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寻结果

以下是含有反华情绪的搜寻结果,共10

  • 德央行行长喊对华贸易要「更具攻击性」:陆更需要欧洲

    德央行行长喊对华贸易要「更具攻击性」:陆更需要欧洲

    据观察者网报导,谈到国际贸易这一问题,往往应当从互利共赢的合作角度来看,可在一些西方人士,却一直用零和博弈的思维思考这一问题。据路透当地时间10月18日报导,德国中央银行行长、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成员约阿希姆·纳格尔(Joachim Nagel)当天宣称,在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中,欧洲需要「採取更具攻击性的方式」,以保护自身及其企业的利益。

  • 「AI竞赛恐输中国!」 OpenAI再呼吁:美国政府得砸钱

    「AI竞赛恐输中国!」 OpenAI再呼吁:美国政府得砸钱

    据观察者网引述美国《华盛顿邮报》报导,当地时间11月13日,OpenAI提出了一项提案,呼吁美国政府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资金和资源注入」来支持人工智能(AI)行业。这一倡议是在川普胜选之后提出,预示着川普政府将会面临一场来自AI行业的游说和政策之争。

  • 中评智库》大国博弈与高超音速武器(金晨祎)

    中评智库》大国博弈与高超音速武器(金晨祎)

    纵观歷史,新兴技术曾多次改变国际关系的进程,也因此成为大国博弈的必争之地。在近年涌现的一批新兴技术中,高超音速武器(hypersonic weapon)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从世界主要国家对高超音速武器高涨的研发热情,到战略学界对其变革潜力的激烈辩论,一股「高超音速武器热」席卷而来。本文拟介绍高超音速武器的发展现状,并结合新兴技术影响国际关系的歷史经验和大国战略博弈激化的现实背景,分析当前「高超音速武器热」背后的驱动因素及其带来的现实挑战。

  • 中评智库》菲马可仕南海政策的域外因素(陈本铿)

    中评智库》菲马可仕南海政策的域外因素(陈本铿)

    2022年6月,马可仕上台后,菲律宾在南海问题对华态度转趋强硬,升级与美国的战略安全关系,不断挑战中国南海主权和权益。 南海仲裁案裁决的负面效应,正从国际舆论和法律制度层面,向南海立场争议、海洋侵权行动甚至引发军事衝突等层面延伸。 2024年6月17日,中菲两国在南海仁爱礁附近发生衝突,给中菲关系发展蒙上重大阴影分析马可仕上台后菲律宾南海政策演变以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对中国政府维护南海主权和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 陆驻纽约总领事离职被指涉孙雯案 反华成美政坛政治正确

    陆驻纽约总领事离职被指涉孙雯案 反华成美政坛政治正确

    美国纽约州州长凯西·霍楚尔(Kathy Hochul)的前副幕僚长孙雯(Linda Sun)被美国司法部指控充当北京在美代理人后,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黄屏突然离任返国,引发外界怀疑是否遭到美方驱逐的猜测,对此美国国务院已予以否认。美媒分析称,现在中美关系不佳,是因为美国反华情绪造成,恐怕相当长时间内不易改变。

  • 担心台海衝突等顾虑 美国多州养老基金从陆撤资

    担心台海衝突等顾虑 美国多州养老基金从陆撤资

    据法国广播电台援引「政客新闻网」报导称,美国越来越多的州正在强制公职人员养老基金从中国撤资,退出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为随着美中关系恶化,担心一旦印太地区爆发衝突,美国资产可能被冻结。印第安纳州、佛罗里达州、密苏里州、奥克拉荷马州和堪萨斯州等五个州在过去一年中已指示州基金管理机构开始撤资进程。更多的州正在考虑这样做。

  • BBC:陆「产能过剩」是否为真? 欧美为何如此关注?

    BBC:陆「产能过剩」是否为真? 欧美为何如此关注?

    今年4月,「产能过剩」突然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热词。BBC中文网报导,如果真的存在「产能过剩」为何又事关欧美?这场贸易争端是否会延烧到政治领域?

  • 海外看世界》建构美日菲战略三角 完成结构性对华安全封堵(苏浩)

    海外看世界》建构美日菲战略三角 完成结构性对华安全封堵(苏浩)

    近来菲律宾在南海争议岛礁主动挑起对抗和摩擦,南海态势已发生结构性变化,对中国周边安全造成的挑战日益紧迫。美国印太战略的对华压制的着力点正从台海转向南海,试图将中菲南海争议岛礁作为挑起衝突的燃爆点。中国近年来对美国在南海步步紧逼行为,应对克制而谨慎,难以阻止美国刻意推动的菲律宾的冒险行动。

  • 韩在陆留学生人数锐减 美媒:新冠封城、反华情绪、中国经济疲软

    韩在陆留学生人数锐减 美媒:新冠封城、反华情绪、中国经济疲软

    据韩国教育部的统计数据,从2017年到2023年(均以4月1日为准)的6年时间里,在中国大学攻读学位和研修语言的韩国留学生人数大减78.3%,所占比例也从30.5%跌至12.9%。美国之音分析,关键在新冠封城、反华情绪、中国经济疲软等因素。

回到页首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