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常遇春的搜寻结果,共08笔
自石敬瑭割地投契丹后,燕云十六州歷经辽、金、元三朝统治,漂泊445年,根据《搜狐网》报导,这片北疆土地儘管长期受异族掌控,百姓却始终未忘中原根脉,当朱元璋大军北上,当地百姓竟主动开城迎明,视朱为「自己人」,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在漫长岁月里,仍心繫华夏?
宋朝国祚长达319年,却始终未能收復燕云十六州,北方屏障的失落让中原长期受外族威胁,防线屡受衝击。明朝朱元璋却仅用一年就顺利收回北方失土,关键在于敌我形势差异、明确的军事策略与优秀将领的运用,凸显宋朝文官主导、军权削弱的制度缺陷,以及朱元璋高超的战略与统帅能力。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生深谋远虑,对皇位安排极为慎重,即便燕王朱棣能力出眾、声望不凡,也未能成为继承人,皇位最终传给了孙子朱允炆,这并非朱元璋偏爱孙子或看不上朱棣,而是出于两大核心考量:一是嫡长子继承制度,当时朱棣尚未具备嫡长子身份,无法合法承袭;二是朱标集团已掌控朝中核心权力,朱棣若继位将面临巨大政治风险。朱元璋最在意的是大明第二代的稳定与权力布局,因此选择了更符合法理与政治安全的继承方案。
在动盪的时代,战功往往象徵着权力与地位,但同时也可能带来致命的危险。明朝开国名将蓝玉凭藉卓越的军事才能,亲手击溃北元残军,几乎终结了昔日号称「世界最强帝国」的大元,然而,功高震主加上行事不慎,最终让这位赫赫战将触怒朱元璋,被扣上谋反之名,不仅惨遭剥皮处死,全族更被诛灭,成为明初最骇人听闻的悲剧之一。
燕云十六州是中原通往北方草原的军事要地,宋朝为夺回此地奔波300年,却屡战屡败、割地求和,最终无功而返;而明朝建国仅1年,便成功将其收復,令人不禁惊嘆。事实上,明军能一举拿下燕云十六州,关键不仅在于时机与对手强弱,更在于两朝的军制、战略眼光与领导者气魄。
大明开国名将徐达,是朱元璋最倚重的首功重臣之一。元朝末年,徐达率军直逼元大都,眼看就能俘虏元顺帝,却突然下令驻军通州七日,让对方成功逃脱。副将常遇春愤而回朝弹劾,然而朱元璋却出人意料地未加追究。事实上,这场「纵敌」争议背后,隐藏的不只是战略考量,更反映了徐达深谋远虑与朱元璋治国方针的微妙契合。
明朝开国重臣刘伯温,智谋过人、通晓兵法,被誉为「再世诸葛亮」,甚至在战场上曾救过朱元璋一命。然而明朝建立后,他的爵位却仅止于「诚意伯」,在「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中仅属中阶,远不及多位军功将领。据史料分析,刘伯温的仕途受限,并非功勋不够,而是性格与出身这两大因素,让他始终无法融入权力核心。
谈起中国歷代名将,唐朝有李靖、明朝有徐达,那么西汉的第一名将,又该由谁来担当?《搜狐网》指出,歷史学界与民间常将韩信与卫青并论,一个是开国功臣、兵仙之尊;一个是抗匈英雄、沙场常胜。两人的军功彪炳、影响深远,究竟谁才是西汉真正的第一名将?话题再度引发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