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林相宏的搜尋結果,共42筆
歌后坣娜本月16日病逝,原先外傳是「不死癌症」之稱的紅斑性狼瘡導致,但身邊友人透露,實際上坣娜是因為胰臟癌而離世。胰臟癌有癌王之稱,因早期無症狀難發現,加上復發率又高,發病率幾乎等同死亡率。對此 禾馨民權內科診所腸胃科醫師林相宏就指出,糖尿病可能是早期診斷出胰臟癌的唯一機會,且年過50歲的人要格外小心。
胰臟癌有癌王之稱,初期幾無症狀,死亡率高。腸胃科醫師林相宏分享有一位55歲男子,有糖尿病史、規律服藥,近1周出現腹瀉、茶色尿與腰痠,就醫竟證實是4期胰臟癌,類似個案並不少見,提醒高血糖可能是胰臟癌的警訊,糖尿病也可能是早期診斷的唯一機會,尤其是50歲後才被診斷得糖尿病,合併體重下降的人,未來3年罹患胰臟癌的風險,將高出8倍。
胃癌是國人前十大癌症之一。腸胃科醫師林相宏分享有一位35歲女子,半年前開始胃脹氣、打嗝,吃了胃藥,症狀時好時壞,日前因胃痛到受不了就醫,竟發現已是末期胃癌,癌細胞擴散到整個腹腔,詢問後發現,女子雖不菸、不酒,但有胃癌家族史,且三餐不定時,餓了才吃,也不吃水果,都可能是造成她年紀輕輕即罹癌的原因。
大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腸胃科醫師林相宏分享,一名45歲男子排便出血、糞便不成形達半年,仍堅信只是痔瘡或壓力太大,直到肚子痛到難以忍受就醫,才發現腫瘤幾乎塞住腸道,確診為晚期大腸癌,感嘆「這樣的年輕案例,還有很多。」
檢查出現異常數值,千萬別輕忽。醫師林相宏分享案例指出,一名患有三高的男子平時都未做好控制,就連胰臟癌指標異常也都不予理會,直到被女兒拖來看診,發現自己罹患胰臟癌,才開始改變生活型態,林相宏直言,說服爸爸照顧身體、改掉不好的習慣,真的是最棒的父親節禮物。
蘋果電腦的創辦人賈伯斯因罹患胰臟神經內分泌瘤逝世,讓該疾病廣為人知。醫師林相宏分享案例指出,一位30多歲的女性因有便秘和胃食道逆流症狀來做腸胃鏡檢查,問診後一併檢查胰臟,沒想到竟發現有3.5公分的腫瘤,最後確定是神經內分泌瘤,且出現轉移。
胰臟癌有癌王惡名,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存活率低。肝膽腸胃科醫師錢政弘表示,胰臟癌還是有前兆的,當胰臟在超音波影像下,看起來比肝臟、腎臟亮,代表有脂肪胰。研究發現,一半的胰臟癌病人有脂肪胰,有脂肪胰的人,罹患胰臟癌風險是一般人6倍,而腹部肥胖等6族群是脂肪胰高風險族群。
上腹不舒服別輕忽,及早檢查才能揪出胰臟癌。醫師林相宏分享案例指出,有位60歲女子上腹部胃周圍不舒服長達4個月,做了許多檢查包含腹部超音波,都沒發現什麼異狀,沒想到在做了胰臟內視鏡超音波後發現是胰臟癌腫瘤,呼籲若有腹痛腹脹、腰背痛、噁心想吐等3大症狀一定要注意,也不要單純只想到做胃鏡或是超音波,錯過及早治療時間。
肝膽腸胃科醫師林相宏昨天分享,一名40歲女子胃超痛來看診,表示之前去掛急診抽血檢查說都正常,只是腸胃炎,但之後卻肚子痛到晚上睡不著,結果林相宏一照超音波嚇到,「天啊,我還第一次看到闌尾腫成7公分,快要爆裂」,難怪她痛成這樣。
金針菇吃下肚後,隔天上大號可能會原狀排出,因此被戲稱為「明天見」。肝膽腸胃科醫師林相宏表示,日前替患者照大腸鏡,竟然在大腸中看到一根完整的鴻喜菇,因為吃東西吃太快,加上喝清腸藥劑,整朵菇類就這樣排出來,讓他忍不住笑說「大家吃東西要咬啦!」照片曝光引發討論,網友直呼「下次看到鴻喜菇就都會想到這張照片了」。
