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肝膽腸胃科的搜尋結果,共279筆
大腸癌是國人常見癌症,早期治療存活率高達9成。為降低弱勢民眾就醫障礙,大千綜合醫院推出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無痛麻醉大腸鏡優免方案」,並與苗栗縣衛生局合作,幫助低收入林姓男子完成檢查,順利確認腸道健康。
一名24歲女性患者來到診間,主訴平時有咳嗽、燒聲等困擾,原以為是呼吸道問題,經檢查後卻發現是胃食道逆流。患者長期三餐不定時、常熬夜、喜歡喝手搖飲與咖啡,久而久之出現喉嚨異物感、晨起乾咳,症狀甚至影響工作。醫師指出,胃食道逆流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許多人因症狀不明顯而忽略,直到檢查時才發現食道已出現病變。
台灣防治C肝已見成效,衛福部今年11月正式向世界衛生組織提出C肝消除認證申請,台灣將成為亞洲第一個達標國家。不過,醫界指出,台灣仍有約150至200萬名B型肝炎帶原者,且死亡率每10萬人達23.7,遠高於日本、新加坡,呼籲制定國家級B肝炎消除計畫。健保署署長陳亮妤宣布,將放寬健保用藥治療條件及給付,估計有2.6萬人受惠,最快明年1月上路,希望達成WHO的2030年全面消除病毒性肝炎目標。
台灣防治C肝已見成效,衛福部今年11月正式向世界衛生組織提出C肝消除認證申請,台灣將成為亞洲第一個達標國家。不過,醫界指出,台灣仍有約150至200萬名B型肝炎帶原者,且台灣死亡率達每十萬人23.7萬人仍遠高於日、新加坡,呼籲制定國家級B肝炎消除計畫。健保署署長陳亮妤宣布,將放寬健保用藥治療條件及給付,最快明年一月上路,希望最終達成WHO的2030年全面消除病毒性肝炎目標。
一場跨越百日的生命接力,在義大醫療團隊的專業與愛心守護下,寫下了動人的新生奇蹟。一名出生不久的男嬰,因罹患腸病毒重症導致多重併發症,病情一度危急。歷經敗血性休克、多重器官衰竭及腸胃道出血等重重關卡,在義大醫療跨科團隊日夜不懈的照護與搶救下,最終成功脫離險境、康復出院,重回父母的懷抱。
不用清潔劑就能擦掉污垢的科技海綿,是許多人愛用的清潔神器,但使用錯誤,小心致癌。醫師陳柏臣指出,科技海綿碰到高溫或油脂時,有毒物質如三聚氰胺會被溶解出來。而科技海綿若用來清潔蔬果或餐具,毒素可能就會進入體內,長期下來傷肝腎、甚至致癌,無毒教母譚敦慈也指出,清洗浴室可以用科技海綿,但「絕對不要進廚房」。
台大雲林分院出生的一名男嬰產檢無異常,出生後出現嚴重呼吸困難,確診「先天性橫膈膜疝氣」,發病率約為每2000至5000名之一,所幸號稱「稀缺中的稀缺」小兒外科醫師陳永信8月剛好到任,為出生3天的小嬰兒開刀,以縫線修補橫膈膜,術後2周順利出院,體重已從2700公克成長到4500公克,台大雲林分院今(15日)為小嬰兒慶生。
台灣脂肪肝的盛行率達33.3%,平均每3個人就有1人有脂肪肝,而脂肪肝成因除了飲食,還可能跟廚房油煙有關。醫師蕭敦仁分享研究指出,長期暴露在PM2.5的環境下,脂肪肝罹患風險會比未暴露者高出49%,而廚房油煙含有的有害物質,就包括PM2.5 (細懸浮微粒),日常可以透過烹調前先開啟抽油煙機、減少煎炸與爆炒烹調、定期清洗抽油煙機等方式來減少危害。
地瓜葉是麵攤常見的燙青菜,基隆長庚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錢政弘分享有兩位80多歲的阿嬤都罹患肝癌,後在接受追蹤期間,發現腫瘤都縮小,詢問其飲食習慣,發現都有多吃地瓜葉或飲用地瓜葉果菜汁,讓他直呼「一團謎團」,不過他特別提醒,千萬不能只依靠飲食來抗癌,一定要接受正規治療,且地瓜葉含鉀量高,其中一位阿嬤還吃出急性腎衰竭。
冰箱溫度不夠,可能導致食物悄悄腐敗,造成腸胃炎頻繁復發。醫師陳炳諴分享案例指出,一位女患者某次帶丈夫與孫子一起來看腸胃炎,沒吃隔夜餐也沒吃生食的他們,三個禮拜內卻求診四次,原因出在冰箱溫度不夠卻沒察覺,修理過後就沒再復發。
