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万历帝的搜寻结果,共11笔
明朝第13位皇帝朱翊钧(万历皇帝),在位48年却创下「28年不上朝」的惊人纪录。许多人将此视为他昏庸怠政的象徵,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万历皇帝不仅未被朝臣架空,反而凭藉三大关键手段,成功稳固皇权。
明朝万历皇帝对宠妃郑贵妃所生的三子朱常洵宠爱有加,甚至一度打算绕过嫡长子,让他继承大统。为此,万历不惜违背祖制,力抗满朝文武,掀起长达数十年的「国本之争」。虽然最后未能让朱常洵登上皇位,仍册封其为「福王」,并耗费鉅资为其建造富丽堂皇的王府,生活奢靡几乎可媲美皇宫。只可惜,这位深受父皇宠爱的福王,既无治国之才,也无忧民之心,沉溺声色,终在战乱中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俘获,沦为「福禄宴」的下酒菜,命运令人唏嘘不已。
古代北方并不安寧,自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就在边境修筑城墙抵御游牧民族入侵,直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长城进行修缮与扩建,也是目前世人所熟知的明长城,不过让人诧异的是,在没有水泥的情况下,明长城却能歷经600年不倒。对此,专家直言稳固的关键在于当时的工匠使用了高强度的「糯米砂浆」,不仅比水泥还牢固,而且防水性高。
明朝国祚总计276年,共经歷16位皇帝,不过歷代帝王登基上位,领政期间少说数年,多则数十年,但明光宗朱常洛苦熬38年后登基,在位不到一个月却驾崩了,被称为「一月天子」,堪称明朝最短命皇帝。
明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万历帝的陵墓,并在1955年被大陆考古团队挖掘,不过开棺后发现,万历帝的遗骨呈现诡异的侧卧姿势,手里还拿着一串念珠,让考古人员们看了都困惑不已,进一步推测后,认为可能与宗教有关。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为13位明朝皇帝(明太祖葬南京、建文帝失踪无陵墓、景泰帝被废,葬北京市海淀区景泰陵)的陵墓,是北京着名景点,并将在今年开放明世宗嘉靖帝的永陵、明思宗崇祯帝的思陵。1956年大陆政府曾对十三陵中的定陵(明神宗万历帝陵墓)进行主动挖掘,当时出土许多文物,但却因保存技术不佳,引发文物毁损事件,大陆考古界也因此形成不主动挖掘帝王陵的共识。
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10岁继位,在位48年,是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但是却长达28年没有上朝,因此经常被后代扣上懒惰的帽子。对此,外界不解,万历帝如此「怠政」,难道不怕被大臣架空吗?大陆歷史学者曝光背后真相。
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是明朝在位期间最长的皇帝,死后被葬在明十三陵,西元1958年尸骨被考古挖掘,不过其棺木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遗失,相传捡走棺木的几户人家,下场十分悲惨,多达7人离奇丧命。
明朝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在陵墓前矗立着一块没有任何碑文的「无字碑」,大陆北京故宫导游房博指出,这块无字碑的真实身分其实是用来书写皇帝事蹟的「神功圣德碑」,但因为原本负责的儿子泰昌帝,只上位一个月就过世,根本来不及替万历帝撰文。
明神宗万历皇帝的定陵1958年被发掘,开棺后发现他的遗体姿势奇怪,不同于过去常见的平躺直卧式,反而呈现侧卧,手中还拿着一串念珠,像是侧躺睡着了一样,大陆考古学家对此感到好奇,进一步推测可能和宗教有关。
古代皇帝非常重视后事,因此在生前就会开始建造帝陵,不仅规模大、陪葬品多,而且还必须是风水宝地。西元1957年明定陵出土一顶「金丝翼善冠」,是大陆考古史上唯一的皇帝金冠,由8400多片金龙鳞组成,看上去薄如蝉翼,显示出明代高超的工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