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張曉風的搜尋結果,共22

  • 寄隱地

    寄隱地

     隱地:

  • 爾雅50周年紀念活動 白先勇等作家齊聚慶賀

    爾雅50周年紀念活動 白先勇等作家齊聚慶賀

    《文訊》雜誌社與爾雅出版社今(19)日於紀州庵文學森林共同舉辦「不是懷舊,經典依然年輕:爾雅五十.經典五十」活動,邀集兩岸三地重量級學者、作家、出版人齊聚,包括白先勇、王德威、向陽、席慕蓉、張曉風、陳芳明、蕭蕭、李進文、涂豐恩等人,一同見證這場文學盛會。活動現場公布「經典50書單」,由百位文化界人士票選產生,並頒發獎座給入選作家,現場近百位作家、出版人與會,氣氛熱烈。

  • 那些年我們一起讀的爾雅經典

    那些年我們一起讀的爾雅經典

     1975年7月20日,爾雅出版社成立。社址最初設於北投公館街,76年因業務擴張,新址遷移至廈門街一一三巷。77年因三位原始股東中有兩人退股,爾雅遂改由柯青華(作家隱地)獨資經營。隱地曾多次提到:「爾雅的第一個十年,是文學出版最好的光景」,因為當年新書起印量從8000本起跳,爾雅的創社梁柱之一,王鼎鈞《開放的人生》等「人生三書」,總銷量就超過了60萬本。彼時文化界人士都知道,「文章發表上兩報,文學出書找五小」:兩報指《中國時報》與《聯合報》;「文學五小」即1968年創立的純文學、1972年創立的大地、1975年創立的爾雅、1976年創立的洪範與1979年創立的九歌。這五家出版社之間固然有競爭,卻也不乏合作。在純文學創辦人林海音號召下,每月辦一次出版社負責人早餐會,交換出版近況與最新情報。他們還印製了共同行銷的《五家書目》,在力推自家書籍之外也會相互幫忙,譬如爾雅便曾短暫代理發行過洪範與九歌的新書。

  • 嶼人島憶.紀念

    嶼人島憶.紀念

     嶼人島憶.紀念

  • 寫到老,真好!

    寫到老,真好!

     啊!一百年前,四月四日,他出生了!

  • 張曉風演講「為了一碗蛇羹」

    張曉風演講「為了一碗蛇羹」

     散文大家張曉風2025年第一講以「為了一碗蛇羹」為題分享寫作心路,將於一月八日於紀州庵文學森林舉行。她覺得欠古典文學一分情,如果不好好研讀,並好好轉手布施,那就太對不起歷代古人了。她持恆創作六十多年,成為後輩作者典範。

  • 她造了山,以及山中的湧泉

     男人有男人的身體,女人有女人的身體。男女之不同,在於兩者的「體腔」和「體表」各有其「特殊零件」。

  • 她落選了,因為……

    她落選了,因為……

     秋天,我出發去演講,順便旅行,也順便見見一兩位老友。

  • 桃園1985

    桃園1985

     桃園神社正在籌備展出1985存拆風波史事,邀我前往受訪,於是2024年早春我偕妻一起來到了虎頭山麓這個睽違多時的美麗地方。

  • 英雄天地文物展覽開幕 中華文化傳承再現

    英雄天地文物展覽開幕 中華文化傳承再現

    松濤社6日下午於台北市劍潭青年活動中心舉辦「英雄天地文物展覽」開幕活動,邀請愛國先進及烈士後代近200位到場支持中華文化傳承,前國防部長伍世文表示,松濤社長期推動中華文化,因疫情關係,設置「伍仟年」線上博物館,展出數百篇中、英文專題文章、展覽及影片,深受海外朋友的關注與喜愛。

  • 兩岸之間,台灣的文化槓桿在哪?

    兩岸之間,台灣的文化槓桿在哪?

     台灣高科技的成就在這一波AI浪潮中醒目跳出,從單一的護國神山到如今的護國群山,許多人雀躍,以為當台灣在全球高科技的供應鏈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時,兩岸之間將更高枕無憂,獨派人士以此而行為愈加猖狂,幾乎是必然的事實。

  • 林谷芳專欄》兩岸之間,台灣的文化槓桿在哪?

    林谷芳專欄》兩岸之間,台灣的文化槓桿在哪?

    台灣高科技的成就在這一波AI浪潮中醒目跳出,從單一的護國神山到如今的護國群山,許多人雀躍,以為當台灣在全球高科技的供應鏈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時,兩岸之間將更高枕無憂,獨派人士以此而行為愈加猖狂,幾乎是必然的事實。

  • 理想家園與理想讀本──隱地三月日記三則

    理想家園與理想讀本──隱地三月日記三則

     讀《電影一○○名人堂》,其中寫到西班牙超現實導演布紐爾,說他是個無政府主義者,也是個無神論者,他一生都在用電影瞄準一些東西,譬如一切來自政府的壓迫以及宗教迫害和偽善,不停地予以射擊,也因此,從西班牙到巴黎,從美國到墨西哥,沒有一處是他理想的家園。

  • 八二華年

    八二華年

     1

  • 送別護泉人─悼念余光中夫人范我存女士

    送別護泉人─悼念余光中夫人范我存女士

     1991年秋天,余光中先生在《聯合報.副刊》發表組詩〈三生石〉,講夫妻「生死別離」,意境淒清,卻引起熱烈的反應。詩人把夫妻比喻為一對蠟燭,年邁了,「……燭啊越燒越短/夜啊越熬越長/最後的一陣黑風吹過/哪一根會先熄呢。曳著白煙?……」小說家高陽先生讀後,稱其寫「伉儷情深,一至於此」,乃賦詩以和:把〈三生石〉四章譯寫為四首七絕,幾天後在同報發表。香港的宋淇先生讀到余詩與高詩,在給我的長信中說「〈三生石〉的成就值得大書特書」。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曾敏之先生則撰文稱,讀著組詩的第四首〈紅燭〉「我悽然垂淚了」,它是「寫生離飲恨的傑作」。讀此詩時,我還「年輕」,卻也深深感動,對其詩情和詩藝念念不忘。

  • 他們的離亂之歌 是鄉愁也是歷史

    他們的離亂之歌 是鄉愁也是歷史

     公視紀錄觀點紀錄片《離亂之歌》,集結七位作家自身或長輩的漂流故事,梳理何處為家,離亂所造成不可言說的情感,也是歷史的記憶。

  • 詩人背後的護井人 范我存鍾情古玉

    詩人背後的護井人 范我存鍾情古玉

     知名詩人余光中的妻子,古玉的愛好、收藏者,並曾著書《玉石尚》的范我存,日前病逝,享壽92歲。

  • 人歌俱老

    人歌俱老

     超過九十二歲。我,在國家演奏廳,舉行一場獨唱會。

  • 余光中夫人 古玉藏家范我存逝世

    余光中夫人 古玉藏家范我存逝世

     知名詩人余光中的妻子,古玉的愛好、收藏者,並曾著書《玉石尚》的范我存,親友證實於24日逝世於高雄,享壽92歲。

  • 余光中妻子范我存離世 一生愛玉作為詩人護井人

    余光中妻子范我存離世 一生愛玉作為詩人護井人

    知名詩人余光中的妻子,古玉的愛好、收藏者,並曾著書《玉石尚》的范我存,由親友證實於24日晚間逝世於高雄,享壽92歲。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