過考量周邊工作環境險峻,無法估計完工時間,會儘速在安全的前提下處理。
花蓮太魯閣立霧溪17日因燕子口邊坡大規模崩塌形成堰塞湖,湖水雖穩定從公路溢流及壩頂滲流,但隨時都有潰堤風險,仍是不定時炸彈,林保署出動機具前進壩頂打算降挖減災,目前距離壩頂只剩10公尺,不過邊坡持續有落石滾下,為顧及人員工作安全,保守預估最快3到4天、最慢1周能降挖讓湖水從壩頂溢流。
太魯閣立霧溪燕子口邊坡17日崩塌形成堰塞湖,湖水持續從公路溢流、壩底滲流至下游,公路局憂心下游溪水上漲恐危及太魯閣大橋行車安全,已做好封橋準備。縣府建設處表示,經監測立霧溪下游水流跟水位正常,沒有高漲情況發生,會持續觀察並與公路單位保持密切聯繫。
花蓮太魯閣立霧溪17日因燕子口邊坡崩塌形成堰塞湖,雖然水位離壩頂還有4.8公尺,不過湖水持續從公路溢流及壩底滲流,致下游溪水位持續上漲,雖然林保署認為壩體結構由大理石岩組成,預估壩體潰決不影響下游橋梁,不過公路局防範未然不排除封閉太魯閣大橋,台鐵則說目前水位還未達警戒值,考量避免交通中斷,會再審慎評估。
花蓮太魯閣立霧溪17日因燕子口邊坡大規模崩塌形成堰塞湖,目前蓄水量約175萬噸,因湖水持續從公路溢流及壩底滲流,水位距壩頂還有4.8公尺未溢流。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表示,預計採降挖方式讓水從壩頂溢流,現在機具剩下10公尺就可到達,不過因邊坡持續落石,「怪手每走一公尺就有石頭掉落」,為顧及人員安全,還需要一些時間,最快3到4天、最慢1周才能看到成效。
花蓮太魯閣燕子口邊坡17日大規模崩塌,立霧溪被堵住形成1座「天然壩」,不過這並非該處首次出現堰塞湖,據東華大學團隊研究發現,燕子口1951年地震及1998年芭比絲颱風過後也曾出現堰塞湖,太管處也透過分享讓社會大眾認識太魯閣的持續變動的演變過程,除認識大自然的力量,也尊重山的脾氣及管制措施。
花蓮縣太魯閣燕子口17日因立霧溪邊坡崩塌形成堰塞湖,最大蓄水量約230萬噸,原本預估19日壩頂會溢流潰決,因壩體由大理石與花崗岩組成,縫隙孔洞較大,水從壩底滲流致上方通水及下方滲水達到平衡,延緩溢流潰決時間。
太魯閣燕子口近日因山壁崩坍,大量土石阻斷立霧溪河道形成堰塞湖。太魯閣國家公園透露,該地並非首次形成堰塞湖,先前也曾因地震及風災形成過堰塞湖,所幸現今有科技監測之助,讓相關人員能迅速應變,及早進行撤離動作。
花蓮太魯閣立霧溪17日因燕子口邊坡崩塌形成堰塞湖,目前蓄水量約175萬噸,雖受風神颱風外圍環流與東北季風共伴效應影響,上游集水區降雨入流量增加,但因湖水由靳珩隧道持續溢流及壩體滲流作用,水位僅緩慢上升約0.2公尺,距壩頂還有4.8公尺,不過周邊仍列為高風險區域,提醒民眾勿靠近或進入。
太魯閣燕子口因邊坡崩坍導致立霧溪河道阻塞,形成一個堰塞湖,且水位距離壩頂不足5公尺,下游居民已被撤離,照片曝光後引起討論,亮藍色的湖水更讓不少網友驚呼超美,內行人解釋這是因為當地岩層主要為大理岩,有豐富的碳酸鈣,經沖刷後釋放進水中,散射陽光後呈現出來的樣子。
花蓮太魯閣燕子口因立霧溪邊坡崩塌形成堰塞湖,且水位持續蓄滿溢流,隨時都有潰決風險,太魯閣國家公園也封園確保民眾安全。不過登山部落客雪羊批評內政部高層昏庸蠻橫,為了300公尺的堰塞湖危機,就封閉3000公尺的高山區域,完全不符比例原則;內政部回應,考量近期地震頻繁釀交通動線不穩才做出封園決定。
花蓮縣太魯閣燕子口因立霧溪邊坡崩塌形成堰塞湖,目前蓄水量約270萬噸,原本預估今天凌晨會壩頂溢流潰決,經人員每小時監測發現只有些許水量從壩頂緩慢流出,不過魯丹橋面水勢有稍微增大,秀林鄉公所考量風險,前天已撤離下游約300戶居民,收容所原則維持5天開設,今天開放民眾返家30分鐘拿衣物等生活用品。
花蓮縣太魯閣燕子口因立霧溪邊坡崩塌形成堰塞湖,目前蓄水量約270萬噸,堰塞湖水流已由台8線靳珩隧道東口溢流再流回立霧溪主河道,但18日晚間壩底滲流量加大,壩體呈不穩定狀態,目前水位距離壩頂不到5公尺,若遇大雨,壩頂溢流潰決機率提高,秀林鄉公所撤離約300戶,收容所延長收容,將維持5天開設。
花蓮縣秀林鄉燕子口步道一帶,因土石大量崩落,17日公路局人員巡邏下,發現形成堰塞湖,且水位以每小時70公分上升,幾乎齊平步道,緊急回報林保署與花蓮縣府,後者也立即撤離下游的居民,並預警封鎖道路。林保署花蓮分署長黃群策表示,颱風來時雨勢以及堰塞湖土沙含量是關鍵。就在18日深夜,中央氣象署針對4縣市發布大雨特報,且氣象粉專也提醒,風神颱風的水氣也已經到來,花蓮雨勢將在今天(19日)開始加大。
花蓮縣太魯閣國家公園燕子口步道一帶因土石大量崩落,導致立霧溪河道受阻形成堰塞湖,且現場水位持續上升,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評估,水位每小時上升0.7至1公尺,並發布紅色警戒。許多網友在網路上監看台8線太魯閣段的即時影像,發現凌晨水流已湧入靳珩隧道,隨後即時影像畫面停擺,引發各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