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低血糖的搜尋結果,共271筆
南韓女星泫雅今(9日)在澳門舉行的WATERBOMB音樂節,驚傳突然暈倒。現場觀眾發出驚呼聲,兩名女舞者立刻上前查看狀態,最後由一名男工作人員緊急抱離舞台。畫面曝光後,許多粉絲相當擔心,也有人猜測可能與泫雅先前被嘲諷變胖,或過度減肥有關。
現代人注重養生,不少人會將薑黃入菜。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指出,薑黃含有薑黃素,能降低身體發炎反應,將薑黃融入飲食無妨,但料理用的薑黃,薑黃素含量不穩定,與臨床所用、含量明確的萃取物,兩者吸收率可能相差甚遠,加上可能影響凝血功能,若想藉由吃薑黃保健,應先諮詢醫師的意見。
在花蓮開餐廳的42歲王姓男主廚,身型壯碩、體重達125公斤,今年初燙傷住院意外發現罹第二型糖尿病與嚴重脂肪肝,住院期間每日需施打4針約120單位胰島素控制血糖。出院後,透過連續性血糖監測器(CGM)即時數據結合1周打1劑瘦瘦針,8個月過去體重剩93公斤。他坦言,以前不覺需要減肥,但變得健康很值得。
洋蔥是平價又耐久放的蔬菜。內科醫師傅裕翔表示,洋蔥富含槲皮素、硫化合物等多種營養素,有助於預防癌症與阿茲海默症,研究也發現,第2型糖尿病患者每天生吃100克的生洋蔥,能降低血糖;營養師薛曉晶提醒,洋蔥表面乾燥的外皮,是槲皮素含量最高的地方,有助於預防流感與新冠病毒感染。
樂於當爸爸的高爾宣,和外號「大媽媽」的芮德,兩人的愛情故事,就像生活裡的一杯溫開水,花了時間,漸漸煮沸成婚姻的溫度。2人原先是朋友,「那種互嗆、互看不爽、都經歷過」,沒想到3年後突然來電,高爾宣覺得感情更真實,「當你知道一個人最不完美的樣子,再去談戀愛,很多問題自然不會出現。」
29歲何小姐剖腹產誕下一名女寶寶,產後隔天欲下床走動,卻突發性頭暈失去意識,判定為生產後發生肺栓塞,住院時間長達23天,幸運挽回一命。醫師提醒,剖腹產是靜脈血栓的危險因子,建議高風險產婦可穿著包覆至膝蓋以上的醫療級彈性壓力襪,減少下肢血液滯留。
腦中風是國人死因第四名,更是造成成人失能的主因。根據統計,台灣每年近5萬人罹患腦中風,但僅不到1成能在「黃金4.5小時」內接受有效治療。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陳龍指出,中風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約5成患者在中風半年後無法自行如廁、行走或洗澡,2成需長期臥床,拖垮整個家庭照護系統。
近些年來,醋不僅是調味料,甚至是保健飲品。婦產科醫師邱筱宸表示,醋有益健康,主要是來自於當中的成分醋酸,研究發現,醋酸具有提升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血糖、增加飽足感、減少肝臟脂肪生成的潛力,建議可在餐中或餐後攝取少量稀釋醋(15到30c.c),替健康加一點助力。
32歲女星昆凌已是3個孩子的媽媽,身材仍相當苗條,她最近分享早餐只吃蛋白質食物、香蕉,搭配黑咖啡,午餐則在不全飽的情況下正常吃,晚餐則以蔬菜和雞蛋為主,不吃澱粉類食物。不過醫師劉家嘉對此提醒,若有胃食道逆流、血糖不穩、久坐不運動等情況,並不適用此食譜。
台鐵車廂上可以讓民眾飲食,本身也有販售便當。不過近日有個妹子在網路上抱怨,稱自己在座位上吃麵跟香腸時,被坐在旁邊的陌生阿姨批評,「你知道肉味道很臭嗎?」,讓她相當委屈。文章曝光後卻引發兩派網友論戰,有些人稱,台鐵上本來就可以吃東西;但也有網友認為,公共場合密閉空間吃味道重的確會影響他人。
