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缺血性中風的搜尋結果,共60筆
口腔清潔是每日例行公事,但你只有刷牙而已嗎?日前在「2025年美國中風協會國際中風研討會」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每週至少使用牙線清潔牙齒一次,可能與降低因血栓阻塞腦血流、心律不整引發的中風風險有關!
晟德集團旗下順藥(6535)法說會公布急性缺血性中風新藥LT3001臨床二期結果,然法人認為缺乏統計顯著性(p值<0.05)、多國試驗提前終止樣本數過少、三期臨床規模龐大成本與時間壓力高、授權時間不明等四大理由「打臉」,讓順藥後市股價和三期臨床設計備感壓力。
隨著再生醫療雙法將上路,法規制度成形與臨床數據累積,台灣再生醫療廠商正加速從臨床驗證、製造服務到國際授權的布局將全面啟動,並掀起生技投資熱潮,2026年可望成為「再生醫療元年」。
有些人認為得帶狀疱疹,只是皮膚起水泡、痛幾天就好。不過,一項追蹤超過上萬名長者的最新研究發現,帶狀疱疹不只傷心還傷腦,患者全因死亡風險增加了29%,但若接種了疫苗,未來3年半內,不僅全因死亡降低21%,還能減少24%缺血性中風與50%血管性失智的風險。
腦中風是國人死因第四名,更是造成成人失能的主因。根據統計,台灣每年近5萬人罹患腦中風,但僅不到1成能在「黃金4.5小時」內接受有效治療。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陳龍指出,中風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約5成患者在中風半年後無法自行如廁、行走或洗澡,2成需長期臥床,拖垮整個家庭照護系統。
「栓來速取,即時通,全台一起救中風!」為響應世界中風日,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與台灣腦中風學會今(12)日於新北市新莊體育園區林蔭大道舉辦「2025世界中風日園遊會」,號召全民提升中風防治意識。衛福部長石崇良與健保署署長陳亮妤均親臨現場,呼籲民眾掌握中風治療黃金時間,把握「快快快」3原則:快認識症狀、快撥打119、快送醫院,讓更多生命得以挽回。
現代人上班工作勞累,不少人會去肩頸按摩。但醫師黃軒提醒,這種短暫的爽感,背後可能潛藏著致命風險,尤其年輕人風險更高,導致該族群腦中風比例占8到25%。他表示,如果按摩或推拿後,出現單側手腳無力或麻木、頭暈、語言不清、視力模糊,應立刻就醫。
六旬婦人突發右側肢體癱軟,家人原以為是中風緊急送醫,台中慈濟醫院醫療團隊執行一連串神經影像與心臟血管檢查後,意外找出真正元凶不是一般的血管性中風,而是一顆超過5公分、長在左心房的心臟黏液瘤。婦人接受微創開心手術,成功切除腫瘤,順利康復出院。
台灣每年有數萬人罹「腦中風」甚至喪命,中醫師指出,中風並非「突如其來」,常是慢性病控制不佳、不良生活型態累積所致,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臟病4類患者為高危險群,平時應積極治療、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或透過服用中藥,達到中風預防及恢復效果。
2021年2月空降接掌永笙-KY執行長,李冬陽翻轉過去永笙偏重臍帶血公捐與私存的營運模式,改以聚焦細胞服務、細胞供應、細胞新藥三引擎,搶攻細胞治療黃金十年的商機,打造國內再生醫療不一樣的新思維。
73歲的陳先生,長期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壓,經由外院轉診到東元綜合醫院繼續急救,經神經內科蔡坤璋醫師診斷,發現病人是因為「左側內頸動脈」嚴重狹窄而導致中風,立即啟動「取栓手術」,後置放頸動脈支架,以預防再次中風,手術迅速且順利,成功搶救寶貴的生命。
日前72歲資深藝人廖峻在家中被發現癱軟床上意識不清,引發腦溢血,引起關注。桃園市聯新醫院神經內科醫師王景益分享,近期1名61歲女性病患,因噎到後出現頭暈、嘔吐,出現意識逐漸模糊甚至昏迷等症狀,緊急送往急診室檢查後,結果顯示腦部有血栓,情況危急,經手術後成功取出約4毫米的血栓,如今進行復健訓練,病情穩定恢復。
氣溫驟變恐誘發中風!國家衛生研究院分析台灣20年逾110萬名初次中風個案發現,當2日內氣溫驟升6至9度或超過16度,以及單日最高氣溫大於35℃,缺血性中風風險都會提高逾2倍;當2日內氣溫驟降14度以上,或是單日最低氣溫小於16℃,出血性中風風險皆上升超過2倍。本研究已於今年4月發表於國際醫學權威期刊。
氣溫劇變恐誘發中風!國家衛生研究院今日(14)公布,以國內橫跨20年、約110萬例初次中風個案,與氣候紀錄進行分析,發現2日內氣溫驟升、驟降,以及單日氣溫過高、過低,皆會提高中風風險超過2倍。本研究今年4月發表於國際醫學權威期刊《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Western Pacific》。
「種草莓」常是愛侶間情意的表現,卻可能造成中風。外科醫師陳榮堅分享有位20多歲女子,在與男友親熱後,因半側肢體無力送醫,診斷為缺血性中風,檢查時並發現女子的脖子,被種了多顆草莓,研判是男友種草莓時,吸吮力道太大,造成女子頸動脈內斑塊剝落、跑到腦部,因此造成中風。
台北市警察之友會南港辦事處主任秦偉隆,為體恤南港分局員警平時不分晝夜地輪班,致力維護社會治安,24日邀請心臟內科醫師前往南港分局,為45歲以上員警貼置7天一次性的貼片,為員警進行心律不整追蹤篩檢,達到降低心房顫動發生機率,減少缺血性中風。
85歲的蕭姓阿嬤日前突然眼歪嘴斜、意識不清,家人將她送往衛福部彰化醫院急診,確定是腦內大動脈阻塞的缺血性中風,經進行動脈內取栓術(EVT)手術,不再眼歪嘴斜,語言功能也慢慢恢復,醫師呼籲如有中風症狀,快速送往有動脈內取栓術的醫院,不要捨近求遠,避免錯過黃金救援時間。
(作者為高明見/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腦血管疾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
61歲知名主持人曹啟泰日前透露,於大年夜時因輕微腦部短暫缺血而送醫,所幸救回一命。對此,醫師示警,暫時性腦缺血的緊急程度不亞於真正的腦部缺血性中風,並引述研究指出,其發作後的90天內,發生真正缺血性腦中風的機率約在10~15%,可說是發生較嚴重腦中風的先兆,不可不慎。
使用牙線不僅是潔牙,也有益於心血管健康。腎臟科醫師王介立指出,最新研究發現,每周至少使用1次牙線的人,其缺血性中風風險降低了22%,心源性栓塞性中風風險降低44%,心房顫動風險降低12%,「定期使用牙線可能是一種簡單且經濟的預防中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