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脾胃功能的搜尋結果,共28筆
秋風颯爽,大地染上一片金黃,這個季節不僅是豐收,更是身心沉澱、向內探索的絕佳季節。《黃帝內經》有云:「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應自然之道,將能量留給自己內藏不外耗,為身心健康打下基礎的智慧。馥蘭朵烏來特別為旅人打造一趟「秋日降燥」之旅,在全臺負離子最高的山區,找回內在的寧靜與平衡。
明(23日)4點35分將迎來「處暑」節氣,意味著此後秋意漸濃,陽氣開始減弱、陰氣增長。名門命理教育協會理事長、命理師楊登嵙提醒,生肖屬鼠、龍、蛇、猴的人,這段期間要注意健康,不宜參加刺激性或危險性的運動,以免樂極生悲。
有些人為了快速瘦身,選擇只吃肉、不碰澱粉的極端飲食方式,卻可能危害健康。中醫師余雅雯分享有一位40歲男子,用只吃肉、不吃澱粉的方式來減肥,體重雖然下降,卻也出現痛風、腎臟功能惡化的情況,身體狀況百出。
不少婦女將產後坐月子視為讓體質大翻新的機會。中醫師表示,坐月子是女性改變體質的重要契機,月子做的好,老的也比較慢,但不少婦女產後吃太多麻油雞、十全大補湯,導致惡露不淨、腹痛連連,甚至過敏大爆發。產後半個月內脾胃功能往往較差,一定要好好保護,除非產婦是氣血虛弱體質,否則不適合吃太溫補。
痔瘡令人苦不堪言又難以啟齒,中醫認為,痔瘡多因脾胃功能失調,氣血運行不暢,導致局部瘀血、濕熱下注。此外,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易造成局部血液淤滯,應適時站起活動,促進血液循環;經常散步、練習太極、八段錦,促進氣血循環,避免久坐久站,都是預防痔瘡的良方。
「小暑過,一日熱三分。」今天(7日)節氣來到小暑,此時氣溫高、多雨、溼度大、天氣悶熱,氣壓低,中醫師表示,小暑對應人體的「心」與「脾」,夏天陽氣旺盛,心火容易亢盛,加上溼氣重亦會影響脾胃功能,時常使人出現疲倦、食慾不振、煩躁等問題,因此養生重點在於清熱解暑、健脾祛溼、養心安神。
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比例達47.9%,約每2名成年人就有1人體重超標。中醫師表示,除了疾病與藥物因素,民眾若有代謝功能低下、氣血運行不暢、痰濕堆積等體質失調問題也可能導致肥胖,此時可藉由中藥調理、埋線治療、針灸減重等方法幫助改善體態。此外,如有減重需求者,平時宜按壓「內關穴」、「足三里穴」、耳穴的「胃點」、「饑點」、「內分泌點」,有助於控制食慾、保健腸胃。
本周六是端午節,粽子成為家戶端上桌的傳統美食,但粽子以糯米為主要原料,質地黏稠又富含澱粉,常搭配五花肉、鹹蛋黃或紅豆沙等餡料,使人體難以吸收,易導致脘腹脹滿、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問題。中醫師提醒,消化問題與脾胃功能有關,民眾吃粽子後若出現消化道不適,可透過按摩穴位、服用中藥茶飲幫助緩解相關症狀。
近期台灣新冠疫情有升溫趨勢,預計在6月底至7月初達到高峰。除了日常衛生和防疫措施不可鬆懈外,中醫師也傳授提升免疫、抗病毒秘訣,可自製防疫茶飲,清熱解毒、提升正氣,同時提供6個常用且安全的穴位,搭配按摩、艾灸或貼敷,有助緩解咳嗽、喉嚨癢、鼻塞、氣喘等呼吸道不適症狀。
今天(5日)是立夏,象徵夏季的開始,氣溫逐漸升高、日照時間延長,萬物進入旺盛生長的階段。中醫認為,立夏屬於陽氣漸盛的時期,容易出現心悸、失眠、口舌生瘡、疲倦乏力等症狀,應注重養心安神,調節情緒、保持心情愉快,以適應季節變化。