菇類富含多種營養素,對健康相當有益處。醫師楊智雯指出,菇類不只可以抗發炎、增強免疫力、預防失智,最重要的是能穩定血糖。她分享案例指出,一位35歲男子患有三高,數值極為不理想,一次就醫發現下肢動脈阻塞,差點截肢,於是建議男子要控制血糖,維護血管內皮健康,並推薦對方多吃菇類,男子除了飲食配合外,也按時服藥、運動,三個月後體重減去10公斤,糖化血色素也從8.5%降到6.0%。
長輩突然變得不像自己,老是發脾氣、動不動就懷疑人、變得孤僻或不理人,很可能是在求救的表現。醫師黃軒指出,長輩的「性情大變」不是自然老化,常常是因大腦或身體疾病引起,包括失智症、各種腦部疾病、身體不舒服、藥物或代謝異常,可以透過日常生活找出隱藏的兇手,若出現攻擊或情緒大起大落,最好要就醫檢查。
夏天喝啤酒、中秋烤肉熱季要到了,你是否發現小腹日益突出、褲頭越來越緊?台南市立醫院營養師張秀如提醒,影響腰圍的不僅是運動量,吃飯的順序更是關鍵!近來營養界推廣「先吃蛋白質、再吃蔬菜、最後吃澱粉」的進食模式,不僅有助於控制體重、延長飽足感,更能有效減少腹部脂肪堆積,讓腰圍悄悄縮小。
55歲范先生罹糖尿病多年,合併腎功能異常,體重曾高達120公斤,7年前出現手麻、背痛、胸痛、吸不到氣症狀,確診急性心肌梗塞,緊急開刀裝了2支心臟支架救命。不料,去年底又出現類似症狀,半夜喘不過氣送急診,二度確診心肌梗塞,裝上第3支支架並進行氣球擴張術,才從鬼門關前救了回來。
全台有200多萬名糖尿病患,控制血糖成了重要課題。營養師薛曉晶分享有一位55歲男糖尿病患,因聽到糖尿病會短命,到門診尋求協助,在指導下,男子落實1212間歇性斷食與天天運動,3個月後成功甩肉23公斤,空腹血糖值從220降到100以下,一掃初次諮詢時,憂心只能再活10年的恐懼。
隨著AI興起,不少人會透過ChatGPT來制定減肥計畫,營養師薛曉晶指出,ChatGPT雖能提供一定協助,但若想真正達到健康、持久的瘦身效果,仍需專業指導與個人行為的積極轉變,AI減重藏有5大隱藏風險,包括資訊可能錯誤、忽略個人病史、存在族群偏見、過度聚焦體重數字、缺乏持續動力,千萬不要過度依賴,特別是糖尿病或代謝症候群患者。
AI人工智慧新時代來臨,衝擊已經漸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前,不少媒體曾報導網友分享自己透過向ChatGPT尋求減重建議,在短時間內大幅度「甩肉」數公斤乃至於十多公斤的消息。然而有專業營養師示警,AI的強項在於提供「24小時不下線」的諮詢服務卻並非萬能,尤其對於糖尿病或代謝症候群患者,AI更有可能忽略血糖波動與藥物安全等關鍵因素,因此提倡「AI紀錄+醫師、營養師把關」,才能讓減重有效又安全。
全台糖尿病患已破250萬人,平均每10人就有1人罹患。營養師楊斯涵分享研究指出,秋葵萃取物能改善高血糖,在小鼠實驗與人體實驗均發現能降低血糖,富含果膠的黏液能減緩糖分吸收,幫助血糖穩定,料理時不要去掉。
許多長輩使用電腦,幾乎都是上YouTube看影片,但有不少頻道利用此舉,利用AI製作長輩喜愛的題材,讓許多人上當。日前就有網友發現,一個擁有近17萬訂閱的YouTube頻道長輩超愛看,但一看內容驚覺根本全是AI生成,引起討論。
俗稱瘦瘦針的GLP-1受體促效劑因能降低血糖與減重,近些年來普遍被用於減重與代謝門診。腫瘤科醫師廖繼鼎表示,一項研究發現,肥胖或體重過重的人,使用瘦瘦針後,整體罹癌風險降低17%,其中卵巢癌下降47%,但腎癌風險微幅上升,建議肥胖者使用瘦瘦針期間,也應追蹤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