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吴伟仁的搜寻结果,共09笔
据观察者网报导,「科学家发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太空生命保障系统研发中存在关键差距,这可能会阻碍美国在长期载人空间探索和居住方面与中国竞争,中国则遥遥领先」。香港《南华早报》9月14日报导指出,一个由包括NASA研究人员在内的科学家团队发现,在中俄已计划联手建立月球科研基地之际,美国在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研究上的投入有限,正在削弱其在太空领域的竞争力。该团队称,过去的研究和政策决定——例如削减经费和项目,造成了NASA当前在空间居住能力上存在「关键差距」(Critical gaps)。
国际深空探测学会成立大会7日在安徽合肥举行,这也是大陆首个深空探测领域国际科技组织。根据说明,国际深空探测学会是由深空探测实验室、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太工程中心、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及法国行星探测地平线2061等5家单位联合倡议,汇聚20位大陆院士与31名国外科学家共同发起申请,歷经两年多筹备,于今年4月经大陆国务院批准,成为在民政部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国际科技组织。
据观察者网报导,4月24日,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上,中国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在此次获准借用月球样品的来自6个国家的7家机构中,包括了两所接受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资助的美国高校——美国布朗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
中国大陆航空航天部的一名高级官员介绍,大陆与俄罗斯正在进行「国际月球研究站」(ILRS)计画,其中,大陆正考虑在月球上建造一座核反应炉,以支持长期居住所需的能源。
美国太空总署(NASA)于近期提出警示,一颗名为「2024 YR4」的小行星有2.1%的机率在2032年与地球发生碰撞。儘管此威胁机率微乎其微,但若撞击事件不幸发生,可能衝击的区域包含括东太平洋、南美洲北部、大西洋、非洲、阿拉伯海和南亚。中国的天文学家也表示,中国已正式启动「小行星防御系统」。
先前发现的2024 YR4小行星直径约40至90公尺,欧洲太空总署(ESA)上周五(7日)更新评估,将2024 YR4列为最高风险小行星,这颗小行星直径约40至90公尺,撞击地球机率超过2%。有网友眼尖发现中国大陆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重大专项工程中心公告中,正在招募3名「行星防御岗」硕士级以上防御专员,引发媒体及网友关注,根据天文学家的模拟, 2024 YR4潜在撞击路径上有3个人口稠密的城市,分别是哥伦比亚波哥大、印度孟买、以及奈及利亚拉哥斯。
据大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导,过去一年,鹊桥二号绕月搭桥,助力嫦娥六号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採样返回。随着嫦娥六号任务的圆满完成,按照计划,大陆将在2026年发射嫦娥七号月球探测器,前往月球南极寻找水冰。为什么要去月球南极寻找水冰?目前任务进展情况如何?本次任务又有哪些难点看点?
一颗以古埃及黑暗与混乱之神阿波菲斯(Apophis)命名的小行星「死神星」(99942 Apophis)直径约为335公尺,虽然不会直接撞击地球,但许多份研究显示,当这颗小行星在2029年4月近距离掠过地球时,地球引力可能会使其发生小行星震(asteroid-quake)促使表面剥落。
澎湃新闻25日报导,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24日下午在中国航太大会主论坛上表示,目前纵观世界各国进展,中国大陆有望成为第一个从火星採样返回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