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人工水晶體的搜尋結果,共55筆
根據國健署資料,60歲以上長者約8成有不同程度的白內障,但一提到要做人工水晶體置換手術,許多患者就會陷入人工水晶體的選擇障礙,對此,眼科醫師粘靖旻強調,每個人的用眼需求都不同,若選擇不合適的人工水晶體,手術後反而會有眩光等困擾,仍需配戴眼鏡輔助。
台灣65歲以上人口已突破450萬人,占總人口數近2成。隨著人口老化及3C產品使用量大增,民眾常患有不同程度的白內障。許多人以為白內障要等「熟透」再開刀,醫師提醒,這些觀念早已過時,白內障過熟或延誤治療,恐會提高失明風險。
現年59歲的澄清眼科總院長吳孟憲,自31歲在高雄創業至今,走過近三十年的醫療之路,從一間診所起家,逐步拓展為全台北中南布局、即將邁入第九院區的眼科體系。他的初心始終如一打造最高品質、最完整的眼科醫療照護。
奈米醫材(6612)公告,子公司MBI在8月股利發放作業中遭詐騙郵件誤導,將應撥子公司ASTVC-US的142.5萬美元(約合新台幣4.7億元)匯入假帳戶,資金經銀行追查已遭提領。MBI已通報銀行並報請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受理,預估最壞情況為全額損失,將侵蝕EPS約1元。
許多中年族群除了對許多事感覺力不重心,也開始發現自己“視”不從心。從看手機要拉遠距離、看菜單容易對焦困難,到看書一段時間眼睛就感覺痠澀疲勞——這些其實都是老花症狀的表現。台中豐原大學眼科徐浩恩醫師指出:「老花是因為眼睛的水晶體和睫狀肌逐漸失去彈性、調節力變差,沒辦法準確對焦而導致看近不清楚。通常40歲就會開始有這些症狀,而隨著現在3C時代大家過度用眼,發生的年齡層也逐漸下降,約35歲就可能出現老花症狀!」
許多中年族群除了對許多事感覺力不重心,也開始發現自己“視”不從心。從看手機要拉遠距離、看菜單容易對焦困難,到看書一段時間眼睛就感覺痠澀疲勞——這些其實都是老花症狀的表現。台中豐原大學眼科徐浩恩醫師指出:「老花是因為眼睛的水晶體和睫狀肌逐漸失去彈性、調節力變差,沒辦法準確對焦而導致看近不清楚。通常40歲就會開始有這些症狀,而隨著現在3C時代大家過度用眼,發生的年齡層也逐漸下降,約35歲就可能出現老花症狀!」
台灣超過110萬人患有白內障,其中60歲以上長者就占8成。醫師指出,白內障已成為最常見、直接影響視力的眼疾,若視力問題未改善,可能影響開車、閱讀等日常生活,甚至失明,呼籲民眾出現類似症狀,應盡速就醫,透過手術恢復健康視力。
奈米醫材(6612)2025(今)年第2季因有大幅匯兌損失發生,單季發生虧損,不過,布局歐洲市場有成,將成為未來營運的成長動能,今(27)日股價守穩在平盤上方。
配合上櫃公司2025年第二季財報陸續公告,櫃買中心自12日起21日推出四場次特色產業主題之「櫃買市場業績發表會」,本周最後二場主題式業績發表會接力登場,分別為26日「智慧製造與醫療」、27日「居家生活」兩大主題,包括千附精密(6829)、奈米醫材(6612)、揚秦(2755)、竣邦-KY(4442)等上櫃公司公開亮相。
櫃檯買賣中心「智慧製造與醫療」等主題式業績發表會將於8月26日及8月27日舉行,邀請千附精密(6829)、聰泰(5474)、奈米醫材(6612)、揚秦(2755)、振宇五金(2947)及竣邦-KY(4442)說明公司營運展望。
「我望向你的臉,卻只能看見一團雲霧。」這不一定是老花眼或近視加深,更 可能是白內障的前兆。近年來白內障有年輕化的趨勢,竹北大學眼科診所何奕 瑢院長提醒,白內障若拖太久,不只視力會逐漸惡化,還可能增加手術難度與 併發症、增加手術風險,因此「及早發現、適時治療」,才能守住靈魂之窗的清晰與安全。
一名73歲婦人,數十年來每天早晚虔誠誦經,但去年初開始,看經文突然模糊不清,得費勁低頭、近貼著才稍稍改善,她擔心「萬一念錯對神明不敬」決定就醫檢查,結果發現是水晶體老化導致白內障,手術植入人工水晶體後,視野才恢復清晰。
73歲洪婦維持每天早晚虔誠誦經習慣數十年,去年初卻發現經文模糊不清,幾乎要拿近貼著看才稍微改善,就醫發現是水晶體老化導致白內障。經採用小切口超音波乳化術,合併植入多焦點人工水晶體後,讓她視野煥然一新,忍不住笑稱「有種開光的感覺」。
全台超過183萬人受「乾眼症」所苦!據統計,台灣乾眼症盛行率約7.8%,會出現眼睛乾澀、異物感、痛、灼熱感、畏光及眼睛紅癢等不適症狀。眼科醫師提醒,許多民眾會自行購買市售涼感眼藥水,但這些產品恐更傷眼,應選擇「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
白內障不可逆!即使透過藥物治療也只能減緩惡化速度,解決白內障問題最直接的治療方式就是更換人工水晶體。醫師提醒,水晶體一旦植入不易更換,建議術前與醫療團隊充分討論,沒有「最好」的水晶體,只有「最適合」自身用眼需求的選擇。
生技股首季財報有亮點,包括杏一、台耀、基亞、達亞、長佳智能等11家公司虧轉盈;霈方、松瑞藥、長聖、藥華藥等十家公司獲利翻倍成長,法人看好今年營運可望交出亮麗成績。
今年15歲的史瓦帝尼少年小清,雙眼視力極差,影響社交和學習。由於當地資源有限,在基隆長庚醫院眼科醫師孫啟欽協助下,安排他跨海來台接受完整檢查和治療。術後至今1個月,視力從0.1提升至0.5~0.7,小清變得愛笑有自信,並將於今晚帶著台灣人的愛心返國。
今年45歲、高度近視的高先生,平時常開夜車南北奔波,近一年來視力快速惡化,看電腦感到吃力、和客戶相約打高爾夫球時,也常因視線模糊打不到球,短短一年內近視度數從800度飆升至1500度,每隔幾個月就要配新眼鏡。直到至診所檢查,才確診罹患「白內障」。亞東紀念醫院眼科部主任王嘉康說明,白內障是因水晶體混濁,干擾光線進入眼睛,導致視力昏暗模糊,配戴眼鏡也沒用,甚至可能造成近視度數飆升。
新式醫療手術與療程日新月異,新藥、醫材、新式醫療手術以及提升醫療品質的輔助工具等,皆隨著科技進步而推陳出新,近3年來醫療通膨呈現逾8%速度成長,因應超高齡化社會來臨,建議民眾依照自己不同階段的經濟條件,平均3至5年檢視醫療險的保障內容,並做適當調整與補足,以因應未來自身的醫療風險。另外,民眾也可秉持下列原則檢視保單,歸納為四大口訣,包括「先求有、再求好」、「先保大、再保小」、「先保近、再保遠」以及「先足額、後還本」。
健保邁入30年,日前「健保30周年永續研討會」中,專家提出台灣醫療自費變多,家庭自付費用占經常性醫療保健支出比重超過3成,已回到健保開辦之前,這是個值得注意的警訊。除了開源之外,健保在給付政策走向上,應要有新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