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两岸衝突的搜寻结果,共231笔
美国总统川普定调「川习会」是G2歷史性会议,带来了永恒和平与成功;战争部长赫格塞斯呼应川普,除了要做到「以实力维护和平」,更彰显与中国的相互尊敬及正向关系。反观民进党拒绝改善两岸关系,坚持以实力对抗中共,没有避战选项,但採购F-16战机与潜舰国造等重大国防建军计画频出状况,错误战略与国防管理失控使台湾安全陷入空前险境。
赖清德总统日前在接待「美以公共事务委员会」(AIPAC)晚宴上高呼:「台湾要以大卫对抗巨人歌利亚的精神抵抗威权主义的胁迫」。这句话听起来热血昂扬,却不是一段无伤大雅的场面话,而是一种错位的歷史想像。那不仅危险,也缺乏智慧。
根据《美丽岛电子报》10月国政民调显示,总统赖清德满意度40.1%、不满意度53.3%;满意度提升4.6个百分点、不满意度下降3.7个百分点,同时民进党的好感度也回升至38.6%,略高于国民党的35.7%与民眾党的32.6%。对此,前扁办主任陈淞山29日就表示,这主要是因为民进党近月未犯重大错误,内部纷争趋缓,而国民党陷入党主席选举争议,民眾党则因卷入昌狗仔风波,导致民调出现此消彼长的变化。
《时代》杂志和《新闻周刊》近日接连发表与台湾相关的报导。前者刊登文章称赖清德总统是鲁莽的领导人;后者则特别撰文介绍台湾的少子化危机。这两篇文章看似无关,实则共同揭露同一个现实,即台湾正同时面临外部战略压力与内部结构崩坏的双重危机。
郑丽文当选国民党主席,台湾民意基金会董事长游盈隆提到,有一位他尊敬的民主前辈高人跟他说,别看郑丽文这样,很可能是「女版韩国瑜」。媒体人王浅秋看好郑丽文论述清晰,富战斗力,她的两岸论述让民进党害怕,且她的流量若能吸引更多人加入国民党,这会是国民党的希望。
国民党的党主席选举进入最后一周的激烈对战,各界无不对几位候选人的政策方向、政党竞争、蓝白合作及国民党的未来发展等议题感到兴趣。其中,新任党主席的两岸论述更是国内外评论焦点,咸认这项政策不仅是朝野泾渭分明的治国路线分水岭,更是2028总统大选的胜败关键,因此备受关注。
美国《外交家》杂志的一篇投书指出,美国总统川普对台政策正在成型,美方正制定一项「不对美国人要求过高」的军事战略。文中提到,美国政府正在成型的台湾战略,似乎有2大支柱,分别是「对直接防卫台湾的克制」,以及「建立责任分担的同盟体系」。
当今世界的动盪不安,引发人们美国霸权是否衰落以及美国大战略是否陷入困境的关注。而川普政府在解决世界重大问题上,处处「高调」亮相,以显示美国不会放弃对世界霸权战略的坚持。与此同时,川普一方面摆出加强印太战略以遏制中国的姿态,一方面又高调释放他希望访华的信号。暗示他领导下的美国,「战略信心满满」。也有西方学术界以及媒体报导,川普政府的战略重点,就是推行印太战略,遏制中国(见华盛顿举办的「乌克兰危机后,美国外交与国防政策」国际研讨会,「美国在亚洲方向亮出信号」的报导)。中国的反应,包括对川普访华,姿态是冷静,低调。
「台湾外国记者会」邀请国民党主席候选人郑丽文出席「重返执政?国民党主席选举为何重要?」座谈会;郑丽文在对外关系、对美关系与两岸关系层面,主张台湾必须坚守三大原则:不做麻烦制造者;不做美中关系的牺牲者;更积极的,我们成为和平缔造者;此外,她不支持国防支出达GDP 5%。
大陆举行九三阅兵以后,美国在台协会(AIT)却突然抛出北京刻意曲解二战时期国际文件的大动作,指称《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及《旧金山和约》从未决定台湾的最终政治地位,这项「台湾地位未定论」的说法,美国国务院还给予肯定。那么,美国葫芦里到底在卖什么药,实在无法让人乐观看待。
AIT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让独派大嗨。在美中贸易谈判之际,美方选在此时抛出的对台政策,无疑的只是政治上的战略和筹码。无论如何,美方「一中政策」并未有改变迹象,台湾与其纠结于歷史诠释,不如务实地研拟台美关系因应对策,以及如何拓展对外关系。
民进党自党外时期到建党,台独是主流,尤其建党夺权之后。在党外时代,以民主改革为主要诉求而加入者,建党之后,因反对或不支持台独,纷纷退出。今天台独就是民进党,民进党就是台独,民进党也不会否认。
现任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日前宣布,为呼应党员要求,愿意力挺民间声望极高的台中市长卢秀燕竞选下任主席,带领全党迈向重返执政之路。由于朱主席并未将话说满,尚留登记参选的一席空间,也引起各方不同解读与讨论。
AIT在脸书连发两文,揭露处长谷立言20日先与国防部长顾立雄会面,25日再与国民党立委会面,讨论台美防卫合作。
一个主张和平统一的中国大陆,一个主张不统甚至求独的台湾,两岸政策如鸡同鸭讲,不会有交集。但大家仍一厢情愿地大谈特谈、大提特提。两岸政策,若仅是自我利己解释、对内交代,没有共识,有何意义?
7月26日号称「由民团发动、民进党全力支持」的大罢免终于结束了,令人意外的被罢的24位蓝委居然全数顺利过关,没有一位被罢免成功,「大罢免大失败」成真,这可视为对赖清德的一次不信任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