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国土生态绿网的搜寻结果,共35笔
位于宜兰县冬山乡的松树门涌泉与柯林第2涌泉池,近期在林业及自然保育署宜兰分署、冬山乡公所及农田水利署宜兰管理处合作下,完成水域栖地营造示范,成果良好,不仅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也为濒危植物復育开启契机。宜兰分署表示,未来将持续以「国土生态绿网」为整合架构,守护珍稀植物与自然栖地。
针对政府规画于台南沙崙农场推动「生态科学园区」及「沙崙健康园区」,开发总面积超过600 公顷,占据约950公顷的沙崙农场面积近三分之二,中华民国野鸟学会、台南市野鸟学会及高雄市野鸟学会在此提出严正关切。并非反对发展,但坚决反对一个在程序、逻辑与事实基础上皆充满矛盾的开发案,将一个名为「生态」的园区,选址于公认的生态热点上,是本案最大的谬误,要求政府必须正视此争议,并进行通盘检讨。
身为自然保育的政府单位,我始终期待能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过去社会常以为这是政府或研究单位的责任,但这个认知必须彻底翻转。气候变迁的风险,正是自然生态系与生物多样性破坏加剧的结果,两者交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如果不及早因应,后果将更为严重。因此,如何以政策工具引导保育落实,如何透过更多人的参与,尤其唤醒企业与消费者的意识,是当务之急。
巴氏银鮈因栖地丧失、工程扰动及极端气候等压力,仅存于乌溪中下游及其支流猫罗溪流域,成为濒临绝种保育类野生动物,林业保育署南投分署在乌溪设置3处庇护所,接续将德安启智教养院生态池作为猫罗溪域外庇护所,19日启用,透过院生照养鱼只,首度将生态保育结合身心復健,成保育行动新典范。
巴氏银鮈因栖地丧失、工程扰动及极端气候等压力,仅存于乌溪及其支流猫罗溪流域,成为濒临绝种保育类野生动物,林业保育署南投分署将德安启智教养院生态池作为猫罗溪域外庇护所,透过院生照养鱼只,首度将生态保育结合身心復健,成保育行动新典范。
林业及自然保育署台中分署森林护管员甄试6月14日、15日的术科及学科测验后,榜单今天公布共录取6人,录取率为18%,榜首是歷年录取者最年轻仅21岁,是中兴大学应届毕业生,守护山林生力军将于7月21日正式加入森林护卫队行列。
有「凌波仙子」美称的水雉,经过30多年保育,族群数至去年冬天已破3000只,考量到水雉的栖地因菱角农老化及改作面积减少,再加上气候、农业变迁等多重因素,恐衝击多年保育成果,农业部林业及自然保育署嘉义分署向农田水利署认养嘉义县水上乡九芎埤,并号召志工、保育团体在九芎埤水域种下近2万株印度莕菜、菱角,为保育类野生动物打造友善栖地。
有「凌波仙子」美称的水雉,被农业部公告为珍贵稀有保育类野生动物,经过30多年保育,台湾本岛水雉族群数量从不到50只,到去年冬季已突破3000只,但在菱角农老化、改作,栖地面积逐渐萎缩,又有气候及农业变迁等多重影响下,担心好不容易復育的成果受到衝击,农业部林业及自然保育署嘉义分署向农田水利署认养嘉义县水上乡九芎埤,号召志工、保育团体,在九芎埤种下近2万株印度莕菜及菱角,期盼透过栖地营造,让水雉在友善环境中生活、养育下一代。
云林县口湖乡成龙溼地生态丰富,已列为国家重要溼地,但近年积水渐多,造成鸟类栖息地减少,经农业部林保署南投分署水位调控试验,成功创造兼顾排水需求与水鸟栖息的双赢环境,分署22日分享成果,强调此次调控成功的经验,对于未来国土生态绿网推动有很大帮助。
