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血壓高的搜尋結果,共377筆
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神經外科近日成功為一名高齡 100 歲的李姓男性患者完成「急性硬腦膜下出血」緊急手術,這名百歲翁在家中不慎跌倒後,出現意識改變、頭痛及肢體無力等症狀,家屬緊急送醫,經腦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左側顳頂葉有大量出血,並造成顱內結構中線偏移,情況相當危急,豐原醫院副院長張正一帶領跨科團隊,經過完整評估後,立即施行「開顱減壓合併血腫清除術」,並同步置入顱內壓監測器,以便術後即時監控顱內壓變化,手術過程順利,患者康復情況良好,已平安出院。
總統賴清德31日表示,政府今年啟動「健康台灣深耕計畫」,創立「癌症新藥基金」,也積極推動「均衡台灣」,讓民眾得到更完善的醫療與照護服務。未來盼藉由政府與民間力量結合,落實健康台灣願景,讓台灣邁向「健康平權」步伐更加穩健踏實。
賴清德總統今天接見醫療奉獻獎得主表示,政府相當重視「均衡臺灣」及「健康平權」,希望不管在臺灣哪一個角落,都能有機會得到妥適的醫療服務。健保制度已推行30年,對臺灣社會貢獻良多,但這段期間也有些問題需要解決,政府正積極進行健保制度改革,希望讓健保永續發展,提供民眾健康最好的保護。
男性沒有「晨勃」可能不只是性功能障礙警訊,義大醫院泌尿科兼任主治醫師黃維倫表示,偶爾沒有晨勃可能跟壓力大、睡眠品質差有關,但若持續幾周甚至更久,就可能是勃起功能障礙。研究指出,這類患者在未來2至5年內發生重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是正常男性的2倍。
總統賴清德29日出席《百大醫言堂》上線啟動典禮,肯定該平台有效提升全民健康知識,他並釋出醫療健保多項利多,包括5年489億投入「健康台灣深耕計畫」,加強「三高防治888計畫」、免費健檢今年升級年齡下修到30歲、新設「癌症新藥基金」投入規模100億元等,期許未來落實「健康台灣」核心目標,讓台灣成為健康長壽、幸福繁榮的福爾摩沙。
一名年逾60歲男子因打嗝不止,之後出現劇烈眩暈並導致步態不穩,經檢查確診為腦幹缺血,屬於腦血管疾病之一。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兼任主治醫師邱詡懷提醒,若打嗝合併眩暈、步態不穩、聲音沙啞或吞嚥困難,千萬不要只以為是胃食道逆流,可能是腦幹缺血的早期警訊。
賴清德總統今天出席《百大醫言堂》上線啟動典禮指出,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從今年再升級,將免費健檢年齡下修到30歲,到今年7月已有超過21萬國人受惠。今年創立「癌症新藥基金」,規模是100億元;癌症篩檢預算也從28億元提高到68億元。這些政策不僅要改善醫療現場環境,提升整體醫療品質,更要從「治療導向」轉為「健康導向」,讓每一分健保與長照資源,都能發揮最大的效果。
一名50多歲女性有高血壓問題,就醫時血壓狂飆、越量越高,回到家服用兩種藥物,常感到頭暈無力,重測血壓又偏低,認為自己是「白袍高血壓」而自行停藥,竟導致血壓失控。就醫檢查後,醫師判斷她平時就有高血壓,白袍高血壓又使得她就醫時血壓更高,調整藥物後,身體終於感覺較舒適。
新竹1名大學女畢業生,疑因找工作壓力大,加上長期熬夜看手機,某天早上突然單側耳朵聽不到、耳鳴、耳悶伴隨暈眩,就診後發現是「耳中風」。在做了耳內注射類固醇及口服類固醇治療後,轉介到胸腔暨重症科,安排高壓氧治療,經8次治療,目前狀況改善且重拾聽力。
一名50多歲女子在家測血壓發現數值偏高,就醫時竟飆至180mmHg,經診斷為「白袍高血壓」。醫師指出,一些在醫療院所血壓值偏高的人,約5分之1屬此類型,其中約3分之1會惡化成真高血壓,包括年長者、有家族史、有菸酒習慣者、飲食重口味者在內等族群,皆須留意。
