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地面进攻的搜寻结果,共38笔
以色列军方宣布在加萨发动大规模地面攻势后,开辟了一条「临时」疏散路线,供居民沿萨拉赫丁街(Salah al-Din street)逃离,但这条路线只开放48小时。
以哈战争即将届满2年,以色列近日加强空袭加萨走廊最大城市加萨市,昨(15)日炸毁当地最高楼,画面显示一幢20层大厦在6秒内夷为平地。另外,据悉以军昨日已展开地面进攻,准备占领加萨市。
中共中央军委旗下 《解放军报 》主办「中国军网」10日报导,舱盖上锁,停机坪上的滚滚热浪被隔绝在座舱之外。战机启动,伴着低沉怒吼,发动机转速不断上升……北国某机场,空军航空兵某旅一场融合多个课目的长航时飞行训练拉开战幕。
华盛顿智库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3日发布一份名为《重新思考威胁:为什么中国大陆不太可能攻打台湾》的报告,指出主要原因,并主张华府若能淡化对台湾的强硬言辞,减少以「中国大陆即将攻台」为前提的国防投资,将更符合美国利益。
新华社24日报导,中国大陆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美东时间23日在落实「两国方案」高级别会议筹备会上发言,强调实现迦萨停火、拯救生命仍是当务之急。
以色列国防部长卡兹16日宣布,以军将「无限期」续驻加萨、黎巴嫩、叙利亚的「安全区」,藉此施压哈玛斯尽快释放人质。然而此一发展可能导致以哈双方矛盾激化,使加萨和平前景更加遥遥无期。
在延迟近3个小时后,以色列总理尼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办公室19日发声明说,当局已收到待释放人质名单,与哈玛斯达成的迦萨停火协议于当地时间19日早上11时15分(台湾时间下午5时15分)生效。停火协议生效代表歷时15个月的血腥战事告一段落,迦萨居民开始返家,以色列和哈玛斯从19日开始首批人质和囚犯的释放。
伊朗本月稍早对以色列发动大规模飞弹袭击,但据知情者透露,如今德黑兰极度紧张,并一直在与中东国家进行紧急外交努力,以权衡它们能否减少以国的报復规模。要是外交折衝失败,德黑兰也希望,它们能帮忙保卫伊朗。
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联黎部队,UNIFIL)当地时间10日发布声明称,当天上午以色列国防军坦克向纳库拉(Naqoura)联黎部队总部一座瞭望塔开火,造成两名印尼籍维和人员受伤。声明指控,自以军1日地面进攻黎巴嫩以来,该总部和附近阵地一再遭到袭击。对此,中方表示严重关切和强烈谴责。
香港英文媒体《南华早报》3日引述消息人士透露,在乌克兰和中东衝突可能出现转折点的背景下,德国外长贝尔伯克(Annalena Baerbock)将在「未来几天」访问中国。若成行,这将是贝尔伯克时隔1年半再度访华。
针对以色列对黎巴嫩发动地面进攻行动、伊朗向以色列发射近200枚飞弹,联合国安理会于2日就中东局势召开紧急会议。以色列和伊朗代表在会上相互威胁,以色列威胁将採取报復行动,伊朗也强调如果受到攻击,将进行报復。
以色列近日持续空袭黎巴嫩真主党、歼灭领袖纳斯拉勒及多名高层,并地面进攻黎巴嫩,伊朗于当地时间1日晚间朝以色列发射约180枚弹道飞弹。以色列驻台代表游玛雅( Maya Yaron)今日表示,包含真主党、哈玛斯等都只是伊朗的恐怖代理人,只要伊朗在这个轴心中强大,没有任何人是安全的,呼吁全世界的国家联手孤立伊朗,也放话在面对伊朗的直接侵略时,必将强烈回应。
中东局势升级,以色列持续空袭黎巴嫩真主党,并地面进攻黎巴嫩,作为反击,伊朗于当地时间1日晚间朝以色列发射约200枚弹道飞弹,以色列的最大盟友美国也出手,协助以色列的防御拦截飞弹行动,击落来自伊朗的飞弹。
以色列近日持续空袭黎巴嫩真主党(Hezbollah)、歼灭领袖纳斯拉勒及多名高层,并地面进攻黎巴嫩,伊朗于当地时间1日晚间朝以色列发射约180枚弹道飞弹,以色列表示,在美国协助下已拦截多数飞弹,不过这波飞弹攻击至少仍造成1人死亡、多人受伤,以色列痛批伊朗铸下大错,誓言报復,要伊朗付出代价。
路透社即时新闻报导,以色列地面部队展开进攻,黎巴嫩南部爆炸声四起。
以色列狂炸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南郊之际,以色列军方今(1)日凌晨宣布,已对黎巴嫩南部边境的真主党(Hezbollah)目标展开「有限度、局部及有针对性的打击」,以军称,这些目标位在靠近边境的村庄,对以色列北部的社区构成立即威胁。真主党昨(30)日称,已准备好应对以色列的地面入侵。
不畏全球不断升高的停火声浪,也无视其最重要的盟友美国的劝阻,以色列周四仍悍然拒绝停止打击真主党,并再度对黎巴嫩境内发动空袭,使中东爆发全面战争的风险持续升高。
美国国务院高层强调,美国不支持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在边境爆发的衝突进一步升级,华盛顿将与盟友及合作伙伴讨论如何防止这场军事衝突扩大的具体想法。
中东紧张局势持续升高,以色列军方周一对黎巴嫩真主党的阵地再度发动大规模袭击,并放话为了达成战争目标,以军不排除展开「地面进攻」的可能性。
随着示威抗议在美国校园的蔓延,全球媒体都在聚焦事态的发展。 报导的同时,有的人开始揣测随着抗议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会不会又是一次类似60年代反越战抗议那样的能深远影响美国政策并改变大选结果的重要社会事件? 事实上,此次事件不仅不太可能影响实际的政策以及今年的美国大选,它和60年代的抗议也有本质上的区别,当前不同的校园内状况也很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