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社区林业的搜寻结果,共28笔
台湾今年正式迈入排碳有价时代,在国家净零路径规划中,将由碳匯达成碳中和的议题受到瞩目。获得文化部与原住民族委员会支持,台湾首度以「里山倡议」为核心的纪录节目「部落抓风味2-里山心旅程」近日正式开播。
今年豪雨连连导致山区道路崩塌频传且修完又塌,屏东来义乡传统狩猎文化协会认为传统石头堆砌工法有利道路修復,因此邀请文化讲师开班授课,同时也揭开石板屋的「石头秘密」,原来祖灵是透过石头告知族人颱风讯息。
「漫游知森」与「台东慢食节」两大品牌活动今年首度合作,今(4)日在知本国家森林游乐区盛大开幕,活动为期2天,结合森林疗癒、慢食文化与食农体验,并推出以植物萃取香气的「气味专车」接驳,车厢瀰漫自然芬芳,让游客彷佛置身移动森林。
云林县有两处地方级重要湿地─成龙湿地与椬梧湿地。日前来自山区的林内乡民生国小全校师生受邀走读两处湿地,进行生态教育体验,与短暂的「湿地工作假期」,对于难得走进沿海的山区小朋友而言,很惊讶「地上菸蒂跟山区一样多」,也因看见大海与搭竹筏而兴奋尖叫。
全国最大永续盛会「2025亚太永续博览会」于台北盛大登场。苗栗县政府环境保护局以「苗栗永续・共生的智慧」为核心,展示客、闽、原三族群的永续生活与文化特色,呈现地方在生态、文化与社会共生的实践成果,并透过参展与交流检视政策落实与未来规画。
「台日里山实务交流研习会」今(25)日在屏科大举行,台日双方青年代表分享实务发展案例。屏科大森林系教授陈美惠表示,台日里山交流进入第9年,今年强调青年参与里山永续发展议题,以青年世代传承、深度体验里山、台日专业支援为目标。
为与在地部落建立山林资源共管、森林惠益共享之伙伴关系,林业署臺中分署于8月1日原住民日,邀集专家学者、机关代表及原住民代表召开原住民族共管会议,以推动森林经营、生物多样性、生态旅游、资源利用等事项,汇整在地原住民族所关注的文化传统、环境资源及产业发展等议题,实现「权力分享、责任分担」之共管精神。
随着都市开发与人类活动范围日益扩大,台湾郊区甚至城市边缘,常有人「巧遇」白鼻心、山羌、松鼠,甚至是穿山甲,这些原本栖息山林里的野生动物,近年来越来越常出现在农田、校园,甚至城市街头。人与野生动物的界线日渐模糊,如何在共享空间中建立彼此理解与尊重,为当代自然保育与生态教育重要课题。
台中市和平区桃山社区发展协会从2023年起组织黑熊巡守队,除去年曾记录到1只亚成熊的身影,今年再传好消息,在同一地点,相同月份拍摄到1只身形壮硕的成年黑熊。对此,林业及自然保育署台中分署表示,为感谢族人用心守护黑熊栖地,再次颁发「栖地监测奖励金」,肯定桃山部落对黑熊保育的贡献。
屏东县牡丹乡高士社区日前入选国际里山倡议案例,获得国际高度肯定,也入选文化部百大文化基地,昨(24)日再获得林业及自然保育署举办的「社区林业全国特优社区奖」。连续获得殊荣,高士社区发展协会表示,这份荣耀属于整个高士,是族人齐心守护山林、投入社区行动的共同成果。
林业及自然保育署台中分署辅导泰安麻必浩部落执行林业计画,部落传承高龄98岁的头目高春辉的记忆和技艺,保存古老藤编技术和泰雅族文化,荣获全国社区林业特优社区肯定,也是麻必浩部落连续3年获奖,成功延续泰雅传统文化,更展现了部落对山林与土地深厚的情感连结。
台中市大安溪和乌溪筏子溪是石虎栖地,林业及自然保育署台中分署为推广石虎教育,每年培训绘本讲师并发表绘本,鼓励以亲子共读方式,带领读者跟随主角小石虎,深入了解筏子溪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今年培训29位绘本讲师,并让石虎保育走进校园和社区。
高雄市桃源区梅山部落近日首度通报台湾黑熊受困案件,在当地居民及时通报与协助下,黑熊顺利获救并原地野放重返山林,林业及自然保育署屏东分署5月2日颁赠感谢状予通报与救援人员,表彰其保育贡献,此案具高雄地区指标意义。
林业及自然保育署台中分署长期推动大甲溪沿岸部落里山计画,在台中市和平区斯可巴社区架设的红外线自动相机,纪录到第1笔石虎影像,同时也捕捉到食蟹獴、台湾叶鼻蝠等17种野生动物影像,对于首次拍摄到石虎影像,让斯可巴社区伙伴感到十分振奋。
台中市和平区大甲溪沿线的德芙兰等6所国中小学,一同种下土肉桂等25种近千株原生树种,未来可作为泰雅家屋建材、传统原住民香料及观赏植物,打造一片绿地也藉此推广自然教育。
为响应植树节并推广森林保育理念,林业保育署宜兰分署12日在罗东林业文化园区的艺人表演区举办「织一片生态绿网-植树节活动」,上午9时30分民眾可凭3张发票兑换1株苗木,有桃金娘、山黄栀、乌来杜鹃各100株,现场特别邀请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小提琴家周瓦丝里现场演奏,欢迎民眾一同前来聆赏。
宜兰大同乡乐水村「罗东林铁八号隧道」为昔日太平山森林铁道平地线土木工程一部分,今年参与林业保育署宜兰分署社区林业计画,整理旧太平山森林铁路周边环境,让乐水部落在推动小旅行的重要解説基地重新改头换面,赋予全新样貌与价值,未来将由在地部落带领,让林铁歷史的文化地景能活动联结生态旅游。
林业及自然保育署嘉义分署与嘉义县邹族猎人协会共同发行新书《邹族猎场、踏查与叙事》日前出版,歷时3年实地踏勘,纪录邹族8个部落、13条猎径、访问20位邹族猎人,首度公开邹族8个部落间的猎场分布,绘制出传统猎场地图同时,可作为当代狩猎文化与山林管理共存共荣的明证。
林业及自然保育署嘉义分署与嘉义县邹族猎人协会共同发行新书《邹族猎场、踏查与叙事》日前出版,歷时3年实地踏勘,纪录邹族8个部落、13条猎径、访问20位邹族猎人,首度公开邹族8个部落间的猎场分布,绘制出传统猎场地图同时,也呈现出当代狩猎文化与山林管理间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