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蕭捷健的搜尋結果,共172筆
身體老化不可逆,但美國哈佛大學團隊讓一群70多歲的長者住進「回到20年前」的時光屋,僅僅5天後,這些人的手部靈活度和聽力等方面都有明顯改善,由此證實一個人心態對老化速度有絕對影響力。民眾可從改變語言習慣、培養生活目標、擁抱新科技及訓練平衡做起,別讓年齡困住自己。
蔬果汁「綠拿鐵」是許多人喜愛的高營養密度飲品,但有人卻喝到關節痠痛,甚至身體慢性發炎、整個人越來越累,演員「雷神索爾」的弟弟連恩漢斯沃(Liam Hemsworth)也是苦主之一。減重醫師蕭捷健指出,綠拿鐵中的菠菜、杏仁、奇亞籽等食材含有大量草酸鹽,過量攝取可能使其堆積體內,引發腎結石、血管鈣化與腦霧。
有些人怕血糖飆升、會變胖,不敢喝紅豆湯。對此,減重醫師蕭捷健表示,紅豆是優質澱粉,升糖指數只有地瓜的一半,能補氣養血、穩定血糖與延長飽足感,尤其是紅豆皮含有花青素,這是一種強效的抗氧化劑,有助於抗發炎、抗老化與清除自由基,效果不會輸薑黃。
乳癌是國內婦女最好發的癌症。外科醫師陳榮堅分享有一位38歲女子罹患乳癌,但女子很少吃糕餅等碳水化合物,也無其他危險因子,詢問後發現,女子吃很多水果養生,「部分水果也含有很高的碳水化合物」,研究顯示愛吃碳水化合物的人,會提高67%罹患乳癌風險。
76歲女星潘迎紫在電視劇《一代女皇》飾演武則天形象深植觀眾心中,她最近受邀擔任第60屆金鐘獎頒獎嘉賓,更在螢幕前大秀結實的二頭肌,引發話題。醫師表示,肌肉是重要的血糖調節器官,肌肉量多的民眾,通常不易有脂肪肝或糖尿病前期。
為了減重,有些人會刻意空腹運動。不過,減重醫蕭捷健表示,研究發現,空腹運動半個小時,只能多燃燒3.3克脂肪,相當於少吃1顆堅果,反而在運動前吃含有咖啡因、蛋白質的食物,能提高燃脂效率,建議運動前可喝杯蛋白質奶昔+咖啡或是豆漿加蛋,不但不會妨礙燃脂,還能增加運動後的熱量消耗。
不少人以為低碳飲食能降低糖尿病風險,但吃法不對,反而增加風險。醫師蕭捷健分享研究指出,即使嚴格戒掉米飯、麵包等澱粉,但若吃下過量不好的動物性脂肪、缺乏纖維,就可能導致身體發炎,讓胰島素漸漸失靈,得到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44%。
切片番茄沾薑末與醬油,是許多南部人心中的經典美食,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來台時也曾說相當懷念薑汁番茄。醫師蕭捷健指出,這番茄與薑的組合並不是隨便亂配,而是好搭檔,番茄的茄紅素擅長掃除氧化壓力、薑的薑辣素則擅長調節發炎,兩種食材搭一起吃下肚,能「對外擋子彈、對內補基礎建設」,對心血管、皮膚、攝護腺、消化道、關節有潛在的保護作用。
看起來健康的食材不一定對人體健康友善,醫師蕭捷健指出,為了減重改變飲食習慣,卻發現沒有什麼變化,很多時候是吃的食物誤踩雷區,像是常被誤以為是豆製品的豆輪,其實都是麵粉和沙拉油;百頁豆腐雖是豆製品,但同樣一堆油;而火鍋店的冬粉常不是綠豆做的,而是由馬鈴薯澱粉製成,易造成血糖波動,可以透過煮熟時間來辨真偽。
台灣女性不抽菸,肺癌率卻高美國數倍,醫師蕭捷健指出,除了空氣污染,每天都在使用的炒菜油也可能是成因,當油溫超過發煙點,就可能產生致癌的丙烯醛,因此,依據烹調方式挑選不同發煙點的油相當重要,酪梨油、苦茶油屬高發煙點油品,是煎、炒、炸的首選,若選用低發煙點的油來高溫爆炒,會比吃炸物還傷身。
長期血脂偏高,會增加心肌梗塞、中風風險。減重醫師蕭捷健表示,一項研究發現,每天三餐前喝「高黏度亞麻籽可溶性纖維」飲品的人,7天後糞便脂肪排出量,較未飲用者,高出55%,總膽固醇與LDL(俗稱壞膽固醇)則分別下降12%與15%,凸顯了可溶性纖維有如脂肪警察,能幫助油脂押送出境。
減重是很多人的目標。減重醫師蕭捷健分享有一位女子認真執行168斷食,體重卻聞風不動,在他指導下,食物內容與熱量都不變,只是把進食時間提早,與生理時鐘對齊,10周後就成功減重8公斤,體脂也下降10%,而血糖還更平穩。
現代人的生活充滿塑膠製品。減重醫師蕭捷健表示,最新研究發現,住在塑膠微粒汙染嚴重的沿海地區居民,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18%,冠心病增加7%,中風風險增加9%,且塑膠微粒會讓脂肪吸收量增加達1.45倍,讓人更容易變胖與出現高血糖的問題。
台灣是手搖飲王國,財政部統計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台開設的手搖飲共1萬5996間店,營業額突破29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約12億元,產值驚人。
全台有200多萬名糖尿病患者。減重醫師蕭捷健表示,研究發現,發病4年以內的糖尿病患者,在胰島細胞還沒有被「油死」之前,只要能減重,清掉內臟脂肪,有機會讓胰臟功能恢復正常,逆轉糖尿病,其中並發現,減重超過15公斤的患者,高達86%成功逆轉糖尿病。
減重不一定要嚴格戒澱粉,醫師蕭捷健指出,一名女子體重長期卡關、血糖不穩,但透過「餐前先吃蛋白質」的飲食順序調整,半年就從86公斤降到62公斤,血糖也恢復穩定。他表示,餐前先補充蛋白質,能穩定血糖、後續進食不易囤積成脂肪,這正是該案例成功瘦身的關鍵。
很多人每天都會喝咖啡,減重醫師蕭捷健表示,一項大型研究發現,每天喝黑咖啡或拿鐵,可降低26%腎結石發生率,但如果喝的是加了可可粉的摩卡咖啡,或是杏仁奶拿鐵,因為可可粉與杏仁,含有較多的草酸,反而可能提高腎結石的風險。
地瓜富含富含膳食纖維與多種營養素,是健康的好食材,不過營養師徐慈家指出,不同的煮法,會讓地瓜的升糖指數有所差異,水煮地瓜的升糖速度最慢,烤地瓜則最高,清蒸則介於兩者之間,不管哪種烹調法,食用時都需注意份量。
很多人吃完飯就想睡,而且很快又會餓,但糖化血色素卻正常,對此,減重醫師蕭捷健表示,元凶可能不是高血糖,而是血糖震盪,血糖震盪會產生自由基,引發體內發炎、加速老化,還會累壞胰臟,若想改善建議採碳水循環飲食法,每周1、2天採低碳飲食,幫助身體消耗多餘的糖分。
很多人吃鳳梨前,會先削掉中間的鳳梨心。對此,減重醫師蕭捷健表示,鳳梨之有「超級水果」的美譽,關鍵就在於含有鳳梨酵素,果心是鳳梨酵素濃度最高的地方,食用有助於幫助消化、抗發炎、保護血管與調節免疫力,如果丟掉不吃,實在太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