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腸道菌叢的搜尋結果,共76筆
一名22歲女性罹潰瘍性結腸炎,飽受劇烈腹痛、腹瀉、血便困擾,使用多種藥物皆無效,被迫留職停薪,困在家中,生活陷入低谷。長庚醫院團隊起初懷疑合併「困難梭菌」感染,但檢驗均呈陰性,透過先進質譜儀技術,比對超過9000筆蛋白質圖譜,發現真正致病元凶是「無毒梭菌」,經抗生素治療,腸黏膜完全癒合、症狀不再復發,患者也順利重返職場。
便祕可能影響大腦認知功能,且國際研究指出,民眾便秘後若長期不當使用瀉藥,失智症風險比一般人高6成4。中醫師朱益智建議,民眾可適量攝取全穀類、進行瑜珈或核心運動,並避免高油脂食物,都有助於緩解腸胃不適。
近年來,科學界越來越重視腸道菌群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最新研究更指出,腸道菌可能與睡眠之間存在雙向關聯:腸道菌組成可能影響入睡難易,而睡眠不足會反過來破壞腸道菌叢的平衡。雖然這些研究結果仍處於初步階段,尚無法作為臨床診斷或治療依據,但已提供新的觀點:睡眠和腸道健康可能是相互交織的系統。
即使有規律運動,吃錯食物也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兇手之一。美國心臟科醫師布霍傑點名9種自己絕對不碰的食物,包括含糖早餐穀片、白麵包、能量飲、高鈉罐頭湯等,這些食物長期攝取恐讓血糖飆升、血管受損,甚至引爆慢性發炎與中風風險。
我國40至49歲大腸癌發生率、死亡率逐年上升,今年公費大腸癌篩檢年齡擴大到45至74歲,台大公衛學院研究指出,若從40歲開始篩檢,可降低發生率最高25%、死亡率最多39%,呼籲將大腸癌篩檢年齡提前至40歲,並依風險分級進行精準篩檢。
我國40至49歲大腸癌發生率、死亡率逐年上升,目前公費大腸癌篩檢年齡為45~74歲,台大公衛學院研究指出,若從40歲開始篩檢,可讓發生率下降21至25%、死亡率下降34至39%,呼籲將大腸癌篩檢年齡提前至40歲,並建議依風險分級採精準篩檢,避免偽陰、偽陽性問題和浪費醫療量能。
中秋烤肉已成為國人最愛的佳節活動,但享受美食的同時,也潛藏健康隱憂。營養師提醒,燒烤以紅肉、加工品、甲殼類海鮮為主,不僅容易造成腸胃不適,更可能提高大腸癌風險,建議民眾在大快朵頤後補充高營養密度的水果,協助消化並維持腸道健康。
西班牙人瑞布拉尼亞斯(Maria Branyas Morera)以117歲高齡逝世,生前曾對醫師表示希望自己的身體能被研究,幫助更多人延長健康壽命。在最新公布的研究中,科學家深入分析她的腸道菌群,布拉尼亞斯的腸道菌群不輸年輕人,顯示良好的腸道菌群與長壽的關係密不可分。醫師王姿允建議,若想長壽可以先把腸道菌變年輕,日常有10件事可以執行,包括定期吃發酵食品、補充益生菌、優先選擇植物來源的食物、保持腸道通暢等。
優格富含益生菌,有助維持腸道菌叢平衡,無糖版本被許多人認為是健康的食材,不過添加錯誤的配料,仍會影響血糖波動。營養師呂美寶實測添加「堅果與水果」以及「標榜高纖的穀物脆片」的兩種搭配法,血糖出現明顯差異,前者無明顯波動,升幅為8 mg/dL、後者升幅卻達41 mg/dL,相差5倍。
大陸有一名67歲的陳姓女士長期宅在家,從今年7月開始,每天至少喝3罐無糖可樂或無糖電解質飲料,在今年9月的時候確診糖尿病,並伴隨泌尿系統感染跟低血鉀症狀。對此,醫師示警,大量飲用「無糖飲料」其實暗藏健康風險。
隨著年紀漸長,不少人會發現自己「越來越沒力氣」,提不起重物或扭開瓶蓋時感覺吃力。其實不只是高齡族群會遇到,中壯年族群若缺乏運動、飲食不均衡,也可能出現肌肉量與力量不足的情況。
晚上睡不好,有時可能不是咖啡喝太多、壓力太大,或頻繁滑手機所致,而是「第二大腦」腸道在作怪。醫師黃郁純指出,許多研究都強調腸道健康,對睡眠品質有幫助,二者也可能是互惠互利的關係,日常可以靠多攝取發酵食品、增加膳食纖維等4方法來改善腸道菌群。
燕麥營養成分高,對腸道有益處。醫師黃郁純指出,在全穀物食物中,燕麥是她的首選,也是對腸道最佳的穀物,除了能支持有益的腸道細菌,還能預防或減輕痔瘡,研究也指出,燕麥中的燕麥生物鹼C,有助誘導大腸癌細胞衰老。
牛奶中蘊含多種珍貴蛋白質,其中最受關注的便是乳清蛋白與乳鐵蛋白。雖然同樣來自牛奶,卻在營養價值、應用方式與適用族群上大不相同。如何聰明選擇,成為消費者的共同關心。常令消費者在選購時產生疑惑。
新冠疫情後,許多人出現睡眠困擾與壓力增加,促使大眾對「天然助眠營養」需求快速成長。由於藥物治療存在依賴與副作用風險,愈來愈多人轉向尋求天然營養補充品。其中,神經傳導物質γ-氨基丁酸(GABA)逐漸成為功能性食品研發的重要焦點。
當孩子出現感冒、發燒等症狀至醫療院所就醫時,許多家長會擔心病情惡化,是否須主動要求醫師開立抗生素。苗栗縣政府衛生局呼籲民眾守護兒童用藥安全,使用抗生素四不一要,包括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隨便自己買抗生素吃、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隨便停藥以及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
近期熱帶低壓、颱風環流圍繞臺灣,中南部因接連豪大雨淹水,北部則是高溫濕熱,讓人食慾不振,也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稍有不慎,就可能病從口入。醫師提醒,應依個人需求選擇多吃蔬果、發酵食物或保健食品補充益生菌,有助維持消化道機能。
現代生活壓力大,人際關係疏離,憂鬱症成為全球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HO預估2030年,憂鬱症更將成為全球社會經濟負擔最重的疾病。為此,學界進行許多實驗計劃探索解決之道,近期研究更表明某些益生菌與含益生菌的克菲爾、泡菜等發酵食物,可透過改善腸道細菌叢,因應情緒變化。
大腸癌連續21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前3名,且近年來逐漸有年輕化趨勢。雖然資料顯示,缺乏運動、肥胖和食用過多加工肉品等是大腸癌的高危險因子,不過中醫師郭大維近日分享案例指出,一名長期找他針灸的男性體育老師熱愛運動、平常飲食也盡量少油少鹽,但他熱愛吃燒烤,雖然食用時都會小心去除燒焦處,但因為食用頻繁加上忽略家族病史,最終仍患上大腸癌,且確診時已經是第四期。
益生菌可改變細菌叢生態、促進新陳代謝、使排便順暢,協助健康維持,相關膳食補充劑受消費青睞,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其中,克菲爾益生菌市場規模更呈現指數級增長,已占整體益生菌膳食補充劑市場市場15%。只是面對琳琅滿目的腸道友善補充劑和功能性食品,消費者真的吃對益生菌嗎?為解決消費者的選擇困難,英國多所大學合作共同推出《益生菌選購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