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短短1個月內衝上7萬餘例,成為全大陸乃至全世界關注的焦點。前期「精準防控」失效後,上海處於封城狀態將近10天,北京調集各省資源乃至軍方力量赴上海支援,形同宣告「封城」沒有例外、「清零」絕無動搖。大陸「封城清零」究竟在保護人權、還是在壓制人權,再度變成眾矢之的。

保護老弱婦孺群體

從大陸網路輿論看來,上海封城在民間引起巨大爭議,不僅許多上海普通市民心懷怨氣,知識圈「清零」與「共存」兩條路線的辯論也非常激烈,大陸官方「清零」壓倒一切,無疑觸發了更多泛政治化的解讀。例如有人認為,「清零」已經和中共領導人權力與政治地位掛鉤,還有人認為是大陸自身研製不出mRNA疫苗和特效藥、卻因面子問題不願向歐美購買而付出的代價。

上述解讀雖然都反映出部分事實,但在初衷上對大陸「清零」卻有嚴重的誤判,因而衍生出南轅北轍的認知。大陸官方確實將「清零」視為政治任務,但動機在對生命權的保障。要知道,新冠疫情對老人、兒童生命的危害遠遠高於流感,一旦採取「與病毒共存」政策,即便擁有特效藥、mRNA疫苗以及先進醫療資源的歐美各國,仍造成每日數百乃至上千的病亡浪潮,這在崇尚「尊老愛幼」的中華文化傳統觀念下,絕對是不可承受之重,大陸如此,台灣亦然。

事實上,今年初Omicron尚未在大陸大範圍傳播之前,北京並非沒有逐步鬆綁的想法。大陸衛健委修改了新版新冠診療方案,包括納入快篩檢測、調低出院康復的CT值、採購輝瑞口服特效藥等,再如大陸透過北京冬奧試點「國際閉環」的免隔離入境管理,取得非常好的防疫效果。同時,上海「精準防疫」模式直至這一波疫情之前,均得到北京官方認可以及民間稱讚,習近平在3月17日政治局會議「以最小代價、達成最大效果」的表態,亦被解讀為為上海模式背書。

不過,香港疫情嚴重令大陸官方深感不安,遂重新調整了對Omicron危害性的認知。這一波香港疫情超過百萬人確診,研究機構估計未納入官方統計的無症狀及自癒者可能達300萬之眾,死亡人數超過7千人,病死率竄升至全球第一。若上述死亡率按大陸人口基數計算,恐帶來上百萬人喪生。而且數據證明,香港60歲以上老人若未打足3劑疫苗,無論接種哪一個廠牌,都會面臨較高重症風險,尤其「重災區」養老院超過3萬人感染,大量高齡重症者造成醫療系統崩潰,失溫、營養不足、缺乏照護等問題加劇了高齡者病情、推高死亡率,而大陸基層醫療、養老照護水準不及香港,官方無法容忍重蹈香港覆轍。

生命安全政府有責

香港、新加坡雖為華人社會,但核心理念更受西方意識形態影響,疫情雖導致的較多老人病亡,但未刺激到整個社會的敏感神經,反而有更多人支持西方開放、與病毒共存的路線。兩岸也有「物競天擇」和「共存論」的聲音,但更受到中華文化與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認為政府有責任保護每一個人的生命,尤其是要保護「老弱婦孺」等弱勢群體。此乃中西方人權觀念的差異,西方倡導個體人權觀下的「不自由毋寧死」,中華文化則崇尚集體人權,這也造成迄今只有大陸和台灣還在堅持「清零」的現象。

在華人社會,當「清零」與否直接關係到社會弱勢群體的生命健康時,就必然上升到政治倫理,即政權正當性的高度,這既是外界將大陸「清零」政治化解讀的原因所在,也是蔡政府不敢貿然放寬邊境「與病毒共存」的原因。當然,「清零」是戰略,在具體戰術上兩岸有明顯不同,兩岸都有改善的空間,例如此次上海封城後出現了多位需急救者無法治療導致身故、入院染疫兒童被迫與父母分離、核酸檢測系統當機、剛落成方艙醫院條件不佳等問題;台灣中央和地方政府溝通不足,各行其是等。

新冠疫情並非不治之症,而是一場公共衛生危機。既然冠以「公共」2字,就意味著政府註定肩負起責任,不應放任疫病流行、醫療擠兌和弱勢群體病亡,這是兩岸華人社會必然的共識,也關乎中國人的道德和良知。

#封城 #香港 #大陸 #上海 #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