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林下經濟的搜尋結果,共72筆
台灣石虎日將於5日登場,林業保育署台中分署3日公布最新監測成果,發現石虎的活動範圍已逐步由東勢與和平交界山區,延伸至東勢、新社等淺山地帶的果園與農田,更有多位農友與社區以自動相機捕捉到石虎身影,且與友善石虎農作標章田區範圍高度重疊,顯示生態廊道正逐漸恢復生命力。
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長期致力輔導在地生產合作社發展林下經濟,2日正式上市的「森林米語花粉金磚米餅」,融合阿里山森林蜂花粉、蜂蜜,以及嘉義大學研發「嘉大台南1號」節水米,愛心狀米餅充滿米香與蜜香,全新「林下良品」成為中秋賞月吃月餅外另一項健康新選擇。
為迎接10月多個連續假期,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與阿里山原住民農林業生產合作社、奮起福米餅及保證責任台中市大人物農產運銷合作社一同研發產製的「森林米語花粉金磚米餅」,今(2日)正式問市,融合嘉義大學「嘉大台南1號」節水米和阿里山森林蜂花粉所烘製的愛心型米餅,極具嘉義特色,標榜健康、熱量低又兼顧自然生態,盼成為月餅、蛋黃酥外的賞月良伴。
林業保育署南投分署將招考8名森林護管員,即日起至10月30日受理通訊報名,通過術科測試、筆試及口試,起薪3萬3198元起,最高薪資4萬9797元,另可併計高山或偏遠地區加給、山地巡護作業費等再提高津貼。
漳州與泉州,是80%以上台灣民眾先民的故鄉。泉州於2021年以「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榮列《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6項世界遺產,「半城煙火半城仙」這一句話概括了這22處世界遺產的精華。而與之相鄰的漳州,近年則以「一城花海半城湖」的藍圖,勾勒出一幅宜居、宜業、宜遊的新城市畫卷。
全國最大永續盛會「2025亞太永續博覽會」於台北盛大登場。苗栗縣政府環境保護局以「苗栗永續・共生的智慧」為核心,展示客、閩、原三族群的永續生活與文化特色,呈現地方在生態、文化與社會共生的實踐成果,並透過參展與交流檢視政策落實與未來規畫。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與微風超市合作,11日起連續19天,在微風廣場微風超市舉辦「林下良品 饗宴微風」展售活動,而嘉義分署全新推出的「諸羅山茶啤酒」也首度曝光,以嘉義縣中埔鄉石壁頭森林生長的諸羅山茶,與蔡氏啤酒廠合作精釀出的全新啤酒,成林下經濟代表產品之一。
苗栗原鄉部落產業規模小、經濟有限,為振興部落並吸引青年返鄉,苗栗縣政府啟動3年林下經濟計畫,首波聚焦段木香菇,於南庄八卦力、泰安榮安及大安3處部落設示範點,透過培訓、品牌與合作社模式提升產業競爭力,同時兼顧生態保育與文化保存,打造具在地識別性的「苗栗品牌」。
【旅奇傳媒/編輯部報導】為推廣六龜在地人文特色與文化,交通部觀光署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簡稱茂管處)特別策劃「足留龜鄉-療癒系山城」系列活動,將於09/13-09/27每周六接連登場,串聯地方飲食、工藝與文化體驗,帶領遊客深度走訪山城,感受六龜人情與生活 智慧。
為強化我國森林資源經營,提升土地利用彈性,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公布修正後的《獎勵輔導造林辦法》,是近年來我國造林政策最大幅度變革。針對造林目的、樹種選擇、獎勵期限、合理獎勵金、配套輔導作業及造林區位等面向通盤調整,完成六大修正重點,新制即日起正式施行。
為強化我國森林資源經營,提升土地利用彈性,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於今(18)日舉行記者會,正式公布修正後之《獎勵輔導造林辦法》,並宣布新制即日起正式施行,林保署長林華慶指出,本次變革透過縮短補助年限至6年、提高補助金額至每公頃最高6年60萬元、導入多元經營模式等模式,盼提升國產木材自給率、增加森林覆蓋率,讓造林不再是「做功德」,而是能有實質回饋。
大陸央廣網報導,盛夏時節,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馬鞍山村綠意盎然,一串串山葡萄綴滿枝頭,村民張國利和妻子趙國俠忙著田間管護。「像這棵秧能結10斤左右山葡萄,一畝地能收約3000斤、賣6000元(人民幣,下同,約合新台幣2萬5200元)左右。」張國利說。
為與在地部落建立山林資源共管、森林惠益共享之夥伴關係,林業署臺中分署於8月1日原住民日,邀集專家學者、機關代表及原住民代表召開原住民族共管會議,以推動森林經營、生物多樣性、生態旅遊、資源利用等事項,彙整在地原住民族所關注的文化傳統、環境資源及產業發展等議題,實現「權力分享、責任分擔」之共管精神。
為強化原鄉部落經濟自主及文化永續,苗栗縣政府以段木香菇為核心,推動林下經濟產業,選定南庄及泰安三處部落設立示範基地。計畫結合在地生產、文化體驗及品牌行銷,期望引導族人從山林走向市場,打造共榮共生的原鄉產業典範。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宜蘭分署完成鳩之澤溫泉區修建營運移轉(ROT)案,甄審結果由連大建設公司取得最優申請廠商,業者將投入3589萬元升級設施,19日簽約。林保署宜蘭分署形容,此案將成為宜蘭觀光的「定海神針」,全新風貌的鳩之澤預計今年底前營運。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宜蘭分署完成鳩之澤溫泉區修建營運移轉(ROT)案,甄審結果由連大建設公司取得最優申請廠商,業者將投入3589萬元升級設施,今天(19日)完成簽約,林保署宜蘭分署形容,此案將成為宜蘭觀光的「定海神針」,全新風貌鳩之澤預計今年底前正式營運。
新華社23日報導,2025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22日在黑龍江伊春舉行。各項數據顯示中國大陸生物多樣性保護新行動、新進展、新成效,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詮釋著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萬物共生 和美永續」。
嘉義縣阿里山地區竹子大規模泛黃枯死,不但林相改變,轎篙筍又是阿里山特產,對山區經濟衝擊相當大,近年農政單位努力找出原因,最後發現轎篙竹枯死病株雖有簇葉病、稻熱病等多重病害,最主要原因仍是氣候變遷及竹林老化所致,包括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林業試驗所等單位將透過伐除病株、育健康竹苗等方式,多管齊下找解方,至於農業部也規畫造林獎勵從20年縮短到6年,對農民轉作或林相改變都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