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寻结果

以下是含有天下文化的搜寻结果,共72

  • 世界先进的挑战

    世界先进的挑战

     世界先进公司在成立第一年即获利二百亿元,政府所拥有世界先进的股票市值也一度高达二、三百亿元。未久,却因国际DRAM产量过剩,大厂纷纷削价求生,紧接着连续三年亏损,世界先进公司因而逐步转型为特殊积体电路之晶圆代工厂(二○○四年正式结束DRAM巿场,成为百分之百的晶圆代工制造服务公司)。

  • 三星劝阻台湾发展记忆体

    三星劝阻台湾发展记忆体

     全球DRAM缺货,为了电脑产业发展,再次挑战!全球动态随机存取记忆体(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 DRAM)在一九八六年之后,连续几十个月缺货!当时台湾的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 PC)产业产值几乎每年倍增;DRAM是个人电脑必备的元件,台湾业者却只能任凭市场价格飞涨。当时,许多业者想进入这个高市场需求的产品,但是,进入DRAM的投资门槛却相当高。

  • 联手产业界一起攻坚

    联手产业界一起攻坚

     要做记忆体,就要发展次微米技术,当时台湾的半导体公司已有许多家:台积电、联电、华邦,及施振荣投资的德碁;刚开始大家希望用参与的方式,也有声音反对工研院再衍生新公司。史钦泰说:我们就建议仿美国的SEMATECH(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半导体制造技术联盟),做联合研究中心。SEMATECH是在美国雷根政府时期,因为看到日本的竞争力很厉害,一九八四年由国家支持的民间联合研究机构,五○%经费由政府支持,IBM、英特尔、ATT几个大企业都参与。SEMATECH第一任董事长即是英特尔的创办人之一,也有一任是比尔.斯宾塞(Bill Spencer),他后来做了我国行政院的科技顾问。所以我们想仿效这个模式,由企业合资、政府各出一半。

  • 意外的告别式

    意外的告别式

     车过了辛亥隧道,已经天黑了。

  • 见树不见林 以双率偏低指责彭淮南

    见树不见林 以双率偏低指责彭淮南

     中央银行前后三位理事着书,且由现任央行副总裁陈南光为其书写推荐序。该书重点以过去20年央行採行「双率(匯率与利率)偏低」政策,批评央行前总裁彭淮南。我认为「知识分子」论衡,不能仅凭表面个别指标,片面指责,必须对全面真实情况了解后,再对整体经济检讨其得失,才能做出比较合理、公正的论断。因此,我具名撰写〈指责彭淮南,是见树不见林〉短文。

  • 1988年建议百亿美元低利融资大陆

    1988年建议百亿美元低利融资大陆

     1987年7月我政府宣布解除戒严、同年11月开放台湾民眾前往大陆探亲,是时台湾外匯存底已超过七百亿美元,正是台湾钱淹脚目年代。而大陆正推动改革开放,进行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资金极为缺乏。我深感此时我政府如能助其一臂之力,透过世界银行或亚洲开发银行给予大陆一百亿美元的低利融资,应可化解两岸长期以来的敌对态势。虽然当时台湾法律规定,以资金支援对岸是「资匪」,要判刑坐牢的。经与经研处同仁研究后,认为政策上如决定对大陆给予援助,可先修法,解除该项规定后,再採取援助行动。遂向当时(1988)经建会赵耀东主任委员报告,获得他的激赏。不过在当时情况下,他说提出这样大胆的建议,他的身分与声望还不够。于是赵耀东主委游说了国民党元老陈立夫等34位中国国民党评议委员,在国民党召开评议会时共同提案,建议政府给大陆低利融资(香港《明报》曾为该提案来访问我,并将专访登在1988年8月18日该报)。可惜的是蒋经国党主席刚去世不久,李登辉主席未能做出明确决定,交秘书处研究,致使胎死腹中。当时该案如能通过,给予大陆鉅额融资,帮助大陆加强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则日后两岸关系将完全不同。

