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公益訴訟的搜尋結果,共20筆
近來世界多國天災不斷,我國近年來也發生旱災、風災、洪災等氣候危機,數十個公民團體1日發起「為氣候而走」,其中就提到面對日益頻繁的氣候災害,社會需要不只是災後重建,政府應結合防災等提出更具前瞻性的「氣候調適」思維,更疾呼2035年減碳應達52%。
根據央視新聞引述最高人民檢察院獲悉,今年1至9月全大陸檢察機關共批准逮捕各類犯罪嫌疑人51.96萬人、提起公訴105.3萬人,較上年同期分別下降12.9%和11.7%。
公共財(共有財產)到底屬於誰?讓許多人重新思考這個問題的是東京明治神宮外苑地區重劃問題。
臉書詐騙廣告橫行全球,包含美國、日本、澳洲等地,陸續有受害者對臉書提告求償,台灣民間反詐騙協會主動宣布由協會負擔訴訟費及裁判費,協助8位受害人向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提出民事訴訟,要求Meta公司(包括Meta總公司、愛爾蘭Meta公司及台灣臉書有限公司)賠償損失總額20%,合計11,675,180元,創下全台首例。
大陸最高檢今天(7月23日)發佈消息,當前,網路產業蓬勃發展,網路購物已成為大眾消費的重要渠道。與此同時,電商產業鏈不法亂象增多,嚴重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破壞公平市場競爭秩序、影響電商行業健康發展。2024年1月至2025年6月,大陸全國檢察機關起訴涉電商領域相關犯罪1萬餘人。檢察辦案發現,涉電商犯罪領域以下情形值得重點關注。
中國新聞網報導,斑駁牆體,高聳糧倉,藝術、文創等現代元素與鏽跡斑斑的工業建築交相輝映,不僅留住了老街區原有的歷史韻味,同時賦予了其新活力。
澎湃新聞7日報導,大陸自2014年提出「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以來,檢察公益訴訟制度已走過十年時間。2025年兩會期間,大陸最高檢第八檢察廳廳長徐向春接受專訪表示,從頂層設計到實踐落地,從初創開拓到發展完善,辦案領域逐步拓展,再進入專門立法的快車道,已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公益司法保護道路。
大陸《檢察日報》正義網微信公號報導,大陸最高人民檢察院20日召開「加強民生司法保障」新聞發布會,今年最高檢將會同相關部門研究,推出辦理低齡未成年人嚴重暴力犯罪核准追訴案件的意見、和加強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分級干預矯治的意見,聚焦電競旅店、酒吧等場所違規接待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濫用藥物等問題,通過製發檢察建議、公益訴訟、情況通報等方式,助推社會治理。
大陸《檢察日報》正義網報導,大陸最高人民檢察院經濟犯罪檢察廳廳長杜學毅13日在最高檢「廳長訪談」時表示,2024年1月至11月,大陸檢察機關起訴電信網路詐騙犯罪6.7萬餘人,同比上升58.5%。其中,從緬甸遣送中國大陸法辦的4萬餘名緬北涉詐人員,已依法批捕,四大家族「明家跨境犯罪集團」已被提起公訴。
大陸最高人民檢察院近日部署開展「食藥安全益路行」檢察公益訴訟監督活動,聚焦食品藥品安全領域的公益損害問題,深化全鏈條治理。
大陸生態環境部近日聯合相關部門印發《關於深入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若干具體問題的意見》,望能解決實踐中的突出問題,回應大陸地方在辦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過程中的實際需求。
大陸央視報導,保護古城、留住鄉城,如何保障居民在傳統民居享受現代生活便利。尋找古城保護與民生保障平衡點,福建泰寧做法是善用改革助力與公益訴訟。
大陸最高人民檢察院29日通報今年1到6月檢察機關辦案資料,顯示上半年全大陸檢察機關批准逮捕各類犯罪嫌疑人36.7萬人、提起公訴76.1萬人,年增率各為18.5%、6.8%。其中備受關注的電信網路詐騙犯罪起訴2.5萬人、幫助資訊網路犯罪4.5萬餘人,分別成長44.1%、下降25.2%,同時起訴金融犯罪1.2萬人,年增7.6%。
澎湃新聞5日報導,今天是大陸「六五環境日」,大陸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2023年度《中國環境司法發展報告》(《報告》)顯示,近三年環境侵權各類案件中,水汙染與噪音汙染是最為主要的兩大類型,損害賠償請求居於首位,爭議焦點集中於侵害事實、賠償責任主體等。
大陸近年隨著電動自行車快速增加,因違規停放、充電等引發火災事故不斷,上海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14日審議並表決通過,將加強對違規充電行為的綜合治理,加強對電動自行車「拼加改」的源頭治理與蓄電池的管理要求,包含對私拉電線和插座為電動自行車及其蓄電池充電行為設定法律責任,禁止攜帶電動自行車或其蓄電池進入電梯等規定,並從6月1日起實施。
民進黨立委蔡易餘、莊瑞雄、王美惠、陳冠廷、吳沛憶今共同舉行「司法應設置檢舉詐騙獎金及代位求償制度」記者會,呼籲打詐專法應納入「窩裡反」條款,設置檢舉破案獎金,並由政府代位被害人訴訟取得執行名義,由政府單位擔任公益訴訟人。
大陸最高人民檢察院網站指出,為進一步加強對各類經營主體依法平等保護,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助力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近日印發《「檢察護企」專項行動工作方案》,將從2月至12月展開專項行動,祭出14項重點工作舉措,包含如嚴懲破壞公平競爭領域犯罪、民企內部腐敗犯罪等,並要求各省級檢察院要成立工作專班,推動建設法治清廉民營企業。
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去年上路,環團質疑立法者未盡保護人民基本權的義務,未訂定短、中期目標,且2030年減碳目標僅有24±1%不夠積極,應以40%為目標,30日向憲法法庭聲請氣候憲法訴訟,盼大法官能增加人民對立法、行政政策計畫疏漏的救濟制度,強化民主制度增進對人權的保障。環境部長薛富盛回應,2030年減碳23%至25%的目標為務實的作法。
澎湃新聞30日報導,大陸中南大學法治實施研究中心評選「2023中國法治實施十大事件」30日公布,涉及公益訴訟、網暴懲治、電詐治理、醉駕新規、智慧財產權保護等方面內容。中國大陸首例AI生成圖片著作權侵權案入選。
中共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日前提出全面加強金融監管,大陸最高人民檢察院28日發布文件,圍繞全面加強監管、防範化解風險,強調將加大懲治金融風險高發領域金融犯罪力度,嚴厲打擊財務造假、操縱市場等證券犯罪,以精準有力的刑事追訴懲治、震懾與預防金融犯罪。