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深空探测的搜寻结果,共48笔
据观察者网报导,北京时间11月1日4时58分,中国太空完成史上第7次「太空会师」——神舟二十一号太空员乘组顺利入驻「天宫」,又双叒叕一张太空全家福新鲜出炉。採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此次对接仅耗时3.5小时。这一速度让美联社直言惊嘆,「比以往任务缩短3小时,这创下了中国自主太空史上最快对接纪录。」
「2025豫台经贸洽谈会」今天在河南郑州开幕,大陆国台办副主任潘贤掌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围绕两岸经贸合作、迎接「十五五」规划以及台湾光復80周年纪念等重要内容展开阐述。
大陆《北京商报》23日报导,近期,一批大陆国产商业火箭陆续完成飞行试验任务,中科宇航、星河动力、星际荣耀、东方空间等商业火箭公司均有火箭发射任务圆满完成或待执行。有关分析指出,商业航太赛道当前正从「可发射、可交付」的验证期,跨入「有频次、能交付、讲效率」的规模化爬升期,背后主要依赖技术突破、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爆发三大支撑。未来三年将进入洗牌关键期,具备全链条自主可控能力和差异化商业模式的企业有望脱颖而出。
据观察者网报导,「科学家发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太空生命保障系统研发中存在关键差距,这可能会阻碍美国在长期载人空间探索和居住方面与中国竞争,中国则遥遥领先」。香港《南华早报》9月14日报导指出,一个由包括NASA研究人员在内的科学家团队发现,在中俄已计划联手建立月球科研基地之际,美国在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研究上的投入有限,正在削弱其在太空领域的竞争力。该团队称,过去的研究和政策决定——例如削减经费和项目,造成了NASA当前在空间居住能力上存在「关键差距」(Critical gaps)。
2025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阅兵中,最新组建的航天部队方队首次亮相。这个崭新的战略兵种与网路空间部队、信息支援部队等一起,以全新的军旗和装备接受检阅,集中展示了中国航天工业的最新成就。这些先进的航天装备不仅展现了大陆在太空领域的技术实力,更彰显了建设「航天强国」战略目标的阶段性成果。
国际深空探测学会成立大会7日在安徽合肥举行,这也是大陆首个深空探测领域国际科技组织。根据说明,国际深空探测学会是由深空探测实验室、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太工程中心、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及法国行星探测地平线2061等5家单位联合倡议,汇聚20位大陆院士与31名国外科学家共同发起申请,歷经两年多筹备,于今年4月经大陆国务院批准,成为在民政部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国际科技组织。
澎湃新闻报导,第55届巴黎国际航空航太展览会近期开幕。中国大陆航太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展台通过多种手段向国际客户展示了大陆航太科技实力。
大陆央视21日报导,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臺主导4.2米地基专用天体测量望远镜与2.5米多终端通用望远镜,6月21日在青海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启动兴建。这两台望远镜的主要科学目标都是用于太阳系天体观测,在观测技术手段上相互补充,实现对太阳系天体的高精度「定位」。
澎湃新闻17日报导,第55届巴黎国际航空航太展览会当地时间16日开幕。中国大陆航太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展台通过多种手段向国际客户展示了大陆航太科技实力。
据界面新闻报导,大陆国内商业太空火箭回收技术再获重大突破。5月29日4时40分,箭元科技元行者一号验证型火箭在东方航天港进行了首次飞行回收试验,试验取得成功。
据大陆央视新闻报导,5月29日,「天问二号」任务发射圆满成功,中国开启小行星探测与採样返回之旅。「天问二号」任务设计周期10年左右,如此长的任务周期,是否拉开了太空探索新的序幕?此次任务的「双目标探测」探什么?有多难?「天问二号」的十年之约对于中国的太空人才储备意味着什么?中国太空史上最长太空任务如何接力完成?
4月中为期半年的2025年世博会在日本大阪开幕,今年度的主题是「让生命闪耀光辉的未来社会蓝图」。8位日本顶尖专家透过各自的视角,在「主题展馆」中传递以「生命」为中心的核心概念。
4月中为期半年的2025年世博会在日本大阪开幕,今年度的主题是「让生命闪耀光辉的未来社会蓝图」。8位日本顶尖专家透过各自的视角,在「主题展馆(Signature Pavilion)」中传递以「生命」为中心的核心概念。
据大陆央视新闻报导,从深空探测实验室今天(4月29日)表示,「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雷射测距技术试验,这是全球首次在白天进行的地月空间卫星雷射测距,标志着中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大陆央视报导,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大陆航太日,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太日」是为了纪念1970年4月24日大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这一歷史性时刻。大陆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家航天局局长单忠德受访表示,大陆将加快提升进入太空的能力,今年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将再启征程,天问二号将于今年上半年搭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太阳探测工程也在未来计画中。
人类首具月球背面探测器嫦娥6号採集月壤进行研究后,又取得一项重大发现,确定了月球上最古老、最大的撞击遗迹南极—艾特肯盆地(SPA盆地),形成于42.5亿年前!
大陆央视20日报导,大科学装置是推动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利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去年履职全国政协委员将满周年,2025年大陆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他将提案建议提升这些「大国重器」设施的使用效率。
据大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导,过去一年,鹊桥二号绕月搭桥,助力嫦娥六号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採样返回。随着嫦娥六号任务的圆满完成,按照计划,大陆将在2026年发射嫦娥七号月球探测器,前往月球南极寻找水冰。为什么要去月球南极寻找水冰?目前任务进展情况如何?本次任务又有哪些难点看点?
大陆央视新闻用户端报导,2024年嫦娥六号完成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採样返回壮举。今年,探月四期后续的嫦娥七号、嫦娥八号的研制工作也将稳步推进。其中,嫦娥七号计画于2026年发射,不但将搭载首个在月球飘动的旗帜,也将前往月球南极寻找水冰存在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