胰臟癌預後差,有癌王之稱。肝膽腸胃科醫師林相宏分享有位60歲男子,不菸不酒,沒有不適,僅血糖偏高,近來又瘦了4公斤,做健檢意外發現胰臟有顆2.5公分腫瘤,懷疑是胰臟癌,男子卻不在意,隔3個月竟腫瘤變成3.6公分、大了將近一半,「胰臟癌長大速度就是這麼快」,一再逃避,幸運之神恐怕不會再給機會。
胰臟癌有癌王之稱,讓人聞之色變。一名60歲婦人最近總覺得吃飯很容易飽,尤其是左腰和背部會痠痛因而就醫,醫生超音波一掃,「不得了,真的有顆3公分的胰臟癌」。醫師表示,胰臟靠近脊椎,若有腫瘤壓迫,就可能出現背痛,提醒若有背痛、腹痛、吃飯很容易飽、黃疸、突發的糖尿病,要留心可能是胰臟癌警訊。
尿液與糞便的顏色反映身體狀況,會在身體無痛的情況下給予警訊。一名60歲女性患者身體沒有出現疼痛,但糞便呈現灰白色、尿液顏色如柳橙汁一般,檢查後才發現膽道被腫瘤塞住,並確診胰臟癌,醫師林相宏指出,不會痛的黃疸最為恐怖。
胰臟癌素有「癌王」惡名,在於其早期幾乎沒明顯症狀,發現時通常已是晚期。胃腸肝膽科醫師林相宏指出,依最新研究發現,高達62%胰臟癌患者都有脂肪胰,包括腹部肥胖、高密度膽固醇偏低,以及血壓、血糖、三酸甘油酯偏高,還有愛飲酒者,都容易形成。若屬於這些高危險群,務必盡快調整生活習慣,以降低癌化風險。
一名80歲男子有長期飲酒習慣,儘管隨年齡增長酒量變差,仍堅持每天飲用紅酒。某次篩檢時,被發現食道下端疑似有病灶,切片檢查確診為早期食道癌。然而,他進食吞嚥都沒問題,也不覺得有任何胃食道逆流症狀。醫師指出,食道癌初期大多沒症狀,等到有明顯症狀,往往已是晚期。除了喝酒外,包括抽菸、長期胃食道逆流、偏好燙口飲品、肥胖、巴瑞氏食道等,都是風險因子。
胰臟癌的棘手之處在於早期難發現,等到有症狀才檢查時,往往已進入晚期階段。對此,肝膽腸胃科醫師錢政弘分析胰臟癌6大常見症狀,包括全身無力倦怠、體重減輕、食慾不振、腹痛、黃疸及噁心,其中最後3項更占該病患者症狀的60~70%。他並提到,飲食上多補充含胡蘿蔔素與硒的食物,有助於遠離胰臟癌。
一名40歲男子,出現上腹部疼痛、痛到背部而掛急診,被診斷為急性胰臟炎。然而,出院後仍反覆發作,並在短時間內暴瘦10公斤,同時新診斷出糖尿病,種種症狀似乎都指向胰臟癌。但最後切片結果顯示為胰臟假性囊腫,醫師指出,該病與胰臟癌有很多相似之處,是非常厲害的模仿者,導致難以區分。
知名自助餐餐廳「INPARADISE 饗饗」傳出疑似食物中毒案,目前累計19人送醫,遭北市衛生局勒令停業。有部份消費者透露,同行出現身體不適親友,都吃過如生魚片等生食餐點,疑為整起事件的禍首,但仍待釐清。醫師建議,生魚片還是少吃為妙,若未妥善處理恐感染寄生蟲;另外,也別再相信芥末等調味料可殺菌,是沒有科學實證的說法。
大腸癌是僅次於肺癌,國人最好發的癌症。肝膽腸胃科醫師林相宏分享,一名20歲女子因常胃痛、打嗝、脹氣,來做胃腸鏡檢查,竟發現大腸裡有20多顆息肉,每顆都是又大又扁平,具有強烈癌化風險的鋸齒狀息肉,「我真的嚇到了」,提醒家有大腸癌家族病史者,罹大腸癌風險是常人的5倍,若家人40歲確診罹癌,自己要提早10年,也就是30歲就要進行檢查。
胰臟癌有癌王之稱,早期卻可能毫無症狀。胃腸肝膽科醫師林相宏分享有位50歲男子,不菸、不酒,沒有不適,但因有癌症家族史行進行健檢,竟發現胰臟裡有2顆腫瘤,切片證實是胰臟癌,他提醒家有1位胰臟癌患者,罹患胰臟癌相對風險提高4.5倍,其他相關家族史,還有乳癌、卵巢癌、大腸癌、子宮內膜癌等,都建議要做胰臟腫瘤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