  • 质疑张忠谋 政府不甘投资台积电

    质疑张忠谋 政府不甘投资台积电

     台积电董事长亦是该公司创办人的张忠谋,在一次对谈会中说,政府投资台积电是「心不甘、情不愿」。我看到这项报导后,非常震惊,与我所了解的完全不同。于是我写了一篇〈政府不甘投资台积电?我质疑〉短文。

  • 金援科索沃 失去李总统信任

    金援科索沃 失去李总统信任

     我在外交部任职期间,有几件事,基于职务考量,当时并没有机会厘清,如今或许是说明的时机。

  • 救援专机差点不能降落马其顿

    救援专机差点不能降落马其顿

     一九九八年,我国的中美洲友邦受飓风米契肆虐,灾情惨重,外交部在国内发起对邦交国的赈灾活动。南部一位市民响应号召,捐赠五千美元到外交部。他打电话到外交部,但是电话却转来转去,最后接电话的人以「外交部没有收受此种捐款的帐户」为由婉拒了。我在了解设立帐户并非不可能时,立刻指示同仁在一日内办妥捐款帐户。

  • 阅‧听-机器之芯 亦是人之心

    阅‧听-机器之芯 亦是人之心

     我仍记得,去年收到老朋友麻省理工学院电脑科学暨人工智慧实验室(MIT CSAIL)主任丹妮拉· 罗斯(Daniela Rus)教授从波士顿寄来她的新书,还未翻开内页,就被书名吸引:《The Heart and the Chip: Our Bright Future with Robots》,这本书原来不止是一本关于晶片的科技书,它更精准道出这个时代一个最深刻的命题:如何结合「芯(Chip)与心(Heart)」,让冷冽的机器理性与温暖的人性智慧,携手走向和谐平衡的未来?

  • 民调颁奖五星市长 陈其迈:努力撕去标籤 自信勇敢前进

    民调颁奖五星市长 陈其迈:努力撕去标籤 自信勇敢前进

    2025《远见》县市长施政满意度调查,高雄市长陈其迈再度荣获五星市长肯定,施政满意度及八大面向平均满意度双双高居六都第一,创下9年来新高。陈其迈今(5)日率市府团队北上出席赠奖典礼,他感谢高雄市民与议会支持、市府同仁努力及《远见杂志》肯定,也有感而发表示获奖县市长都花很多时间、想尽方法解决问题,把城市的刻板标籤撕掉,自信勇敢地前进。

  • 中美对抗 瑞士两难抉择

    中美对抗 瑞士两难抉择

     瑞士的中立原则自一九九三年开始转向,并在十年后的卡尔米-雷伊任内进一步加速,到了二○二二年这个转变尤为明显,当时瑞士在面对俄乌战争时,选择跟随欧盟对俄罗斯实施制裁。瑞士总统伊尼亚齐奥.卡西斯在伯恩的新闻发表会上表示:「我们正处于一个非同寻常的局面,因此可能决定採取非同寻常的措施。」瑞士并没有完全放弃中立,但它对中立的概念一直在调整,以跟上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情势。中立有很多优势,对世界而言,衝突各方可以在中立地区召开会议,这个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然而,瑞士认为中立可以保证其安全的信念正在逐渐消退。其中一个迹象是,美国和中国之间日益激烈的战略竞争对瑞士造成的影响,在国内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 爱尔兰视侨民为国家最大资产

    爱尔兰视侨民为国家最大资产

     在世界上认为自己是爱尔兰人的人口中,居住在爱尔兰本土的仅占不到十分之一。长达一个多世纪以来,爱尔兰的向外移民潮始终被视为这个国家失败的象徵。然而,聪明的国家会将弱点转化为优势。爱尔兰早在建国之前就意识到其侨民的价值。爱尔兰的创建者之一埃蒙.德瓦莱拉于一九一九年访问美国,为爱尔兰的独立事业寻求支持。由于当时的美国与英国关系密切,不可能支持这项被英国政治当局所斥责的运动,因此德瓦莱拉未能完成任务,但他为国内的同志与后继者上了一课,让他们明白爱尔兰侨民的潜力、不可或缺性和重要性。他认为爱尔兰侨民是国家最大的资产,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 阅.听-黄仁勋传 从科技创新反思台湾处境

