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寻结果

以下是含有杨虎城的搜寻结果,共07

  • 宋子文努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宋子文努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宋子文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作出贡献,防止南京国民政府分裂。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宋子文第一次回到故乡海南文昌视察,但来去匆匆,原来发生了「西安事变」,他得赶回南京稳住国民党鹰派军人和政客,使其不能藉故动武。并偕妹妹美龄亲赴西安跟张学良谈判,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作出重大贡献。张学良的亲信郭增恺在《一个歷史问题的交待》中说:「自一九三三年(宋子文)与蒋先生在牯岭争论而离开财政部后,一直就处于被南京政府所忌刻的地位。及事变发生时,南京还有人怀疑他与张杨通谋。宋子文之前往西安,就他与蒋先生那几年的关系说,总算得上是公尔忘私」。「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了,但张学良遭到软禁,杨虎城被投狱,宋子文内心很感歉仄不安。郭增恺回忆说:「宋先生在病榻上痛苦的语我:『你的话一些没错。第一次往西安前你在这里说过:事情一定解决,结果则八面不讨好!』然移时后,他又嘆道:『除了避免一次战争,少死几万青年外,我们没有做出甚么!』」。其实避免一场战争,少死几万青年已是功德无量。而且不仅于此,设使「西安事变」不能和平解决,南京跟西安开战,国民党马上分裂,中华民族也大分裂,试问还能统一全国力量全面抗战吗?中国还坚持到一九四五年取得抗战胜利吗?当然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不只是靠宋子文兄妹之力,共产党周恩来乃至斯大林都出过力,而斯大林之所以主张释放蒋,目的是让中国军队拖住日军主力,使其无力北进配合德军两面夹攻苏联。假如无宋子文兄妹介入,让何应钦等鹰派发动内战,则周恩来、斯大林即使想调停也将成为不可能。

  • 史话》西北抗战劲旅 碑墓沧桑(徐全)

    史话》西北抗战劲旅 碑墓沧桑(徐全)

    从清朝末年开始到中华民国成立,陕军(陕西陆军)是国军中的一个非常特别的派系。这个派系的国军部队在早期甚少参与国民政府内部的政争,反而是一直在西北地区进行地方权力争夺战。让陕军这个派系一举成名的自然是发生在1936年12月的陕变(西安事变),其领袖杨虎城连同东北军首领张学良扣押蒋委员长。在抗战中,陕军和其他派系的国军一样,尽力履行保家卫国的使命,奋勇向前。他们留存在今日的公墓或是纪念碑,是他们抗敌牺牲的证据,也是彰显他们国军属性的最好丰碑。

  • 军统首领戴笠早知张学良军心不稳

    军统首领戴笠早知张学良军心不稳

     西安事变是八年抗战的序幕,亦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件大事,关于事变期间各位要角如蒋中正、张学良、杨虎城、宋美龄、宋子文乃至蒋鼎文等人的活动,歷史学者研究已多,惟戴笠虽曾亲往西安参与斡旋,尚无专文论述其事。

  • 即使张学良与中共过从甚密 蒋中正仍坚持赴西安

    即使张学良与中共过从甚密 蒋中正仍坚持赴西安

     就诸多不同立场人士基于不同角度的记载来看,足证戴笠确实掌握了东北军联共的若干内幕,并及时报告蒋中正参考,然而戴笠终未挽回蒋中正被劫持的命运,其故安在?此中关键,首先在于蒋中正明知西安的环境险恶复杂,但基于国军统帅的责任感,仍然决定冒险亲往,这从蒋中正日记以及诸多相关人士的回忆中可以得知,学界论之已详,本文不多赘述。

  • 戴笠赴难西安 情治事业青云直上

    戴笠赴难西安 情治事业青云直上

     戴笠因其赴难西安之表现,日后更获蒋中正之信任。诚如军统元老唐良雄所言,戴笠之赴难西安,「是他一生生死荣辱之所繫」,「由于他的决心与勇气,使他在蒋公心中立下牢不可拔好印象,他们师生之间的感情,在此以后自必又更不同」。再如军统元老毛锺新所称,戴笠之情报事业,因其赴难西安而「打下了不拔的基础」。又如学者徐有威所评价者:「甘冒生命危险前往西安探视蒋介石的戴笠,从此青云直上,成为在西安事变中得益最大的力行社成员。」

  • 史话》追忆「自费爱国」的宋东文先生(郭冠英)

    史话》追忆「自费爱国」的宋东文先生(郭冠英)

    宋东文写自己的史话,常常以「我当年几岁」做断句或结尾。

  • 史话》钱復没讲的蒋介石日记真相——手染人民鲜血之1(郭冠英)

    史话》钱復没讲的蒋介石日记真相——手染人民鲜血之1(郭冠英)

    26日是杨虎城诞辰130周年(1893.11.26—1949.9.6),西安有个纪念会。

回到页首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