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兩岸衝突的搜尋結果,共231筆
美國總統川普定調「川習會」是G2歷史性會議,帶來了永恆和平與成功;戰爭部長赫格塞斯呼應川普,除了要做到「以實力維護和平」,更彰顯與中國的相互尊敬及正向關係。反觀民進黨拒絕改善兩岸關係,堅持以實力對抗中共,沒有避戰選項,但採購F-16戰機與潛艦國造等重大國防建軍計畫頻出狀況,錯誤戰略與國防管理失控使台灣安全陷入空前險境。
賴清德總統日前在接待「美以公共事務委員會」(AIPAC)晚宴上高呼:「台灣要以大衛對抗巨人歌利亞的精神抵抗威權主義的脅迫」。這句話聽起來熱血昂揚,卻不是一段無傷大雅的場面話,而是一種錯位的歷史想像。那不僅危險,也缺乏智慧。
根據《美麗島電子報》10月國政民調顯示,總統賴清德滿意度40.1%、不滿意度53.3%;滿意度提升4.6個百分點、不滿意度下降3.7個百分點,同時民進黨的好感度也回升至38.6%,略高於國民黨的35.7%與民眾黨的32.6%。對此,前扁辦主任陳淞山29日就表示,這主要是因為民進黨近月未犯重大錯誤,內部紛爭趨緩,而國民黨陷入黨主席選舉爭議,民眾黨則因捲入昌狗仔風波,導致民調出現此消彼長的變化。
《時代》雜誌和《新聞周刊》近日接連發表與台灣相關的報導。前者刊登文章稱賴清德總統是魯莽的領導人;後者則特別撰文介紹台灣的少子化危機。這兩篇文章看似無關,實則共同揭露同一個現實,即台灣正同時面臨外部戰略壓力與內部結構崩壞的雙重危機。
鄭麗文當選國民黨主席,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提到,有一位他尊敬的民主前輩高人跟他說,別看鄭麗文這樣,很可能是「女版韓國瑜」。媒體人王淺秋看好鄭麗文論述清晰,富戰鬥力,她的兩岸論述讓民進黨害怕,且她的流量若能吸引更多人加入國民黨,這會是國民黨的希望。
國民黨的黨主席選舉進入最後一週的激烈對戰,各界無不對幾位候選人的政策方向、政黨競爭、藍白合作及國民黨的未來發展等議題感到興趣。其中,新任黨主席的兩岸論述更是國內外評論焦點,咸認這項政策不僅是朝野涇渭分明的治國路線分水嶺,更是2028總統大選的勝敗關鍵,因此備受關注。
美國《外交家》雜誌的一篇投書指出,美國總統川普對台政策正在成型,美方正制定一項「不對美國人要求過高」的軍事戰略。文中提到,美國政府正在成型的台灣戰略,似乎有2大支柱,分別是「對直接防衛台灣的克制」,以及「建立責任分擔的同盟體系」。
當今世界的動盪不安,引發人們美國霸權是否衰落以及美國大戰略是否陷入困境的關注。而川普政府在解決世界重大問題上,處處「高調」亮相,以顯示美國不會放棄對世界霸權戰略的堅持。與此同時,川普一方面擺出加強印太戰略以遏制中國的姿態,一方面又高調釋放他希望訪華的信號。暗示他領導下的美國,「戰略信心滿滿」。也有西方學術界以及媒體報導,川普政府的戰略重點,就是推行印太戰略,遏制中國(見華盛頓舉辦的「烏克蘭危機後,美國外交與國防政策」國際研討會,「美國在亞洲方向亮出信號」的報導)。中國的反應,包括對川普訪華,姿態是冷靜,低調。
「台灣外國記者會」邀請國民黨主席候選人鄭麗文出席「重返執政?國民黨主席選舉為何重要?」座談會;鄭麗文在對外關係、對美關係與兩岸關係層面,主張台灣必須堅守三大原則:不做麻煩製造者;不做美中關係的犧牲者;更積極的,我們成為和平締造者;此外,她不支持國防支出達GDP 5%。
大陸舉行九三閱兵以後,美國在台協會(AIT)卻突然拋出北京刻意曲解二戰時期國際文件的大動作,指稱《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及《舊金山和約》從未決定台灣的最終政治地位,這項「台灣地位未定論」的說法,美國國務院還給予肯定。那麼,美國葫蘆裡到底在賣什麼藥,實在無法讓人樂觀看待。
AIT提出「台灣地位未定論」,讓獨派大嗨。在美中貿易談判之際,美方選在此時拋出的對台政策,無疑的只是政治上的戰略和籌碼。無論如何,美方「一中政策」並未有改變跡象,台灣與其糾結於歷史詮釋,不如務實地研擬台美關係因應對策,以及如何拓展對外關係。
民進黨自黨外時期到建黨,台獨是主流,尤其建黨奪權之後。在黨外時代,以民主改革為主要訴求而加入者,建黨之後,因反對或不支持台獨,紛紛退出。今天台獨就是民進黨,民進黨就是台獨,民進黨也不會否認。
現任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日前宣布,為呼應黨員要求,願意力挺民間聲望極高的台中市長盧秀燕競選下任主席,帶領全黨邁向重返執政之路。由於朱主席並未將話說滿,尚留登記參選的一席空間,也引起各方不同解讀與討論。
AIT在臉書連發兩文,揭露處長谷立言20日先與國防部長顧立雄會面,25日再與國民黨立委會面,討論台美防衛合作。
一個主張和平統一的中國大陸,一個主張不統甚至求獨的台灣,兩岸政策如雞同鴨講,不會有交集。但大家仍一廂情願地大談特談、大提特提。兩岸政策,若僅是自我利己解釋、對內交代,沒有共識,有何意義?
7月26日號稱「由民團發動、民進黨全力支持」的大罷免終於結束了,令人意外的被罷的24位藍委居然全數順利過關,沒有一位被罷免成功,「大罷免大失敗」成真,這可視為對賴清德的一次不信任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