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中子星的搜寻结果,共13笔
中国天文学家团队发现宇宙中一对极为罕见的宇宙双星,该对双星由一颗每秒旋转近百次的毫秒脉衝星(Pulsar),与一颗遭部分剥离的氦星(helium star)所构成,两者以极为紧密的轨道互相环绕。这是人类首次观测到毫秒脉衝星与氦星伴星共存的天体系统,研究成果已于今年5月发表于《Science》期刊。
天文学家近期发现一对罕见的宇宙双星系统:一颗每秒旋转近百次的中子星(即毫秒脉衝星)与一颗遭到部分剥离的氦星紧密绕行。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指出,这对星体的形成过程犹如「一颗星吞下另一颗后又将它吐出来」,目前这项研究成果已经刊登在《科学》期刊(Science)上。
近日大陆清华大学联合义大利、澳大利亚、德国等多国天文学家,利用中国天眼FAST和南非MeerKAT阵列望远镜对银河系球状星团进行了高精度观测,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全的球状星团磁场梯度和电离气体上限的测量,绘制出更清晰的银河磁场图谱,为理解星团演化和银河系磁场提供了新的视角。
快速电波爆(Fast Radio Bursts,FRBs)是当今宇宙中最神秘的天文现象之一,分为反覆发生的「重复型」和仅爆发一次的「单发型」,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单发型为大宗,重复型为少数。国立中兴大学物理学系与清华大学共组的团队,首度提出颠覆传统的观点,证实超过半数的快速电波爆属于「重复型」,为天文界探究快速电波爆的起源提供新方向。
近期,「天关」卫星首批科学成果正式发布。据《中国科学报》报导,自2024年1月9日发射以来,它探测到多种类型的暂现天体,并捕捉到几例可能的新类型暂现源。其卓越的X射线探测能力得益于核心载荷——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WXT,中文名为万星瞳),也被称为「龙虾眼」。
大陆央视报导,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26日透露,位于贵州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自调试以来,发现的脉衝星数量突破一千颗,超过同一时期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脉衝星数量的总和,贡献了脉衝星领域多项重大成果,这对于理解脉衝星的形成和演化及检验前沿物理规律等具有重要意义。
大陆央视网报导,中国科学院牵头研制的太空科学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10月31日在轨交付,并正式命名为「天关」卫星。
中国于当地时间10月14日在义大利米兰举办的第75届国际太空大会(IAC)上,首次展示了从月球背面採集的岩石样本,并同时宣布了寻找宜居行星等多项野心勃勃的太空计画。由于俄罗斯未参加这次大会,中国的突出表现成为会场焦点,外界则视之为太空大国地位上升的明证。
宇宙中充斥着奇怪的无线电讯号,天文学家又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讯号,它每小时重复一次,在三种不同的状态之间循环。虽然他们已经排除「外星高智生命」这个选项,但这股电波还是无法用现有的物理学理论来解释。
大陆央视新闻用户端17日报导,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指出,截至目前,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已发现超过900颗新脉衝星,其中FAST优先和重大项目之一的银道面脉衝星巡天专案发现了650余颗脉衝星。900余颗脉衝星中至少包括120颗双星脉衝星、170颗毫秒脉衝星、80颗暗弱的偶发脉衝星,这些发现极大拓展了人类观察宇宙视野的极限。
中国大陆于9日下午发射「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升空,国防部因而向民眾发布国家级警报简讯,并在英文版简讯里把卫星写成「飞弹」(missile)。英媒10日就此报导,陆方回应发射卫星是年度例行安排,与台湾大选无关。哈佛大学天文物理学家受访时也表示:「台湾过度反应。」
国防部9日(二)下午针对大陆发射卫星飞越台湾南部上空,发布国家级警报引起民眾热议,而欧洲太空总署(ESA)则是发文祝贺中国科学院(CAS)本次发射任务顺利成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Einstein Probe)正式开始执行任务,将对太空展开调查,并搜寻来自神秘物体(如中子星和黑洞)的X射线暴(X-Ray Burst)。
宇宙充满了怪奇的天体,但受制于地球是我们人类认知的基础。因此,对我们而言可能看似难以理解的事情,在宇宙中可能是很普遍的,天文学家们选出了下列4种特别奇怪的天体,并准备开始研究其中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