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收入保險的搜尋結果,共40筆
農業保險推動以來已有28種品項共44張保單,影響層面最大的水稻收入保險開辦以來逐步有成效。農業部統計114年1期作各鄉鎮市區水稻產量調查,共18縣市、65個鄉鎮、約1.1萬位農民獲得出險,理賠金額達1.3億元。
為提高稻米產業競爭力,並穩定農民收入,水稻收入保險自2022年起正式開辦,農業部也透過調查統計2025年1期作各鄉鎮市區水稻產量,發現部分地區因低溫寒害影響,造成稻穀不稔實(空包彈)導致減產,經統計有18縣市、65個鄉鎮,共約1.1萬位農民獲得出險,理賠金額達1.3億元。
大陸央視網15日報導,中國大陸近期多地連續遭遇陰雨天氣,影響秋糧收穫,尤其眼下正是玉米大量收割季節。受天氣影響,在地裡受潮變黴等所造成損失,都可快速獲得理賠。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稱,針對近期黃淮等地連陰雨天氣給秋糧造成損害,保險機構已按照「應賠盡賠、能賠快賠、合理預賠」原則,開通秋糧理賠服務綠色通道。截至13日,保險業已支付秋糧各類損失賠款14.1億元(人民幣,下同,約合新台幣60.59億元),投入4600多萬元搶險救災資金。
受到公糧政策調整,導致今年稻穀收購價格大增,甚至可能會衝擊末端糧價,台大農經系教授徐世勳說,價格調高後讓政府財政支出增加、影響末端糧價,農民種植面積還可能會增加,恐怕成為多輸政策。逢甲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教授楊明憲認為,公糧保價收購機制不應再有變動,要提高農民收入,應該透過農業收入保險機制。
台灣米品質好、食味佳,受到國內外消費者喜愛,今年外銷日本數量翻倍成長,預估全年可突破1萬公噸,農業部長陳駿季9日親赴新竹縣湖口鄉農會視察台灣米輸日現況,並親自為外銷日本的台灣米進行封櫃,期許優質台灣米能在世界各地飄香,實質提升農民收益。
在極端氣候風險加劇下,農業保險的理賠壓力持續升高。根據最新統計資料顯示,2024年第一季農業保險理賠金額達新台幣2,400萬元,較去年同期微幅成長0.5%,但損失率已逼近9成,反映出保費收入難以支應賠償支出。
農業部已啟動2024年度釋迦收入保險理賠程序,由於去年康芮等颱風侵襲台東縣造成釋迦產量減損,共計1786位投保農民全數獲得理賠,理賠面積達1871公頃,理賠金額約3.73億元。農業部已指示農業保險基金核算理賠金額,並協助各承保農會迅速將理賠款撥入農民帳戶,以填補釋迦農民損失、穩定農業生計。
今年春天南部異常寒冷,導致不少農作物收成都受到影響,今(12)日高雄市大寮區種稻農民出面表示,今年4月1波寒流,正好遇到稻子開花季節,影響授粉導致收成大幅下降,原本每分地可收成約1500台斤,今年最慘恐剩下500斤,嘆成本都收不回來,高雄市農業局表示,目前稻農只要完成種稻申報,即可農業保險進行理賠。
大陸《人民日報》22日報導,大陸農業農村部指出:當前大陸西南小麥處於拔節至孕穗期,長江中下游開始拔節,黃淮海、西北進入返青起身期;西南冬油菜大部進入盛花期,長江中下游陸續進入花期。大陸全國冬小麥一二類苗比例89.7%,冬油菜一二類苗比例87.6%,均好於常年。
壽險業去年12月成功將業務面資金淨流出態勢逆轉,但今年初美債殖利率仍在相對高檔、美元仍強,金管會緊盯各家壽險流動性,要求所有壽險公司將現金流量觀察期拉長到未來三個月,就目前數據,未來三個月現金流量沒有問題。
農業部今(23)日召開「糧食產業全面升級計畫」記者會,由農業部長陳駿季親自說明政策走向,其中公糧輔導收購價格提高每公斤1.5元,農業部試算調整後相當「兩期稻作合計」每公頃增加2萬元,同時調整公糧收購的數量比例,自2025年第1期作起適用,不過「計畫收購」以及「餘糧收購」的價格維持不變。
大陸央視報導,今年以來,中國大陸深入實施新一輪千億市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數據顯示,糧食產量在連續9年穩定在1.3兆市斤以上基礎上,預計今年將首次突破1.4兆市斤,邁上新台階。各地不斷拓展農業現代化發展空間,協同推進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今年透過深入實施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單產對糧食增產的貢獻超過七成。
農作物生產普遍存在系統性風險、資訊不對稱、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加以極端氣候頻發讓農業生產風險加大。由於農業保險是一種有價值的商業風險管理工具,為農民提供財務保護,防止因天然災害造成的生產損失,也可以減少農產品價格波動,穩定農民收入,提高抵禦天氣災害的能力,降低農業貸款的風險,為農業生產撐起「防護傘」,同時幫助保護農民免受風險也符合公共利益,促使許多農業重要生產國均積極推動農業相關保險。
康芮颱風襲臺,東部地區首當其衝,當地農產業受到嚴重波及。農業部長陳駿季、政務次長胡忠一、黃昭欽2日兵分三路,陪同總統賴清德及副總統蕭美琴,親赴宜蘭縣、花蓮縣及臺東縣勘察農漁產業災情,並宣布天然災害救助措施,以從寬、從速、從優原則辦理,協助農民在災後儘速復耕復建。
在經濟學理上,市場價格是透過供需雙方的合意共同決定。不過,在實務操作上,卻又可能因受到外在因素干擾,而陷入失衡現象。近年以來,氣候變遷溫室效應日益劇烈,加上自然災害交織疊加,在無形中造成全球農產品供應呈現不確定性、不穩定性現象。由於農產品供應的多寡,涉及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波動幅度之大小,亦即農產品供應充足與否,已成為各國政府的挑戰。
極端氣候、颱風、豪雨造成農漁產品嚴重災損,農業部近10年每年平均支出32.71億元在天災現金救助,為協助農漁民分散風險,也在2017年起擴大推動「農業保險」,即使預算年年增,到明年編列約11億3000餘萬,然整體農業保險覆蓋率扣除強制納保的保險,根本不達2成。
農業部完成今年1期水稻產量的調查統計,受氣候異常影響水稻收成,發生減產的地區共計12縣市、40個鄉鎮,約3千5百位農民,因此觸及收入保險理賠標準,獲得出險,理賠金額約1.5億元,理賠金來源為財團法人農業保險基金。
近年全球各地氣候加劇變遷,金門地區也遭逢嚴重乾旱以及暴雨問題。為穩定契作農民收入,農業部開辦高粱收入保險,農業金融署長李聰勇昨(6)日還特別回到故鄉金門辦理說明會,除說明保單內容及投保方式外,並與現場農民面對面溝通,聽取寶貴意見進行交流及回應,籲請農民把握時效,可於9月30日前向金門縣農會投保。
農業保險基金支持的農產品保單,在已開發銷售28種品項、44張保單中,金門縣種植面積最廣農作物的高粱,是最具地方特色的保單,農業部統計,金門縣在地平均投保率達8成。農金署6日協同農險基金前往金門縣農會,說明今年度保單內容調整重點及投保方式,並至高粱田區與產銷班農民座談,了解高粱實際生長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