內政部擬修正役男體位標準,未來BMI在15到45以內都要當兵,但熟知人事作業的現役士官幹部卻直言,過瘦或過胖的義務役增加,勢必讓軍中管理更困難,且國軍體適能及身體健康管理與考績、升遷、人事安排息息相關,若放寬體位標準,連帶國防部、軍醫局、鑑測單位等一連串規章都要大幅調整。
秋冬氣溫溜滑梯卻也讓心血管疾病風險逐漸攀升,中華民國心臟科醫學會與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攜手「感心連線」,發表《成人疫苗接種共識》。呼籲有三高、心血管病史、接受心臟病治療的民眾,應及早接種流感疫苗,以降低感染後引發心肌梗塞或中風等併發症的風險。
擁有百萬粉絲的大陸吃播網紅「沈陽山胖」近日宣布接受切胃手術,消息引發網路熱議。據悉,他體重一度高達350斤(約175公斤),因擔憂健康狀況惡化,決定透過醫療手段減重。他在18日在影片中透露,手術後僅3天體重便減少超過20斤,並設定減至150斤(約75公斤)為目標。
今年56歲的馮先生,來自多囊腎病史的家庭。55歲時,他開始需要腹膜透析,但由於雙側腎臟囊腫過大、囊液多達1萬毫升,腰圍甚至一度超過腿長,須進行腎臟移植,才能完成治療。太太一句「我來捐」,讓他重啟第二次生命。當血流接通、新腎恢復排尿的那一刻,馮先生的體重在3小時內減少約10公斤,腎功能也逐漸恢復穩定。
菇類富含多種營養素,對健康相當有益處。醫師楊智雯指出,菇類不只可以抗發炎、增強免疫力、預防失智,最重要的是能穩定血糖。她分享案例指出,一位35歲男子患有三高,數值極為不理想,一次就醫發現下肢動脈阻塞,差點截肢,於是建議男子要控制血糖,維護血管內皮健康,並推薦對方多吃菇類,男子除了飲食配合外,也按時服藥、運動,三個月後體重減去10公斤,糖化血色素也從8.5%降到6.0%。
大陸官方「科普中國微信公眾號」8日報導,10月8日是中國大陸高血壓日。大陸第三軍醫大學內科碩士蔣永源撰文指出,高血壓是全球心腦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在中國大陸負擔更持續攀升,每3個中國大陸成人,就有1個高血壓。而且有地區差異,整體而言,是西部患病率高於東部;中部、北部高於南部。
中秋節正是大啖烤肉、月餅的日子,苗栗縣政府衛生局營養師提醒要掌握「烤肉作戰原則」,歡慶佳節也能吃得健康又安心,挑選月餅有技巧「少量、細選、搭配好」最重要,烤肉則把握三原則「減醬、選材、蔬菜多」不可少。飯後散步30分鐘,有助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及穩定血糖,對健康益處多多。
不少人點手搖飲,都以為選無糖就健康、不發胖,但卻忽略「配料殺手」。醫師陳榮堅指出,一位體重不重、外觀不胖的30歲女性,體脂率卻高達40%,還有脂肪肝,原因就在愛喝的無糖飲常會添加珍珠、椰果,在降低飲用頻率、改非澱粉類的配料後一個月,體脂就降了5%,有了明顯改善。
一名65歲男性退休後原本開心享受生活,卻逐漸出現記憶力與學習障礙,經聯新國際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林衛邑診察,雖發現患者左側丘腦有血管栓塞,但其症狀隨時間日漸加重,腦血管疾病可能不是記憶力障礙主因。進一步透過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PET-CT)確診為阿茲海默症。他指出,此類病症初期常與老化混淆,若未及早辨識,恐延誤治療時機。
移民署南投專勤隊長邱國志昨(28日)攀登台中八仙山,卻在途中傳出猝死意外,54歲的邱國志生前熱愛運動,突傳噩耗,讓親友都難以置信,台大心臟內科教授王宗道表示,猝死最常見原因為惡性心律不整,運動雖有助保護心血管,但若合併有三高,單靠運動保護力是不夠的,還需用藥,提醒若有運動時體力變差、胸悶、透不過氣情況,要視為心血管狹窄的警訊,及早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