上腹痛不一定是胃在疼痛,還可能是其他器官引起。醫師呂佳容指出,當腹痛出現時,第一時間可確認疼痛的位置偏於哪邊,左上腹除了胃,也可能跟脾臟與左下肺有關;中間上腹則跟胃、食道、心臟、胰臟、肝臟等8種器官有關,有可能是胰臟腫瘤或心肌梗塞等問題,須提高警覺並看有無伴隨其他症狀,就醫檢查。
肝癌被稱為沉默殺手,B型肝炎是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醫師吳宗勤指出,自己一個月內就透過超音波,「抓到」了3位肝癌患者,都和肝炎有關,其中有人自知有B肝,卻未定期檢查,醫師提醒即使有在服用抗病毒藥物,仍需定期做超音波檢查,才能及早揪出病灶治療,特別是肝硬化患者。
胃癌每年奪走2000多條國人性命。國健署表示,研究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罹患胃癌的風險,為無感染者的6至10倍,而家庭成員相互傳染是重要傳染來源,醫師則指,包括家人間共用碗筷、共喝一碗湯、相互夾菜、幫小孩吹涼麵,甚至情侶放閃親親,都是可能傳染途徑。
腫瘤指標CA19-9稍微超標,該警覺嗎?醫師詹宜學指出,CA19-9出現異常,有時可能只是暫時或與良性疾病有關,但也可能是癌,他分享一位40歲女性健檢時發現CA19-9數值38,較正常值37以下超標1,3個月後還出現上升情形,病患堅持詳查,經多項儀器檢查後,最終確認是胰臟癌。
肝癌成因眾多,除了脂肪肝,B、C型肝炎及黃麴毒素也都是常見因素。醫師蕭敦仁分享,他的一位名醫老師本身有B肝,因平時抽血顯示肝發炎指數正常,便未定期做超音波檢查,結果等到腫瘤變大並破裂引發不適時,才驚覺罹患肝癌,追究原因,還跟吃下保存不當的花生有關。
味覺出現變化,也可能是肝癌的前兆。醫師錢政弘指出,一位71歲男性出現食慾不振的情形,吃甜食也都覺得苦,還出現皮膚癢的狀況,檢查後發現已是肝癌晚期,腫瘤有12公分大。錢政弘也提醒,肝癌會有腫瘤附屬症候群現象,出現一些非典型症狀都要留意。
現代人生活忙碌、飲食失衡,肝膽腸胃問題逐漸成為全民隱憂。從消化不良、腹脹腹痛,到脂肪肝、膽結石,甚至大腸息肉與幽門桿菌感染,無一不是門診常見的求診主訴。面對這些繁雜症狀,該如何分辨輕重緩急?何時該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健康聊天室》邀請蘆洲上禾聯合診所院長陳品錚院長為民眾解惑。許多民眾對「肝膽腸胃科」與「家醫科」的分工仍感模糊。陳品錚院長強調,肝膽腸胃科屬於內科專科之一,當健檢報告顯示肝指數異常、膽囊息肉、腸胃不適等問題時,就該來到肝膽腸胃科做深入檢查與診斷。
經濟部長郭智輝22日宣布因健康因素請辭,昨被民眾目擊現身台大醫院核醫部,疑似接受正子斷層造影(PET)檢查,郭智輝證實,健檢發現肝有異常,稍早則傳出疑似癌變。義大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王文倫表示,肝癌初期幾乎沒有症狀,多是經由健檢發現異狀,若是加做PET檢查,有可能為更進一步確認肝癌的可能性,或是欲釐清是原發性或是由他處轉移過來的腫瘤,以進一步評估治療計劃。
「醫師不僅是治療病體,更要陪伴病患走過心靈創傷。」三重宏仁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陳奕霖,原本就讀台大藥學系,卻嚮往臨床診療工作,毅然重考醫學系,立志成為能兼顧專業治療與人文關懷的醫師。
很多人愛用木頭、竹製筷子,夾食物比較不易滑落,不過,無毒教母譚敦慈表示,對岸有很多家庭全家得肝癌,因為他們慣用的竹筷子發霉,建議若是使用木頭或竹製筷子,使用完要一根一根順著紋路洗,不要整把搓洗,且應定期用熱水煮,再以烘乾機烘乾,若是出現黑點、長毛,就得丟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