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交通友善區的搜尋結果,共11筆
臺北市從112年開始率先在大學里試辦交通友善區,隨後113年起,龍泉里、嘉興里、華聲里、古風里、樂康里、岩山里等各里也陸續響應。至此,交通局自113年開始正式推動以「里」為單位的行人友善區計畫,透過臺北市全12區里幹事工作會報,向各里宣傳及推廣,至今已經有35個里表達意願,報名參加。
台中市議會26日市長施政總報告,多位議員輪番抨擊,今年上半年行人交通死亡31人,較去年、前年同期增加,再度居全國第一,要求市府積極規畫「行人友善區」,改善市民步行環境。交通局說明,已擇定部分地區試辦,會與地方溝通盼達共識;另今年上半年交通死亡下降人數及比例皆為六都最多。
台中市議會26日市長施政總報告,多位議員表示,今年上半年行人交通事故30日死亡人數31人,較去年、前年同期增加,再度居全國第一,要求積極規畫「行人友善區」,改善市民步行環境。市長盧秀燕指出,需再加強也要努力,針對事故原因,行人違規是少數,駕駛人未遵守規則為大宗,另1月至6月行人死亡人數降低最多。
台北市去年為交通安全年,市府在大安區大學里完成全台首個「交通友善區」。台北市議員趙怡翔今指出,政策重點為在充斥飆車族的巷弄內減少車數,但上路至今,各分局針對巷弄超速取締成效相當不一,3月有超過一半的分局沒有任何取締數,也有分局單月可達到80件,另外「行人優先區」從去年底上路至今,還沒有執法配套,導致開單數為零,他直言「簡直白設」。
台北市去年為交通安全年,打造首個交通友善區、拆除和平新生天橋等,交通局整合交通部、內政部相關法規,並整合相關交通改善措施經驗,23日發布首版《台北市道路設計手冊》,也是全國首部由城市自訂的道路設計手冊,盼能作為未來與民眾溝通的橋樑,降低溝通成本,與各界建立共識。
台北市長蔣萬安把今年訂為「交通安全年」,北市交通局26日表示,事故防制已有初步成效,整體行人、機車交通事故死傷人數,皆較去年同期及過去3年平均低10%至12%,並完成30處行穿線退縮和庇護島工程、調整1477處行人專用或早開時相,居全國之冠,另在大安區完成大學里、龍泉里2處交通友善區、分於信義區和松山區打造北市首處行人優先區和通學區。
台北市長蔣萬安2023年赴新加坡考察樂齡安全區,在北市大安區大學里首推動「交通友善區」,今年也陸續在大安區龍泉里推動行人友善區、信義區嘉興里設置首個行人優先區,其中「波浪人行道」、「行人優先區限速20」都引起民眾有感討論,希望能達到公私部門持續推動北市行人友善環境。
台北市今年在大安區大學里完成全台首個「交通友善區」,包含打造彎曲道路、縮減車道寬度等,而接下來也將繼續打造交通友善區,目前已有龍泉里完成以外,也已分別在嘉興里和民權國小周遭打造行人優先區和通學區,提升行人安全。
台北市天母棒球場前忠誠路與士東路口新繪標線引起網路關注,被稱讚標線清楚、前衛又美觀,就連台北市長蔣萬安也給予高度肯定。台北市交工處表示,透過行車導引線、左轉附加車道及行人庇護島等標線設計,單純化車輛及行人動線,提升安全性和順暢度,先前也已有陸續改善路口包含北投圓環等,未來新設標線時也會以同樣理念設計。
台北市交通局在大安區大學里規畫全台首處「交通友善區」,目前已完成部分設施,包含入口意象、彎曲道路和減速丘。交通局1日表示,將把交通友善區成果供其他里參考,若有意願施做交通友善區,可再量身訂做。
立法院三讀通過公路法部分條文修正案,公路設計、施工、養護及交通工程,應遵循以人為本理念。台北市交通局長謝銘鴻指出,《公路法》有明文規定,代表行人友善又往前踏出一步,無障礙人行道是基本需求,而在條件適合的地方也可以嘗試做行人徒步區,比如對交通不造成衝擊的前提下,在商圈規畫行人徒步區,對行人安全和區域發展都有助益,但部分商圈、地點因為店家有卸貨需求,較難推動行人徒步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