明天將迎來穀雨,這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意指「雨生百穀」,大地因降水滋養萬物,農作物開始蓬勃生長。氣候轉變迅速,加上春天「肝木旺」、初夏「心火漸升」,人體易出現肝氣鬱結、濕熱內生等情況,此時宜疏肝理氣,保持心情愉快。專家建議民眾早睡早起、曬太陽、活動筋骨,可多從事戶外活動,如散步、太極、瑜伽等,有助於氣血流通與情緒舒暢。
春末時期,許多人受潮溼天氣影響,會出現水腫、疲倦等症狀,女性則易有白帶困擾。18歲張姓女子多年來因分泌物異常量多,每日須頻繁更換護墊來維持私處清爽,相當困擾,日前至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求助,醫師許雅婷建議,調整飲食及生活習慣,2周後症狀明顯改善。
「近來求診患者暴增,尤其是新患者,大多在西醫長期治不好,所以來中醫調養,每周都猶如海浪般一波波湧來!」中醫師鄒瑋倫接受CTWANT記者採訪時說,「『風為百病之長』,因為風是流動的,春天尤其多風,清明節期氣溫、氣壓、濕度一日數變,所以特別容易生病。」臨床上不少是舊疾復發,例如五十肩又開始不適,她建議,以道家老子「一氣化三清」調養身體,光是正確呼吸,就能按摩五臟六腑,進而促進健康。
春雷一響迎驚蟄!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是「驚蟄」節氣,代表春回大地,氣候逐漸回暖,冷暖空氣交替,也是各種細菌病毒的活躍時節。醫師提醒,隨著氣候變化,容易出現脾胃不和、消化不良等,因此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油膩和辛辣食物,切勿暴飲暴食。
膚況不佳不只受環境影響,還可能與所吃食物有相關。對此,中醫皮膚科專科醫師艾莉絲指出,包括辛辣、油膩、過甜、生冷、酒精、高鹽等6種食物都會傷害肌膚。其中她提到,過量飲酒會加重肝臟負擔,而過量的鹽分則會損害腎臟功能,飲食上務必要注意。
今年3月5日就要迎來「驚蟄」,是24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動物昆蟲在入冬後就會蟄伏冬眠,直到這天大地轉暖、春雷乍響,萬物甦醒,「驚蟄」意味著上天以打雷的方式驚醒蟄伏冬眠中的動物。萬物甦醒的同時,也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之時,像是流感、水痘、帶狀皰疹、A型肝炎等,專家呼籲民眾,在這一節氣中,應該做好防疫。春天養肝前,要先透過飲食的調整,健脾強胃。
正值流感流行期,中醫師觀察,近日赴門診希望增強免疫力的民眾增加約10%。免疫力是身體的防禦系統,影響因素眾多,民眾接受現代醫學治療的同時,亦可輔以專業中醫師調理,5招養出好免疫力。
口臭是火氣大?一名男性長期受口臭困擾,嘗試多種方法仍反覆發作,中醫認為口臭主要涉及胃、脾、肝、肺等臟腑功能失調,治療方法包括藥物、食療、針灸等。患者在改變飲食習慣並配合湯藥與針灸治療後,口臭顯著減輕。
春節後迎開工,今年開工正逢二十四節氣之首「立春」,這一天是一年以及春天的開始,此時養生,可奠定一年的健康基礎,中醫師表示,春季是養肝的季節,此時就不要再大魚大肉外,可補充些酸性食物;也可透過穴位按摩提神醒腦。
豆漿是許多人心中的健康飲品。營養師高敏敏表示,喝豆漿具預防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以及幫助瘦身的潛在功效,值得於日常生活中多加利用。她並推薦豆漿6搭配,不僅好喝還更健康,其中像是加入薑黃,有助於抗發炎、促進消化;添加香蕉,能快速補充能量又甩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