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提高中國的搜尋結果,共144筆
習川會今登場,中美雙方皆釋出善意。有消息指出,中國國有企業中糧集團(COFCO)已購買三批美國大豆,這是美國今年收成以來、中國首次購買美國大豆。一名交易員表示,中糧集團預訂的貨量不算大,目前只有3艘船。但市場樂觀預期在習川會後、中國有望恢復採購美國大豆,芝加哥大豆期貨價格本周躍升至15個月以來最高。
中國大陸與東協(ASEAN)週二(28日)正式簽署升級版自由貿易協定(FTA 3.0),擴大合作範圍至數位經濟、綠色產業及新興技術領域。雙方領袖對此表示,期盼透過新協定推動市場開放與產業鏈整合,強化區域競爭力。
據大陸央視新聞報導,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是「北京時間」的發播運轉單位,為國家通信、金融、電力、交通、測繪、國防等行業提供高精度授時服務。但是這一單位也成了美國網路攻擊入侵的目標。近期,國家安全機關公開美國國家安全局對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實施的重大網路攻擊案。
在AI題材推動下,美股連續數月上漲後,標普500指數本益比達23倍,遠高於十年平均水準18.7倍,隨著科技股估值持續升高,最近輝達、OpenAI、甲骨文、AMD等科技巨頭之間的「循環投資」,更讓市場擔憂提高AI投資泡沫的風險。
美中貿易烽火再起。北京本月9日突然限縮稀土出口,美國總統川普11日宣稱最快11月1日起對中國大陸商品加徵100%關稅反制。最新一次叫陣未滿1星期,川普17日表示,對中100%關稅無法長期持續,並強調這波僵局始於北京對於稀土出口加強控管,「是他們逼我的」。
中國市場監管機構在週日(10月12日)表示,美國半導體公司高通(Qualcomm)承認,在6月完成對以色列公司Autotalks的收購時,公司並未通知中國相關監管部門。
在中國推出加強稀土管控措施後,美國總統川普當地時間10日揚言取消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韓國APEC上的會晤,且要大幅提高中國產品的關稅。消息傳出後美股重挫,道瓊與標普500指數跌逾1%,納斯達克指數跌逾2%。
美國降息預期升溫、大陸政府再推穩民企政策,及市場對大陸科技股抱持信心等因素下,陸股三大指數11日強勢反攻,其中,創業板指數漲逾5%,時隔逾三年半重新站上3,000點。
今天(9月8日)大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中國—東協經貿合作情況暨第22屆中國—東協博覽會、中國—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有關情況。大陸商務部副部長鄢東介紹,中國連續16年保持東協第一大貿易夥伴地位。
近年,日本成為中國中產與富裕族群移民的熱門目的地,其中最常被利用的途徑,便是俗稱「社長簽證」的「經營管理簽證」。由於申請門檻相對寬鬆,衍生出不少「假經營、真移民」亂象。為了防堵大批中國人藉此鑽漏洞移居,日本政府決定出手,最快將於10月中旬起大幅調高申請條件。
1943年11月23日至26日,美國、英國和中國在開羅舉行三國會議,商討打擊日本的戰略及戰後國際秩序的安排,制定盟軍合作反攻緬甸的戰略及援華方案。會後發表的《開羅宣言》明確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向被侵略國歸還一切侵占的土地,根據公平正義原則規劃戰後東亞新局面。「開羅會議」的一個重要成果,是由羅斯福總統提議,確立中國為世界「四大國」之一,中國在戰後世界秩序重建中享有與美國、英國、蘇聯同等重要的政治權力與地位。羅斯福作出這項決策,既是出於戰爭形勢的考量,中國戰區在整個太平洋戰爭體系中無疑具有至關重要的位置,蔣介石領導的中國軍隊對日本展開的全面戰爭牽制住了日本近兩百萬軍隊;也是出於威爾遜式的理想主義構想,深信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一定能夠按照憲政方式完成政治改革,使中國成為與美國一樣的民主國家。羅斯福首次在中美關係史上,不是像以往那樣將美國視為中國的拯救者,而是將中國塑造為決定戰後世界新秩序的主要力量。開羅會議把中國問題置於首要位置,彰顯出羅斯福政府對華政策的理想主義色彩和現實意義。羅斯福高度評價了蔣介石的優秀品質:「他是一位有遠見卓識、英勇無畏、對目前及將來的諸多問題有獨到見解之人」;同時,他展望了「四大國」的合作前景:「英國、蘇聯、中國、美國以及其他盟國的人口占了世界總人口的3/4還要多。只要這四個軍事力量強大的國家團結一心,堅定地維護世界和平,就不會有哪個國家能夠再次挑起世界大戰。」
2025年夏季,中國首次公開其所研發的大型「翼地效應」(Wing-In-Ground effect, WIG)飛行器,而引起周邊國家與美國的高度關切。這款飛行器外觀龐大,融合了飛機的速度、氣墊船的靈活性與部分隱匿性,運用地面效應來實現貼海高速飛行,因而具備潛在的軍事應用價值。
中國經濟上半年實現了5.3%的GDP增長率,這是中國經濟對內面臨復甦壓力對外面臨關稅威脅的背景下取得的,來之不易。
近年來關於中國大陸經濟陷入困境的分析報導不斷,甚至傳出「中國崩潰論」,就連美國總統川普4月提高中國出口商品的關稅時,美國部分政府高層也認為北京會因為經濟疲軟而迅速妥協。然而,曾獲得普立茲獎肯定的英國資深記者布朗(Andrew Browne)近日受訪時直言,在關稅大戰上,中國可以說是「全面壓制」(completely outplayed)了川普政府!
據法國廣播電台引述法國晚報《世界報》10日報導,由Bastien Bonnefous撰寫、刊登在經濟版的文章指出,最近幾個月,三家大型法國公司陸續被中國資本收購。這表明了亞洲巨頭為在歐洲市場站穩腳跟而發起的攻勢。
華盛頓和北京在最近達成貿易停火協議後仍在繼續進行協商,最終美國可能對中國徵收的關稅稅率會落在哪裡成為全球關注焦點,分析指出,川普最新宣布的美國-越南貿易協議或許已經給出明確的信號。
隨著「對等關稅」暫緩期在7月9日屆滿的大限日益迫近,美國總統川普終於宣布又達成了一項新的貿易協議。繼英國和中國之後,美國周三(7月2日)與越南達成貿易協議,惟分析指出,美越貿易協議仍有許多尚待釐清之處,此外,該協議一些防止「洗產地」的措施顯然衝著中國而來,是否導致美中貿易緊張局勢再度升高,亦有待觀察。
由於2024年中國對美國出超將近3000億美元,當川普政府於4月中提高中國輸美關稅至幾近禁運的145%時,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隔空叫陣說以中國的經濟現況與出超狀態,不可能撐得太久。然而,之後幾個星期,中國不但沒有示弱求饒,反而堅壁清野、以牙還牙,將美國商品關稅率漲到125%,並禁止稀土輸出到美國。本來一般認為從5月10日開始的中美關稅協商至少需要一兩個星期才可能成議,想不到兩天後結果就出來了:中國輸美關稅降至包含因芬太尼額外徵收的30%,而美國輸中關稅則降至10%,基本上川普新政的對等關稅全數歸零,美國沒有從中國討到任何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