云林县口湖乡成龙溼地生态丰富,已列为国家重要溼地,但近年来积水渐多,造成鸟类栖息地减少,经农业部林保署南投分署进行水位调控试验,成功创造兼顾排水需求与水鸟栖息的双赢环境,分署22日与大家分享成果,强调此次调控成功的经验,对于未来国土生态绿网的推动有很大的帮助。
为响应5月22日世界生物多样性日与6月5日世界环境日,裕隆汽车于5月14日与卓兰镇公所、臺湾山林復育协会、林保署新竹分署、水利署等单位,在大安溪生态公园举办「卓兰天然植群復育」植树活动,由总经理率领近百位员工、供应商与客户,种下2,000株臺湾原生树种,实践SDGs目标,营造友善栖地、守护生物多样性。
农业部生物多样性研究所为拯救生存受威胁的野生植物,在野地进行野生植物救援后,将不能立即安置于原生地的个体收容于该所不同海拔的研究中心,以待再「野放」回原生地,透过野生植物救援及收容机制,让野外受胁物种暂时躲避灭绝的命运,并希望这些收容个体繁殖保存其遗传多样性,让这些物种持续在当地生存繁衍;这也是我国保育单位由被动的种原收集,转为进行主动救援及復育等积极行动的开端。
花莲县光復乡大农大富平地森林园区是全台最早、最大也是最容易到达的赏萤地点,赏萤活动至今迈入第10年,16日开幕宣布即日起至4月6日推出「萤漫平森—赏萤趣」,游客可安排住宿,白天搭乘森林小火车游园,晚上则在园区赏萤、看星星。
花莲光復大农大富平地森林园区是全台最早、最大、最容易到达的赏萤地,赏萤活动迈入第10年,今年「萤漫平森-赏萤趣」即日起至4月6日举办,这2天开幕现场有市集活动,游客可安排住宿,白天搭乘森林小火车游园,晚上赏萤、看星星。
草鸮是濒临绝种保育类动物,全台约仅剩500只,连续3年都有草鸮到新化畜试所草原筑巢育雏,林业及自然保育署嘉义分署透过监测,观察当地草鸮宝宝已于3月中旬成功离巢,这也是畜试所「草鸮幼儿园」第3届毕业生。
为倡导植树营造生态绿网,农业部林业保育署与国立联合大学携手在3月12日植树节,在联大八甲校区举办「织一片生态绿网」中央联合植树活动,农业部长陈骏季、苗栗县副县长邱俐俐及联大校长侯帝光等共同栽下青刚栎、槲栎、栓皮栎、毽子栎、豆梨、大头茶、厚叶石斑木等6种台湾原生树种,宣示打造石虎生态廊道,串联国土生态绿网。
为推动国土生态保育绿色网络建置计画,林业及自然保育署台东分署与经济部水利署第八河川分署合作在卑南溪口造林復育,首度拍摄到蓝腹鷴、麝香猫及台湾野山羊等分布于浅山的保育类野生动物,为台东区域绿网推动成果留下新纪录。
原为浅山野生动物的保育类蓝腹鷴、麝香猫、及台湾特有的台湾野山羊近期现踪台东卑南溪口,林业保育署台东分署表示这是首次发现,相当惊喜,显示生态造林有助形成动物友善通道,也为台东区域绿网推动成果留下新纪录。
林业及自然保育署新竹分署日前认养农田水利署桃园管理处辖内一处埤塘,携手荒野保护协会桃园分会合作復育稀有水生植物「桃园石龙尾」,让埤塘兼具灌溉滤水及保育功能,公私合作跨单位强化国土生态绿网效益。
宜兰县罗东林场即日起举办「国土生态绿网展」,为一场以生态保育为核心的展览,除了静态展示,还提供互动学习机会;参观者可领取专属学习单并答对问题,即可参加摸彩,林业及自然保育署宜兰分署特别在新春期间,1月27日至2月2日中奖名额从60名增加至200名,还可抽限量蛇年专属磁铁及友善农品羽丰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