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之役的搜尋結果,共151筆
1916年5月的日德蘭海戰(Battle of Jutland),則是鋼鐵戰鬥艦的唯一一次大海戰。當時,德意志帝國為了突破英國的北海封鎖,決定出動公海艦隊的主力編隊,與英國皇家艦隊來一場決戰。是役,德國海軍表現出極高的水準,擊沉英國3艘戰鬥巡洋艦、3艘裝甲巡洋艦,8艘驅逐艦;德國僅損失1艘戰鬥巡洋艦、1艘前無畏艦,4艘輕巡洋艦。人員損失也是德國較少,英國陣亡6000人,德國陣亡2500人。
民進黨正式啟動2026選戰布局,拍板徵召立委蘇巧慧攻新北市長,這一步棋,不只倚賴「老縣長」蘇貞昌的人脈,重兵回防新北,更是在六都先搶灘頭堡。綠營訊號清楚,先占位、再整合,節奏不拖泥帶水;相較國民黨還在換新黨務人事的暖機期,當綠營起跑槍聲響起,藍營還停留在蹲姿綁鞋帶。
民進黨正式啟動2026選戰布局,拍板徵召立委蘇巧慧攻新北市長,這一步棋,不只倚賴「老縣長」蘇貞昌的人脈,重兵回防新北,更是在六都先搶灘頭堡。綠營訊號清楚,先占位、再整合,節奏不拖泥帶水;相較國民黨還在換新黨務人事的暖機期,當綠營起跑槍聲響起,藍營還停留在蹲姿綁鞋帶。
2026年彰化縣長選舉還未正式開跑,藍綠陣營卻早已暗潮洶湧,有媒體指出,國民黨與民進黨內部都出現多位潛在參選人表態,派系角力激烈,局勢一片混沌。另一方面,台灣民眾黨也悄悄佈局,準備投入戰局,預料這場選舉將成為中台灣最熱鬧的一役。
今為台灣光復節,國民黨主席當選人鄭麗文表示,沒有抗戰勝利,就沒有台灣光復。八年抗戰是人類歷史上最艱苦卓絕的戰爭之一。「時代的重擔如今落到了我們的肩頭,我們要讓台灣這片土地成為區域穩定的捍衛者、成為世界和平的締造者。」
近日爆發藝人「閃兵」案,引發社會關注,檢察總長邢泰釗認為少數知名人士充分享受社會資源,卻以不正當手段逃避兵役,嚴重破壞兵役制度公平性,應予嚴厲追訴,指示最高檢察署發函全國檢察機關偵辦「閃兵」案件時,對於破壞兵役制度情節重大者,從嚴從速偵辦,並具體求刑,法院判決過輕時,應依法提起上訴,以維護兵役制度公平性,並呼籲主管機關修法提高刑度為7年以下有期徒刑,且不得易科罰金,以防範「閃兵」。
大S驟逝,在社群上掀起一陣感傷漣漪。
明朝滅亡之際,曾讓百官聞風喪膽的錦衣衛竟悄然無蹤,這支擁有「天眼」與「尚方寶劍」雙重特權的特務部隊,從朱元璋時代叱吒風雲,到崇禎年間徹底瓦解,命運跌宕。15萬錦衣衛究竟去哪兒?根據《搜狐網》報導,其答案出乎意料,他們並非戰死沙場,而是在王朝崩塌時集體「消失於人海」。
洛杉磯道奇二刀流巨星大谷翔平再度震撼全美!他在18日國聯冠軍賽第4戰對釀酒人之役中,繳出投打雙絕的傳奇級表現,主投6局無失分、送出10次三振,打擊端更狂轟3支全壘打,完成大聯盟史上首見的「單場3轟+10K」神蹟。這場比賽不僅帶領道奇橫掃晉級世界大賽,也引發美媒與球員一致盛讚:「他是史上最強!」
歷史上有忠臣為守氣節而死,但像方孝孺這樣以一己之志激怒皇帝,最終慘遭「誅十族」的例子,可謂千古僅此一人。根據《搜狐網》報導,方孝孺原本受明太祖朱元璋器重、被寄望輔佐建文帝治國,因忠於舊主、拒絕替朱棣起草即位詔書,最終在權力與信念的對決中留下悲壯結局。
「投手大谷」先發6局飆10K無失分,「打者翔平」轟出單場3響炮,大谷翔平18日以「二刀流」繳出總教練羅伯茲口中的「季後賽史上最偉大表現」,幾乎以隻手之力助道奇5比1擊敗釀酒人,在國聯冠軍賽4連勝挺進世界大賽,大谷也一掃季後賽打擊低潮,榮膺國聯冠軍賽MVP。