    阅.听-黄仁勋传 从科技创新反思台湾处境

     美中对抗下的台湾选择、黄仁勋传从地缘政治、科技创新反思台湾处境。

  • 地缘政治造就台湾半导体产业

    地缘政治造就台湾半导体产业

     台湾产业的发展与地缘政治密切关联,其中半导体也不例外。在冷战时期,美国和日本是台湾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和产业技术来源,台湾由日本进口原料和零组件,加工出口后外销美国。透过加工出口,台湾企业进行技术学习,所习得的技术多数是成熟、但落伍的技术。冷战在1971年有个大转弯,当时季辛吉访问北京,企图拉拢中国来对抗苏联,台湾随即被迫让出联合国席位。

  • 美国制裁 逼大陆走自己的路

    美国制裁 逼大陆走自己的路

     中国大型政府基金的运作引起了美国政府的关注,美国欧巴马总统于2016年委托一个科学技术顾问小组研究中国潜在的威胁。2017年该小组在欧巴马总统卸任之前提交了一份报告,指出:「中国的产业政策,企图透过逾一千亿美元由政府主导的基金支持,齐心协力的重塑(半导体)市场,此将威胁到美国产业竞争力以及相关的国家和全球利益。」

  • 可能用上核武的常规衝突

    可能用上核武的常规衝突

     乌克兰的实战和台湾可能的衝突都构成极为敏感的挑战,因为俄罗斯、中国和美国均拥有核武器。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如何避免这些衝突升级到使用核武的地步。在乌克兰战争中,拜登政府的做法是在战争初期明确向普丁传递信号,表明美军及其他北约国家的士兵不会直接参与衝突。换句话说,儘管美国和北约将为乌克兰提供武器、情报,以及其他军事、财政和人道援助,但美国和北约的军队不会与俄罗斯军队交战。这项禁令同样适用于美国和北约的空军,这表示不会在乌克兰上空设立「禁飞区」。拜登的「明确讯号」在某些圈子里受到了广泛批评,他们最主要的质疑是:「为什么我们要提前排除任何军事选项?如果我们让俄罗斯保持不确定感,这或许会抑制他们的行为。」

  • 台湾和平收购方案

    台湾和平收购方案

     或许还有另一种方法可以应对中国对台湾构成的威胁。许多台湾人认为,高科技公司是抵御中国入侵的一种「保护盾」,特别是台积电这颗「掌上明珠」及其7万名员工。他们的推理是:「中国肯定不会选择对台湾发动军事攻击,因为这样会损害台积电的设施或伤害其员工。」然而,这种论点十分薄弱,毕竟中国的导弹、无人机和火炮可以透过人工智慧科技变得「精准」,只攻击军事目标。

  • 防空与导弹系统 台湾防卫关键

    防空与导弹系统 台湾防卫关键

     鑑于习近平可能耐心有限,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中国企图接管台湾的各种情境如何影响科技。最直接的行动模式可能是一支大规模的中国海军发动入侵,动用数百艘两栖登陆艇,载运成千上万的士兵登陆台湾──可以类比于1944年6月6日诺曼第登陆的D日行动。这样的行动可能会以大规模的海上和空中轰炸揭开序幕,或者对台湾防御工事发动密集的导弹袭击,以「软化岛内防御」,为中国军队的登陆创造条件。或者,有没有可能由中国空军几乎全权负责第一波攻击?其中可能包括数千架无人机,以争夺制空权并削弱台湾的防御力量?这种科技驱动的作战手段,特别是无人机的大量部署,可能成为未来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到页首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