古代皇帝最怕的從來不是外敵,而是自家親戚,歷代帝王多以分封藩王的方式防範宗室奪權,卻往往因此埋下叛亂禍根。然而,清朝皇帝卻反其道而行,選擇將宗室留在京城,不給兵權,卻授以官職,使其「在朝有位、無兵可動」,這項制度既保障皇權,又充分發揮宗室的才能,化潛在威脅為助力,成為清朝得以長治久安的重要關鍵。
明太祖朱元璋為鞏固大明江山,手段極其殘酷,曾誅殺無數開國功臣,卻意外漏掉了一名邊疆將領「陳亨」。這位不起眼的功臣,因避居邊疆而倖免於難,卻在後來成為改變大明命運的關鍵人物,在朱棣發起的靖難之役中,陳亨交出兵權助其奪位成功,也完成了對朱元璋「清洗功臣」的隱秘復仇,最終間接改寫了大明皇位的繼承格局。
明朝建文元年(西元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發動靖難之役,率大軍直逼南京,建文帝朱允炆面臨滅頂之災。就在皇宮內外人心惶惶之際,七品小官楊榮冒死攔在朱棣面前,提出一個關鍵問題,迫使燕王改變行動路線,先祭明太祖孝陵以示孝心,再入宮稱帝。這一舉動不僅保全了皇朝名聲,也讓楊榮從小官翻身,最終成為四朝宰相,其才智與膽識從此名留青史。
為紀念乙未之役130週年,客家文化發展中心與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共同舉辦「乙未戰役130週年系列活動」,由台博館舉辦2場講座,客發中心則於10至11月分別在苗栗縣與屏東縣舉辦「乙未之役行讀之旅」,帶領民眾回望1895年客家先民守護家園的重要歷史。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一生深謀遠慮,對皇位安排極為慎重,即便燕王朱棣能力出眾、聲望不凡,也未能成為繼承人,皇位最終傳給了孫子朱允炆,這並非朱元璋偏愛孫子或看不上朱棣,而是出於兩大核心考量:一是嫡長子繼承制度,當時朱棣尚未具備嫡長子身份,無法合法承襲;二是朱標集團已掌控朝中核心權力,朱棣若繼位將面臨巨大政治風險。朱元璋最在意的是大明第二代的穩定與權力布局,因此選擇了更符合法理與政治安全的繼承方案。
明成祖朱棣身經百戰,竟在立儲時做出一個令人意外的選擇,次子朱高煦驍勇無比,靖難之役中多次救父於危局,功勳顯赫;而嫡長子朱高熾卻肥胖多病,行動不便,按常理,朱棣應偏向武功卓著的次子,但他卻堅定立長子為太子,這背後隱藏的不只是父子之情,更是皇權與政局的博弈與深謀。
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群,也是明清兩朝皇帝的居所,歷經600多年風雨洗禮,它依然巍然屹立。然而,在近年的地磚修繕工程中,工匠意外發現地下竟藏有多達15層的厚重青磚。考古調查顯示,這是永樂帝為防範刺殺而設的精密防禦,甚至下令滅口所有施工人員;更震撼的是,地磚下竟掩埋著元朝皇宮遺址,揭示明朝刻意掩蓋前朝遺跡、彰顯政權正統的驚人手段。
國民黨主席將於10月改選,現任黨主席朱立倫堅持交棒,目前已有立委羅智強、前彰化縣長卓伯源、前立委鄭麗文等9人表態有意角逐,引發外界高度關注。立委洪孟楷昨(5日)直言,自己心目中的未來主席,一定要符合「能談、能戰、能承擔」三個條件,才能夠跟執政黨主席賴清德、第二大在野黨主席黃國昌有所區隔,帶領國民黨重返執政。
明朝立國之初,朱元璋選擇在南京定都,其子朱棣卻在奪位後毅然遷都北京。《搜狐網》歷史專欄分析,表面看似地理與氣候差異,實則背後隱含軍事戰略、皇權博弈與實用考量。朱元璋早年曾構想「兩京制」,卻因太子朱標早逝,最後由朱棣落實。兩人的定都決策,展現出深遠的歷史智慧與皇帝的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